脊椎动物胚层的生肾节,在低等脊椎动物中,特别是在身体前方有明显的体节构造,但在身体的后方及高等脊椎动物其体节界限则不明显。沿着体节和侧板的交界处,形成有前后走向的索状组织,有时,将此组织称生肾索或生肾组织等。
指与时间的环境差型相应产生的植被的连续变化,系菲利普斯(J.Phillips,1935)提出的名词。分成朝向寒冷潮湿的湿润差型(mesocline)和朝向温暖干燥的干燥差型(xerocline)两种。这些又称群落差型(coenocline)。与场所的环境差型有联系的种的形质上量的连续变化。赫胥利(J.S.Huxley,1939)曾提出了地理差型(geo- cline)、年代差型(chronocli ...
个体在特殊的生态条件下生长发育而产生的表现型。例如把蒲公英移栽到高山上,形体就会变小,叶片增厚,看上去很粗壮(搬到低地后又回到原来的形状)。
指受非生物环境及生物环境支配的生物分布,小区域的分布是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广大区域的分布则是生物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二者之间并无明显的界线,分布限制因素有非生物环境因素和生物的环境因素。一般说来,固着性植物和移动能力小的动物的分布,受非生物环境因素限制的程度较大,而鸟类、大型哺乳类等运动能力大的动物受生物的环境因素的作用较大。对植物来说,生活型、外观特征是生态分布的重要标志。生态分布有水平分布和垂直分 ...
生态行为(各对主要环境因素的反应)相似的植物种群组合。这个概念的基础很早就由沃明(J.E.Warming,1895)等人提出的,但最初是把生态类群专用于特殊化的植被单位(植物群落),而进一步发展此概念的则是爱伦堡(H.Ellenberg,1950,1952,1963)他针对土壤pH值,土壤水分(地下水位)、土壤含氮量、温度、对被动物摄食的抵抗性等因素,分别抽出了6个生态类群。例如对于土壤pH值,主 ...
又称环境隔离。是生殖隔离的一种,原属同一类群的种类,在同一地区中因生活在环境条件不同的场所而产生的隔离。把它看作地理隔离的一种也未尝不可,从基于遗传差异而选择栖息场所的观点来看,生态隔离可隶属于生殖隔离。熊果属的Arctostaphylamariposa和A.patula是以海拔1,500米为界而分离开来。在界线附近这两个种几乎混杂在一起,但A.ma-riposa生长在干燥的裸露地上,而A.pat ...
栖息在某个地区的全部生物以及在这个地域内的非生物环境的总合。作为机能系统,主要的着眼点为物质循环和能量的转换。生态系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四个部分构成。最近,除物质和能量之外,作为第三流的信息也给予了考虑,把信息量的传递以及机能的维持作为一项重点来进行研究。生态系一语是由坦尼斯利(A.G.Tansley,1935)提出的,他否定了克列门茨(F.E.Clement-s)等的具有植物和 ...
一个生境所有气候因素的综合。这个名词是由乌瓦洛夫(B.P.Uvarov,1931)针对昆虫提出的。森林、草原、沙漠、高山等各个生态气候,是分别由特有的光、温度、湿度、雨、风、气压等因素组成的。例如在森林气候下,光被树冠遮挡,使强度减小,温度和湿度都具有日周期变化,而季节变化则比森林外部要小,湿度高,风被拦阻,气流平稳。就四季来说,从秋季到冬季,冷得慢,春季也暖得慢。当然生态气候的形成,与地形、土壤 ...
把生活在某一地区的全部生物及其周围的环境看成是一个力学系统,即生态系,是研究其结构与机能的一门科学。通常大多以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以及信息传递为研究对象。也有人称为生物地球化学(bio-geohemistry)的,但此词只限于在把物质循环作为对象的情况下使用。
同一个种为了在不同的环境中生长,其所适应环境而分化出来的性质,在遗传中固定下来产生的类型称为生态型。这是图尔逊(G.W.turesson,1922,1925)根据对瑞典菊科植物进行的生态学实验提出来的。它是同种中最小单位的种群,位于生态种的下面。属于一个生态型的个体,与属于同一生态种的另一生态型的个体能够自由地交配。从形态角度命名的品种、亚种等不外乎是生态型,所以也有人认为没有必要特地提出这个名称 ...
遗传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生物对周围自然环境和其他生物发生反应所显示的适应遗传机制,与进化遗传学、群体遗传学、育种学等有密切的关系。虽然自二十年代起,通过野外观察和实验,研究了生态型分化、多型现象、繁殖体系、竞争、迁移、耐性等问题,但是还不能说已经有了完整的现代科学体系。作为实验研究的例子可以举谢泼德(P.M.Sheppard)等人对蜗牛的多型现象的研究、克劳森(J.Clausen)等人对野生植物的 ...
有关生物生活的科学。最初由海克尔(E.Haec-kel 1866,1869)提出,认为是动物和它的非生物环境以及生物环境(德Umgebung)之间所有的联系,即有关生物生计(德Haushalt)的科学。换言之,生态学就是研究达尔文所列入的围绕着生存而竞争的各种条件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的学科。日语生态学的定义起始于三好学(1895),在植物有译为自然志(Biologie)。之后又有“关于生物个体整体的 ...
分类学(生物分类学)中应用的类群单位之一。由图尔逊(G.W.Turwsson,1922)所提出,是从生态学的角度对种进行分类,系将作为标准的生态型归纳后得出的,生态种内可以自由进行交配。由于大多具有不同的生境条件,所以有生态种的名称,不一定受此限制。同类种是归纳不同生态种后得到的上一级的类群,大致相当于林奈的种(例如欧洲的海滨车前Plantago maritima就是这种同类种,它还可分为各地区常 ...
为与生理最适度相对应的术语。是指在与非生物环境以及与有竞争关系的其它物种的关系中,从环境角度来看,对其在自然界得到最广泛分布的地方可说是生态的最适场所。竞争力强的物种,其生理的最适场所与生态的最适场所是一致的,但很多物种由于种间竞争的缘故,被推向非所喜好的非生物环境中,有时只因为没有竞争这一有利条件,以致有的物种分化到两个极端的环境延续存活着。例如可举出松类植物可分化成干燥地区及潮湿地区生存的两种 ...
亦称前叶糖代谢激素。为脑垂体前叶激素的一种。它具有升高血糖,进而引起糖尿的作用,现在认为可能与生长素为同一物质。
代谢中生成的乙酰辅酶A和乙酰醋酸的氨基酸。也称为酮体生产性氨基酸。属于这样的氨基酸都是必需氨基酸,有亮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色氨酸、赖氨酸6种。在生物体内,亮氨酸自α-酮异己酸(Keto-isocaproic acid)经由异戊酸分解成乙酰辅酶A和乙酰醋酸。色氨酸、赖氨酸也经上述同样的分解过程生成乙酰辅酶A,并由此变成乙酰乙酸。但是,除亮氨酸、赖氨酸外,其它氨基酸的碳素骨架也有一部分是 ...
存在于生物体内某特定组织中的放射性同位素,由于生物学的过程,比如通过代谢或排泄就会使之从该组织中排出,通常这种过程是按指数函数发生,也可以与其近似的比例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当放射性同位素的量降到开始量的1/2时所需的时间就称为生物半衰期。这是和放射性同位素自发衰变时的物理半衰期相对应的词。组织中存在的放射性同位素通过自发衰变和生物过程两方面使放射性减少,此两过程共同造成的、使放射性强度降为开始时的 ...
生物体内生物素复合体的一种。是由L.D.W-right(1950)从酵母中获得的,通过合成已确定为ε-N-生物素酰-L-赖氨酸。在肝脏和血液里存在有水解生物素和赖氨酸的生物胞素酶(biocytinase)。在酪乳酸菌(Lactobacillus casei),与生物素同样有效,但在阿聚糖乳酸菌(L.arabinosus)则不能利用。
生物群体通过它的活动来改变有效环境,又称为环境条件调节(environmental conditioning)。阿尔勒等(W.C.Allee et al.,1949)认为生物的条件调节包括下列各项:(1)食物供给量之被减少。(2)使食物分布偏集。(3)使环境增添污染物。(4)向环境中增添生长促进物质等。(5)固定有害物质(解毒作用)。(6)调节水的渗透压。(7)调节土地、基质等基础的物理条件。(8 ...
叶舌 ligule (1)卷柏类(Selaginellales)和水韭类(Is-oetinae)的小型叶基部内侧生出的小形膜质舌状突起。在卷柏类,当叶生长时舌状突起缩小而变得不明显。其机能尚不清楚,认为具有吸水或水分分泌的作用。 (2)亦指石炭幻化石蕨鳞木类(Lepidonden-drales)的叶枕上部叶舌孔中形成的舌状突起,其机能和起源完全不清楚,但一般认为与在系统发生上有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