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植物物质生产的观点来看,把植物群落中的同化器官和非同化器官的垂直分布状况,称为生产结构。是由M.Monsi和T.Saeki(1953)所提出的一个术语,用分层割取法得到垂直分布,把所得结果与相对照度的垂直分布一起用图来表示时,称为生产结构图。有的还可进一步包括已生产的物质在群落中的分配,此时称为物质再生产结构(门司正三,1960)。一般是把生物的个体、种群和群落作为生物生产的主体观点,有时也指个 ...
指在任意一个时间内生物的生产量而言。把生物生产过程的量用来作为指标,以前曾称为生产率或生产力。有关自养生物的初级生产,是把光合作用速度或化学合成速度称为总生产速度(符号Pg),从Pg减去呼吸速度(R)后称为净生产速度(Pn)。Pn又是生长速度(G)、死亡速度(Ld)、枝叶脱落速度(Ls)和被食速度之和。用单独测定G、Ld、Ls、Lp求Pn的方法称为累计法。另一方面,关于异养生物的次级生产,在单位时 ...
概括在生物的生产过程中有关物质循环或能量转换速度的各个方面的术语。也有译为生产力的。过去这个词,具有生产速度(生产量)或潜在生产能力的含意,进而也含有土地的生产力、肥沃度(ferti-lity)或循环率等各种意义,非常混乱,国际上给予了上述的定义,而且提出了有关不使用这个词的附文。可是直到现在,这个词仍是混乱地被较广泛地使用,因此,附文中所使用的生产率一词的意义是什么,只能从附文的前后内容加以判断 ...
围绕生态系、群落、种群、个体等的物质、能量的转移效率。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态学中,但其内容是多方面的,可分四大类:(1)生态系乃至群落中的效率;(2)个体乃至种群内的效率;(3)捕食者与被捕食者间的效率;(4)围绕种群的效率。(1)中最古典的是某一时间内第i次营养阶段所摄取的能量对第i-1阶段所摄取能量的比率(Ai/Ai-1,以下的记号参阅生产速度),由最初提出这个效率的林德曼(R.I.Lindema ...
在生态系统中从营养动态论的观点来看,是指无机营养生物(自养生物)或生物群而言的。是T.Thienemann(1918)首先使用这个词。也称为初级生产者(primary prodncer),是构成营养级的基础。在普通的生态系统中,具有光合成能力的绿色植物(包括微生物)是占绝大多数,由于它担负着大部分的有机物生产,所以大多只把绿色植物称为生产者。然而在特殊的生态系统中,有许多是进行化学合成的生物,在湖 ...
生存斗争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中心概念。达尔文的生存斗争概念包括四个方面:(1)生物与自然条件之间的斗争;(2)异种个体间的斗争;(3)异种个体间的竞争;(4)同种个体间的竞争。从这一观点来看,生存斗争是一个多义词。达尔文想以这一概念来说明地球上生物存在的根本形式。在进化问题上达尔文最重视的是其中的第四条、即种内竞争。他认为,种内竞争与生物的变异组合起来产生适者生存从而造成种的变化。在现代进化学 ...
生物地层学名词,指生物的某个种、属、科或更高分类单位从发生直到灭绝的绝对时间中堆积的地层,也称生物带。原来巴克曼(S.S.Buckman,1920)作为时间的区分提出了这个名词,例如菊石类的生存带是从上部古生界直到整个中生界。此外在德国把这个名词用作地层学名词。词干zone引起混乱,威廉(H.S.Williams,1901)提倡用“biochron”来表示biozone原来的含义。后来阿克尔(W. ...
生存竞争一词与竞争略同义。另外生存斗争根据达尔文所下的定义,日语中也习惯称为生存竞争,所以生存斗争一词的意义实际上也几乎与竞争一词相同了。competition一词达尔文也使用过。一般认为,生存竞争的概念是由人类社会引用到生物界的。(据说,达尔文本人也表示过马尔隆斯(T.R.Malth-us)的“An essay on the principle of popula-tion”(1798)这一思想 ...
个体的各种特性,显示于提高适应适度的功能或效应,称为生存值。在动物行为学和生态学上,在论述行为、形态和体色等与生存率、繁殖效果间的关系时,常使用此词。另外在N.Tinbergen影响下的行为学中,把行为特性的生存值的分析,常单称为功能(function)的分析。
在淋巴小结产生淋巴细胞时,有淋巴母细胞(成淋巴细胞lymphoblast)位于淋巴小结的中央部(称此为原始滤泡primary follicle),随着反复分裂而逐渐变小,遂成为淋巴细胞而被推向于淋巴小结的周边部位,这样在活泼的不断产生淋巴细胞的淋巴小结内,由于有处于分裂的淋巴母细胞占据中央部位,所以称此部位为生发中心或淋巴母细胞中心。另外由于该部有大型细胞聚集,与周边相比色调明亮所以又称为亮中心( ...
在地球上应温度、水分等环境条件的变化,生物区系发生阶段性的变化而呈带状分布,称之为生活带或生物分布带。由于温度条件的变化,在水平分布上形成了热带、亚热带、暖带、温带、亚寒带和寒带;在山岳地带的垂直分布中,则有低地带、亚高山带、高山带。高山带相应于寒带;亚高山带相应于亚寒带。按照水分条件的变化划分,有热带地方的多雨林带、雨绿林带、稀树干草原带(savanna)、沙漠带等。生活带与气候带密切关联,与植 ...
由于基因突变,参与代谢系的酶的活性降低或缺失,这突变型称生化突变型。其突变性状可用生化的方法鉴别,与可见的形态突变型迥然有别。代表性的例子如与氨基酸、维生素、核酸碱基等合成代谢有关的酶失活的营养突变型,以及呼吸突变型、抗药突变型等。它们不仅广泛用于遗传学分析,而且还用于活体内代谢途径的研究和物质的生物测定等。
即生物生活的方式。指要求一定的栖息场所、栖息方式,活动类型等的行为(behaviour)以及营养的种类、摄食法(nutrition)、繁殖方式(repro- duction)等所有的生活习性的总合。各种生物种间常具有特有的生活方式,诸如自由生活、附着生活、寄生生活、浮游生活、集群生活等,每表现出一定的类型。生物的生活方式在其一生中并不完全一样,通常在发育阶段的表现常是特殊的。所谓种的生活方式实际是 ...
这是作为在细胞阶段中掌握生物生活史中表现的基本体制和生活方式而被提出来的名词(前川文夫,1947)。是对整个生物进行大的系统整理上的一种指标。现今对较易整理的单细胞阶段定出下列三个根本不同的基本生活相。引人注意的是这些生活相是依赖于生物细胞的体制和生活与外界接触面即界面的实际状态。 (1)变形虫型生活相(amoeboid life phase,缩写A相)。界面富于流动性,容易变形和移动,个体形相 ...
将生活史作为繁殖和生存量性质(自然增加率、产仔数、繁殖开始年龄、繁殖次数及寿命等)的相互关连,在其种群生活的环境条件下,于自然选择中为使其个体的适应性变为最大,而对上述的量性质进行调整,此时对种或种群赋与策略的定义。在R.A.Fisher(1928、1930、1949)、P.H.Leslie(1945、1949)、L.Cole(1954)等曾试图通过对种群所具有的种种媒介变数的比较来理解生活史。后 ...
反映生物生活方式的形态称为生活形。无论是整个个体外形,还是个体外形的局部,均可适用,但通常多指论述特定环境条件下的密切适应的形态,另外也常作为生活类型来对待。与生物的分类系统位置,大体上无多大关系,即使同一个种,也往往表现出不同的生活型,视环境条件而定。相反,即使分类系统上完全为不同的种,却有着相似的生活形。生活形的最初分类,是始于Aristoteles,到了近代,A.vonHumboldt(18 ...
以某种方法把生物的生活方式划分成一定的类型,或者说按生活方式分出的生物类型。这里有对种、种群、个体作出的全体类型,也有对某一方面分出来的类型,如肉食性、腐食性、广盐性、喜阳性等。把生物定出系统,划分为独立的生活型,自古代以来就有各种各样的方法,对陆生植物以其生活形式进行的划分方法,得到比较广泛的应用。在动物方面,以生理行为为基础的谢尔福德(V.E..Shelford,1912)的生态种群(more ...
由拉恩基艾尔(C.Raunkiaer)将世界各地的一千种植物不拘于特殊的选择,而是以各个生活型的所占百分比来表示的。将各地区的生活型谱与此进行比较,可用以考察气候与生活型的关系。
表示生活史上从生殖细胞处进行连结的方法。这样要比只从生活史的连续性来看,比较容易理解。在未知生活史的探讨上,由于能够相互比较,所以也是比较容易得到线索的。包括世代和核相交替、受精和减数分裂、体细胞和生殖细胞的发育阶段以及寄生生物和寄主的关系等各个方面,同时可用文字或图形的方法来进行表示(前川文夫,1949;Ulrich,1953)。一般动物为二倍体的接合体,是D0的单周期型,而植物体是二倍的孢子体 ...
生命论方面的一个重要的历史的观点。这种观点承认生物现象的合目的性,并主张这种合目的性并非是无机自然界已知因子特别组合的结果,而是有机过程本身所存在的特异的自律性的结果。Aristotel-es从估计资料得出现实性的形象的实现,把它称为生机。他在发生论中提出了生机论的理论,认为灵魂就是生物中的生机,并把它区分为植物的、动物的以及人类的灵魂三个阶段。哈维(W.Harvey)和威德哈姆(T.Needh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