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血液的pH值超过正常范围移向酸性,或pH值无大变动的条件下出现血液对酸的正常缓冲能力降低的情况,称为酸中毒。由于肺炎、中枢性呼吸障碍等导致血液中CO2贮留则出现酸中毒。在大量摄取酸类或产酸物质和糖尿病、肾炎等疾病中有机酸异常增加或肾功不全排酸障碍时也可引起酸中毒。引起全身各种机能异常,出现食欲不佳、失眠、恶心、呕吐等症状。 ...
蒜氨酸(alliin)存在于大蒜中,研碎的大蒜由于酶(蒜氨酸酶)的作用而生成蒜素(allic-in),当它与维生素B1发生作用时就会生成不对称的二硫化维生素B1——蒜硫胺素(硫胺素烯丙基二硫化物)(藤原元典、松川泰三)。此化合物比B1更客易为肠道吸收,也容易在细胞组织内移动,可还原成B1显示在体内的持续性。通过与B1结合的蒜硫胺素的烯丙基的变化,可研制出许多容易吸收的长效的B1制剂。 ...
〔1〕为群体遗传学中的一个术语。指群体中雌雄个体间无选择地进行交配,是Hardy-Weinberg定律成立的重要前提。与这个定律有关的是,对某一基因座位来说,当任意二个基因型交配的概率等于各个基因型频率乘积的时候,就可认为这个基因座位是进行随机交配的。根据这个定义,即使一个基因座位是随机交配的,但另外一些基因座位也可能不是进行随机交配。随机交配在本质上与群体中雌雄配子间的随机结合是一样的。(陈 ...
指在染色体的一端由微细的纤维结构连接起来的球形或椭圆形的染色颗粒。有随体的染色体称为随体染色体,连接随体的部位为次生缢缩,在这一部位形成核仁。因为随体的形态以及连接随体和染色体本体的纤维结构的长度都是一定的,所以这些特征就成为核型分析的重要指标。如果随体由于某种原因缺失时,就会在其他染色体的末端形成核仁。 ...
描述自然现象的理论模型(假说)的一种,即现象的变化并不总是一直地出现,其遵从某种概率定律而产生的模型叫随机模型。随时间进行的随机现象模型特称为随机过程,其中,现象将来的发展仅仅依赖于现在的状态,而与过去的状态无关的过程称为马尔柯夫过程。对独立的以一定概率发生的个体或粒子生灭(birth-death)的分枝过程(branching proc-ess),有限群体中基因频度偶然变化的过程和稳定状态下 ...
更广泛地是指染色体DNA和独立存在的小型DNA。若将DNA放在氯化铯中,用平衡密度梯度离心,则按GC含量,在特定的密度部位形成带。采用该法将从细胞抽提的DNA分离,除主要的DNA带外,有时可出现小的带,后者就叫做随体DNA。有的随体DNA像细胞内的质环DNA那样是独立的分子,但也有的随体DNA是大的DNA被切断,而成为含特异GC含量的片断(主要是含重复碱基顺序的部分),由这种片断形成独立的带。 ...
指具有随体和非染色性的次生缢缩的染色体,次生缢缩的部位在核分裂末期时,有形成核仁的能力。随体染色体起初是根据“随体”(satellite)而得名的,但后来的意义却变为用于不具胸腺核酸的非染色性部位的染色体。次生缢缩的非染色性部位称为核仁组成区。因为只限于在这一部位存在制造核糖体(rRNA)的多顺反子,所以,这一部位一旦发生缺失,核仁的形成就会受到阻碍,从而阻碍着核糖体的形成。 ...
指脊椎动物的受躯体神经系统直接控制可随意运动的肌肉。实际与骨骼肌基本是同义词。是自主神经支配的不随意肌的反义词。在人类,如耳壳肌那样,在解剖学上是正规的骨骼肌,但已基本失去随意运动的能力;而眼的调节肌(睫状肌)是平滑肌,但有时却可作一种随意运动。 ...
在脊椎动物中指被认为是根据动物的自主“意志”而产生的运动。事实上仅见于骨骼肌。与此相反,由反射和自动性的运动因为是与意志和意识无关的过程,而被称为不随意运动。随意运动的中枢在大脑皮层的运动中枢或运动区,这里产生的冲动经过锥体路传导到躯体肌。上述的所谓“意志”实际就是指这种活动,也就是说它并不是作为心理学概念的“意志”,它也可以包含单纯的冲动。 ...
指髓质。是器官或组织表层皮质(cortex)的对应词,即中心部位的组织。指植物体的轴性器官,由排列成管状的维管束包围的内侧部分,多通过射线组织和皮层相互联系。通常由薄壁细胞构成,但有厚壁木化的〔蕨(pteridium aquilinum)〕,也有富于细胞间隙,具有分泌细胞、异细胞、乳汁管、髓射线等。成熟的髓不具有叶绿体〔卫矛属(Euonymus)例外〕,但含淀粉粒、丹宁、晶体等。特别是在木本植 ...
系一种过氧化物酶,含在白血球和骨髓(Myelo)的嗜伊红细胞中。因显绿色所以也称绿过氧化物酶。可高度提纯精制出来。辅基用盐酸-丙酮处理不与蛋白质分离,吸收带向长波侧移动,似具有与其它过氧化物酶不同的血红素。作用形式与辣根过氧化物酶相同,但活性弱。可氧化已纳入到白血球内的物质,起解毒作用。 ...
脂质,特别是磷脂质与水接触时,磷脂质从接触面向水相方向突出而形成管状,称此为髓磷脂象。因为同样的结构体最初是从髓磷脂膜发现的,因此称为髓磷脂象。在细胞膜表面,线粒体、高尔基体等也都有所发现,但都与膜构成成分的磷脂质的生成有关。是层状的液晶构造,由于非等方性的关系,在偏光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强的光象。沿长轴的中心线发暗,这种现象可能与管中心部含水有关。髓磷脂象最初出现的状态,从象的延长上来看,于直 ...
〔1〕指木贼科(Equisetaceae)、禾本科(Grami-neae)、唇形科(Labiatae)等茎的髓部形成的大形溶生胞间隙。一般是随节间显著伸长而生成,因此在节部不再伸长时,便作为隔壁而残留下来,并把髓腔隔开。有时节间内也会形成多数隔壁,成为特定种类的重要特征(金钟花Forsythia viridissima、胡桃属juglans、商陆phytolacco esculenta)。 ...
指包围有鞘神经纤维轴索的管状外膜,由髓磷脂构成,故又称髓磷脂鞘。鱼类以上的脊椎动物,在个体发生上出现得较晚,在人类,于出生当时已经形成,但可因神经种类的不同而异。髓鞘的构造,根据偏光显微镜的检查证明,脂质从轴索的中心向外排列成放射状,蛋白质形成同心圆层,一般推断,蛋白质和脂肪为相互排成层状的构造。根据x射线衍射,知该层的周期在新鲜材料上为17—18毫微米,在固定的材料上为13—15毫微米。进一 ...
指构成有髓神经纤维的髓鞘等呈现髓鞘质图象部分的物质。它与所谓单位膜的组成成分是一致的,髓鞘是由单位膜组成的许旺氏细胞的细胞膜围卷而成的。 ...
在某种神经轴索的周围,出现髓鞘的过程称髓鞘形成。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少突神经胶质,在末梢神经的雪旺氏细胞,分别沿着轴索增殖、排列,然后这些细胞膜把轴索包裹起来,进而由2层细胞膜呈螺旋状将轴索围卷若干层,这只能在高度分辨力电子显微镜下看到,它是一个以轴索为中心的同心圆状的紧密层状构造。形成时期,可因动物不同而有差异,据说大白鼠的脑于生后14天开始此过程。髓鞘具有与其他生物膜不同的化学组成。 ...
又称为射髓,髓线,是在维管束内沿水平辐射方向延伸的细长组织。直接与髓连接的髓射线是不多的。髓射线是由形成层的射线原始细胞(ray initials)从其两侧生出的。一般贯穿于木质部和韧皮部,而各称为木射线(xylem ray)和韧皮射线(phloemray)。髓射线在茎横切面上呈辐射向的一至数列的细胞,在切线切面上呈一至数列的细胞纵向连成数层,通常呈纺锤形。髓射线的细胞是辐射向的长形薄壁细胞, ...
血缘选择 kin selection 指会带来近缘个体间适应度上的相互作用的遗传性状,通过包括适应度的差别而适应性的进化过程。认为对近缘者的利他行为、抑制地攻击行为和保护子女等都通过此过程而进化。但其严密的定义却每因论者而稍有差异。狭义地只指包括适应度之差为基础的保护子女或利他行为之进化过程,J. MaynardSmith(1964)就是从这个意义而提出这一概念的。另外,也常把只对提高个体适应度方 ...
血缘集群 descent group, kin group 动物集群的一种形式,也就是靠血缘关系间结合的个体相互依存所保持的集群。最常见于动物界的是母与子或母与雌子的集合体,这种集合体有时具有很复杂的结构,组成动物社会特别是单位集群的一部分。同样其由同性个体构成的集群,称为性别集群(sex-ual assemblage)。 ...
脊椎动物的血细胞,特别是红细胞和颗粒白细胞的生成,两栖类的无尾类以上的动物是在骨髓内进行,但胚胎期则是在肝脏和脾脏中进行的。在特殊情况下,成体的肝脏和脾脏的一部分同骨髓一样仍可继续生成血细胞,此称为髓外造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