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病毒感染的实验室检查包括病毒分离与鉴定、病毒核酸与抗原的直接检出以及特异性抗体的检测。临床医师根据流行病学资料,疾病的症状与体征综合判断可能为何种病毒感染,留取适宜的标本送检。 一、检材的采集与送检病毒性疾病通常采集血液、鼻咽分泌液、咯痰、粪便、脑脊液、疱疹内容物、活检组织或尸检组织等。供分离病毒、检出核酸及抗原的标本的,要求:(一)尽早采取 在发病初期(急性期) ...
佚名 一、免疫预防 (一)人工自动免疫 1.减毒活病毒疫苗(Live attenuated virus vaccines) 选用抗原性与野毒株一致而稳定无毒或显著减毒的活病毒突变株做为疫苗。可筛选自然减毒株,或在多种宿主中连续传代培养诱导出减毒株。接种活病毒疫苗近似自然感染,在宿主中可繁殖,仅接种一次便可较长时间刺激抗体产生及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并可产生局部抗体。目前推 ...
佚名 呼吸道病毒一词并非是病毒分类学上的名称,而是指主要以呼吸道为侵入门户,首先在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中增殖引起呼吸道以及全身感染,造成呼吸道及其他器官损害的病毒的总称。临床上的急性呼吸感染中有90~95%是由这群毒引起的;主要的呼吸道病毒见表表82-1:表82-1 常见呼吸道病毒科病毒种、型所致主要疾病正粘病毒科 副粘病毒科披膜病毒科小RNA病毒科呼肠孤病毒科腺病毒科疱 ...
佚名 粘病毒(Orthomyxovirus) 是指对人或某些动物红细胞表面的粘蛋白有亲和性的病毒,正、副粘病毒的分别以其核酸是否分节段为标准,分节段者为正粘病毒,不分节段者为副粘病毒;其实正粘病毒只有流行性感冒病毒 (Influenza virus)一个种。流行性感冒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简称流感病毒,是引起流感的病原体,流感是一种上呼吸道急性传染病,它传染性强、传播快、潜 ...
佚名 副粘病毒(Paramyxovirus)是一群核酸不分节的粘病毒,主要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副流感病毒等,这些病毒的共性及其与正粘病毒的区别见表84-1。表84-1 正粘病毒与副粘病毒的区别生物学性状正粘病毒副粘病毒形态和大小(nm)核酸类型核衣壳形成部位血凝素神经氨酸酶溶血作用融细胞作用包涵体形成鸡胚中生成多形性80~120 单股负链RNA,分 ...
佚名 腺病毒(Adenovirus)是一群分布十分广泛的DNA病毒。能引起人类呼吸道、胃肠道、泌尿系及眼的疾病。少数对动物有致癌作用。 一、生物学性状腺病毒颗粒直径60~90nm,没有囊膜,20面体立体对称,衣壳由252个克微粒组成,其中240个壳微粒是六邻体(Hexon),具有组特异性α抗原。位于20面体顶端的12个克微粒是五邻体(Penton)。每个五邻体由基底和伸 ...
佚名 肠道病毒(Enterovirus)是小核糖核酸病毒科 (Picornaviridae) 的一个属。它们在人类消化道细胞繁殖,然后通过血液侵犯其他器官,引起各种临床综合病症。肠道病毒包括:1.脊髓灰质炎病毒 (Poliovirus)1~3型。2.柯萨奇病毒 (Coxsackie virus)A、B两组。A组包括1~24型(A23与埃可病毒9型相同,故实际是23个型) ...
佚名 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脊髓灰质炎。该疾病传播广泛,是一种急性传染病。病毒常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导致肢体松弛性麻痹,多见于儿童,故又名小儿麻痹症。一、病毒型别与抗原性 已知脊髓灰质炎病毒有三个血清型,这三型病毒的核苷酸序列已经清楚,总的核苷酸数目为7500个左右。虽然有71%左右的核苷酸为三型脊髓灰质炎病毒所共有,但不相同的核苷酸序列却都位于编码 ...
佚名 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及新型肠道病毒分布广泛。依病毒亚群和血清型的不同或对不同组织的嗜性不同(受体的差异),可引起各种不同的疾病。 一、病毒型别与抗原性(一)柯萨奇病毒柯萨奇病毒对乳鼠的敏感性很高,根据它们感染乳鼠产生的病灶,柯萨奇病毒可以分为A、B两组。A组有23型病毒,B组有6型病毒。通过型特异性抗原,经中和试验。ELISA方法等可以对各型进行鉴定。所有的B组及 ...
佚名 人类轮状病毒(Rotavirus)归类于呼肠孤病毒科 (Reoviridae) 轮状病毒属,是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全世界因急性胃肠炎而住院的儿童中,有40~50%为轮状病毒所引起。一、生物学性状(一)形态结构病毒体呈圆球形,有双层衣壳,每层衣壳呈二十面体对称。内衣壳的壳微粒沿着病毒体边缘呈放射状排列,形同车轮辐条。完整病毒大小约70~75nm,无外衣壳的粗糙型颗 ...
佚名 肝炎病毒是引起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病毒性肝炎是当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目前认为病毒性肝炎病原体至少有五种,包括甲型肺炎病毒(HAV)、乙型肺炎病毒(HBV)、丙型肺炎病毒(HCV)、丁型肺炎病毒(HDV)、戌型肝炎病毒(HEV),它们的特性、传播途径、临床经过均不完全相同(表90-1),但它们均能引起肝炎病变。 表90-1 五型病毒性肝炎比较项目甲型肝炎乙型肝 ...
佚名 1973年Feinslone 首先用免疫电镜技术在急性期患者的粪便中发现甲型肝炎病毒 (Hapatitis A virusHAV ) 。属微小RNA病毒科,新型肠道病毒72型。人类感染HAV后,大多表现为亚临床或隐性感染,仅少数人表现为急性甲型肝炎。一般可完全恢复,不转为慢性肝炎,亦无慢性携带者。一、生物学性状(一)形态与结构病毒呈球形,直径约为27nm。无囊膜。 ...
佚名 1963年Blumberq在两名多次接受输血治疗的病人血清中,发现一种异常的抗体,它能与一名澳大利亚土著人的血清起沉淀反应。直到1967年才明确这种抗原与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有关,1970年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HBV的形态,1986年将其列入嗜肝DNA病毒科。一、生物学性状(一)形态与结构1.大球形颗粒:亦称Dane颗粒,它是一种由一个囊膜和一个含有DNA分子的核 ...
佚名 1974年Golafield 首先报告输血后非甲非乙型肝炎。1989年Choc等应用分子克隆技术获得本病毒基因克隆,并命名本病及其病毒为丙型肝炎 (Hepatitis C)和丙型肝炎病毒(HCV)。由于HCV基因组在结构和表型特征上与人黄病毒和瘟病毒相类似,将其归为黄病毒科HCV。一、生物学特性(一)形态培养HCV病毒体呈球形,直径小于80nm(在肝细胞中为36~ ...
佚名 1977年意大利学者Rizzetto用免疫荥光法在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肝细胞核内发现一种新的病毒抗原,并称为δ因子(delta agent)。它是一种缺陷病毒,必须在HBV或其他嗜肝DNA病毒的辅助下才能复制增殖,现已正式命名为丁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D virusHDV)。HDV体形细小,直径35~37nm,核心含单股负链共价闭合的环状RNA和HDV抗 ...
佚名 戊型肝炎(Hepatitiv E )是一种经粪一口传播的急性传染病,自1955年印度由水源污染发生了第一次戊型肝炎大暴发以来,先后在印度、尼泊尔、苏丹、苏联呈尔吉斯及我国新疆等地都有流行。1989年9月东京国际HNANB及血液传染病会议正式命名为戊型肝炎,其病原体戊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E virusHEV) 在分类学上为属于杯状病毒科。HEV是单股正 ...
佚名 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不是一种疾病的名称,而是一组疾病,或一组综合征的统称。这些疾病或综合征是以发热、皮肤和粘膜出现瘀点或瘀斑、不同脏器的损害和出血,以及低血压和休克等为特征的。引起出血热的病毒种类较多,它们分属于不同的病毒科(表96-1)。目前在我国已发现的有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新疆出血热病毒和登革病毒。表96-1 人类出血热病毒及其所致疾 ...
佚名 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是由HFRS病毒引起,由鼠类等传播的自然疫源性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以往此病在中国和日本被称为流行性出血热,在朝鲜和韩国被称为朝鲜出血热,在前苏联被称为远东出血热和出血性肾炎,在斯堪的纳维亚国家被称为流行性肾病。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其统一命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F ...
佚名 新疆出血热病毒是从我国新疆塔里木地区出血热病人的血液、尸体的肝、脾、肾、淋巴结以及在疫区捕获的硬蜱中分离到。其形态结构和抵抗力等与HFRS病毒相似,但抗原性、传播方式和致病性等均与HFRS病毒不同。小白鼠乳鼠对此病毒高度易感,可用于病毒分离和传代。目前已将该病毒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的内罗病毒属(Nairovirus)。新疆出血热是一种自然疫源疾病,主要分布于有硬蜱活 ...
佚名 登革病毒(Dengue virus)感染引起登革热。该病流行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特别是东南亚、西太平洋及中南美洲。我国于1978年在广东佛山首次发现本病,以后在海南岛及广西等地均有发现。登革病毒属于黄病毒科,形态结构与乙脑病毒相似,但体积较小,约17~25nm,依抗原性不同分为1、2、3、4四个血清型,同一型中不同毒株也有抗原差异。其中2型传播最广泛,各型病毒间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