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中的1群。本群细菌革兰氏染色阳性,无芽孢;形态不规则,有棒状、杆状、类球形,有时有原始分枝,但不形成菌丝体。在分类上,棒状菌群与放线菌比较接近,两者胞壁组分相似,而棒状杆菌与放线菌的分枝杆菌属、诺卡氏菌属的菌体均含有结构相似的枝菌酸。根据《伯杰氏细菌学鉴定手册》(第8版),棒状菌群包括棒杆菌属、节杆菌属、纤维单胞菌属、短杆菌属、库特氏菌属和微杆菌属6属。 棒杆菌属 分为人和动物的寄生菌和 ...
分类位置未定的革兰氏染色阴性、专性需氧小球杆菌。1906年,比利时细菌学家J.博尔代(原译包特)和O.让古首先分离出百日咳杆菌,所以本属以(包特)氏的姓命名。菌体大小(0.2~0.3)×(0.5~10)微米,球杆菌两端常染色浓重,无芽胞, 有些菌种有鞭毛。初代培养时不需X或V因子,但需大量血液(30~50%)。寄居在人或动物呼吸道。本属菌主要生物学特性见表。 本属包括3种:百日咳杆菌、副百 ...
层菌纲的1目,又称非褶菌目。本目真菌子实体多种多样,大者重几十千克,如木蹄。小者如伏革菌科一些种类的子实体好象涂在树枝上或倒木上的土褐色的薄层。其他种类的子实体有珊瑚状、猴头状、喇叭状、马蹄状、贝壳状、架状等。颜色有白、黄、红、紫、褐、黑等,其中白色者最多。在一定的子实层里产生单细胞的棍棒状担子。典型的子实层产生于子实体的一面或各面(即周生)。子实层平滑着生于疣、瘤、珊瑚状分枝、齿或刺、菌褶上 ...
绿脓杆菌是革兰氏阴性杆菌,因为这种绿脓杆菌对养分的需求少,容易在自然界生长、繁殖,尤其可以抵抗多种杀菌剂、消毒剂或抗生素,是目前院内感染的主要致病菌。绿脓杆菌经常由伤口、烧伤部位、外科手术或治疗、检验用各种插管,甚至使用不当的隐形眼镜,而侵入人体。绿脓杆菌对健康的人威胁不大,但经常侵犯囊状纤维瘤患者,或因烧伤、恶性肿瘤而造成免疫力缺失的人,以及因器官移植而使用了免疫抑制药物的病人。 一旦绿脓杆菌侵 ...
多孔菌目的1科。本科真菌子实体多种形状,平伏、带菌盖,有柄或无柄,一年生或多年生,肉质、革质、木栓质或木质。菌肉通常无色或褐色。菌丝体有一体型、二体型和三体型。子实层生于菌管内。菌管通常位于子实体下面,一般是管状、齿状或迷路状,它们紧密地连结在一起,有共同的管壁,有囊状体、刚毛、菌丝柱等不孕器官。担子棒状,有2~4个孢子。孢子有多种形状,无色到褐色,平滑。 绝大多数种类木生,少数地生。世界分 ...
地球上约有一百多种固氮细菌,可以在常温常压下进行固氮作用,有些能独自营生,其它则需与动植物共生。由于多数的农作物,如玉米、小麦、稻米、地瓜、马铃薯等,无法与固氮细菌共生,因此这些农作物自播种至收成,须施加大量的氮肥。然而,这些氮肥对水的溶解度极大,常随雨水流入河川、湖泊、海洋,滋生藻类,造成优养化而劣化水质,也严重地伤害环境生态。 很多生物及化学界专家,对于固氮细菌所拥有的固氮酵素深感兴趣。一方面 ...
绿脓杆菌外毒素A可以抑制真核细胞蛋白质合成,早期对绿脓杆菌外毒素A所做的基础研究,对于它的构造与各部功能之间的关系已有了清楚的了解。目前已知绿脓杆菌外毒素A的蛋白结构主要有三个区域,在毒素进入细胞,抑制蛋白质合成上各有不同的功能。自从对绿脓杆菌外毒素A的结构与功能有了清楚的了解后,就有科学家开始利用基因工程的方式改造并利用绿脓杆菌外毒素A,使其具有医疗的用途,并且能应用到临床医疗上。 目前绿脓杆菌 ...
细菌的1科。它是促使植物异常增生的一类革兰氏染色阴性需氧杆菌。正常细胞以鞭毛运动,无芽孢。可利用多种碳水化合物,并产生相当量的胞外粘液。DNA中的G+C克分子含量为57~65%。 根瘤菌科是H.J.康思于1936年建立的。经过70年代和80年代初的研究,本科的变化较大,现包括4属10种,但其中的放射土壤杆菌不能引起植物异常增生。 根瘤菌属和慢生根瘤菌属 两属细菌都能从豆科植物根毛侵入根内形 ...
l型是指细菌发生细胞壁缺陷的变型。因其首次在lister研究所发现。故以其第一个字母命名。当细菌细胞壁中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一般在普通环境中不能耐受菌体内部的高渗透压而将胀裂死亡;但在高渗环境下,它们仍可存活而成为细菌细胞壁缺陷型。革兰氏阳性菌l型称为原生质体(protoplast),必须生存于高渗环境中。革兰氏阴性菌l型称为原生质球(spher ...
鞭毛(flagllum)在某些细菌菌体上具有细长而弯曲的丝状物,称为鞭毛。鞭毛的长度常超过菌体若干倍。不同细菌的鞭毛数目、位置和排列不同,可分为单毛菌(monotrichate)、双毛菌(amphitrichate)、丝毛菌(lophotrichate)、周毛菌(peritrichate)。鞭毛自细胞膜长出,游离于细胞外。用电子显微镜研究鞭毛的超微结构,发现鞭毛的结构分为:基础小体、钩状体和丝状体 ...
荚膜(capsule)许多细菌胞壁外围绕一层较厚的粘性、胶冻样物质,其厚度在0.2um以上,普通显微镜可见,与四周有明显界限,称为荚膜。如肺炎双球菌。其厚度在0.2um以下者,在光学显微镜下才不能直接看到,必须以电镜或免疫学方法才能证明,称为微荚膜(microcapsule),如溶血性链球菌的m蛋白、伤寒杆菌的vi抗原及大肠杆菌的k抗原等。 大多数细菌(如肺炎球菌、脑膜炎球菌等)的荚膜由多糖 ...
菌毛是许多革兰氏阴性菌菌体表面遍布的比鞭毛更为细、短、直、硬、多的丝状蛋白附属器,也叫做纤毛(fimbriae)。其化学组成是菌毛蛋白(pilin),菌毛与运动无关,在光镜下看不见,使用电镜才能观察到。菌毛可分为普通菌毛(commonpilus)和性菌毛(sexpilus)两种。 普通菌毛长0.3~1.0um直径7nm。具有粘着细胞(红细胞、上皮细胞)和定居各种细胞表面的能力,它与某些细菌的 ...
在一定条件下,芽胞杆菌属(如炭疽杆菌)及梭状芽胞杆菌属(如破伤风杆菌、气性坏疽病原菌)能在菌体内形成一个折光性很强的不易着色小体,称为内芽胞(endospore),简称芽胞。芽胞一般只在动物体外才能形成,并受环境影响,当营养缺乏,特别是碳源、氮源或磷酸盐缺乏时,容易形成芽胞。不同细菌开成芽胞还需不同的条件,如炭疽杆菌须在有氧条件下才能形成芽胞。成熟的芽胞可被许多正常代谢物如丙氨酸、腺苷、葡萄糖、乳 ...
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为弹状病毒科 (rhabdoviridae)狂犬病毒属 (lyssavirus) 中血清/基因1型病毒,而2~6型称“狂犬病相关病毒”,目前仅在非洲和欧洲发现。狂犬病病毒在野生动物(狼、狐狸、鼬鼠、蝙蝠等)及家养动物(狗、猫、牛等)与人之间构成狂犬病的传播环节。人主要被病兽或带毒动物咬伤后感染。一旦受染,如不及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可导致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 ...
人自出生后,外界的微生物就逐渐进入人体。在正常人体皮肤、粘膜及外界相通的各种控道(如口腔、鼻咽腔、肠道和泌尿道)等部位,存在着对人体无害的微生物群,包括细菌、真菌、螺旋体、支原体等。它们在与宿主的长期进化过程中,微生物群的内部及其与宿主之间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形成一个能进行物质、能量及基因交流的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习惯称之为正常菌群(normal flora)。正常菌群大部分是长期居留于人体的又称为 ...
在一定条件下,正常菌群中的细菌也能使人患病:①由于机体的防卫功能减弱引起自身感染。例如皮肤粘膜受伤(特别是大面积烧伤)、身体受凉、过度疲劳、长期消耗性疾病等,可导致正常菌群的自身感染;②由于正常菌群寄居部位的改变,发生了定位转移,也可引起疾病。例如大肠杆菌进入腹腔或泌尿道,可引起腹膜炎、泌尿道感染。因此,这些细菌称为条件致病菌。 ...
糖发酵试验细菌对各种糖的分解能力及代谢产物不同,可借以鉴别细菌。一般非致病菌能发酵多种单糖,如大肠杆菌能分解葡萄糖有乳糖,产生甲酸等产物,并有甲酸解氢酶,可将其分解为co2和h2,故生化反应结果为产酸产气,以“⊕”表示。伤寒杆菌分解葡萄糖产酸,但无解氢酶。故生化结果为产酸不产气,以“ ”表示。伤寒杆菌及一般致病菌大都不能分解乳糖,以“-”表示。 vp试验大肠杆菌与产气杆菌均分解葡萄糖⊕,为区分两菌 ...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和正常菌群之间以及正常菌群中各细菌之间,保持一定的生态平衡。如果生态平衡失调,以至机体某一部位的正常菌群中各细菌的比例关系发生数量和质量上的变化,称为菌群失调。菌群失调的常见诱因主要是使用抗生素、同位素、激素、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时肠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的功能失常也是重要原因。去除诱因后一般可使菌群复常,也有长期失调难于逆转的情况。临床上常见的菌群失调症有:①耐药性葡萄球菌繁殖成 ...
有些细菌能产生色素,对细菌的鉴别有一定意义。细菌色素有两类:①水溶性色素,能弥形至培养基或周围组织,如绿脓杆菌产生的绿脓色素使培养基或脓汗呈绿色。②脂溶性色素,不溶于水,仅保持在菌落内使之呈色而培养基颜色不变,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色素。细菌色素的产生需一定条件(营养丰富、氧气充足、温度适宜),无光合作用,对细菌的功能尚不清。
某些细菌能产生一种仅作用于有近缘关系的细菌的抗菌物质,称细菌素。细菌素为蛋白类物质,抗菌范围很窄,无治疗意义,但可用于细菌分型和流行病学调查。细菌素以生产菌而命名。大肠杆菌产生的细菌素称大肠菌素,绿脓杆菌产生的称绿脓菌素,霍乱弧菌产生的称弧菌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