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实验_LOGO
登录
提问
我要登录
|免费注册

实验基础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内毒素(endotoxin)

  由革兰氏阴性菌所产生、存在于菌体内的一类毒素。是菌体细胞壁的组成成分。细菌在生活状态时不释放,只有当菌体自溶或用人工方法使细胞裂解后才可释放出来。其特点是:(1)化学成分是磷脂-多糖-蛋白质复合物,其中主要成分是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位于细胞壁的最外层,覆盖在细胞壁的粘肽上;(2)耐热,60℃以上数小时不失活;(3)经甲醛处理不能形成类毒素;(4)可刺悖?激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鞘细菌(sheathe bacteria)

  一类具特殊形态的细菌。细胞呈丝状排列,被包在鞘膜内,有独特的生活史。单个细胞杆状,革兰氏染色阳性,偏端丛生鞭毛,能活跃运动,又称游动细胞。鞘一般由蛋白质、多糖、脂类复合物组成,有的还有锰和铁的沉积物,类似荚膜,紧贴在杆菌链的外围,可防御原生动物和某些细菌的攻击。鞘上一般有固着器,可附着于固形物上,当水中营养不足时,鞘可随水流动而富集营养。专性需氧菌。主要分布在含污染物的河流、滤水池、活性污泥等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一类常见的球状细菌。细胞无定向分裂,多个新个体形成一个不规则的群集,有如成串的葡萄。革兰氏阳性菌。细胞直径0.5~1微米。分布广泛,大多为不致病腐物寄生菌。在正常人体皮肤和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均有本菌存在,其中一部分为致病菌。多数需氧或兼性厌氧,最适生长温度37℃。根据生化性状和细胞壁成分分为三个种: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腐生葡萄球菌。约有30%的成年人皮肤表面、上呼吸道及其他部位有致病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溶源性(lysogeny)

  温和噬菌体感染细菌后,与其寄主细胞“共存”的现象。在这些寄主细胞中,找不到形态上可见的噬菌体,侵入的温和噬菌体以其基因组附着在细菌染色体的一定位置上,形成原噬菌体(见温和噬菌体),并与细菌染色体一道复制,随着细菌的分裂传给每个子细胞,使其成为溶原性细胞(或称溶原菌)。每个溶源性细胞产生的子细胞一般也是溶源性的。溶源菌有时在细胞分裂中可失去原噬菌体而成为非溶源性细菌。原噬菌体不同于营养期噬菌体,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溶菌酶(lysozyme)

  一种低分子量(14700道尔顿)的、不耐热的碱性蛋白质,其中富含精氨酸。人体内许多组织及体液中都含有溶菌酶,以乳汁、唾液、肠道以及吞噬细胞溶酶体颗粒中含量较多,组织中含量较少。正常的尿液、汗液及脑脊液中不含溶菌酶。溶菌酶能直接水解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中乙酰葡糖胺与乙酰胞壁酸分子间的连接,使细胞壁破坏,水分进入,细胞崩解。而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粘肽层外有一层脂多糖和脂蛋白,故不受溶菌酶的影响。在抗体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缺陷噬菌体(defective phage)

  具有噬菌体的正常形态,但不能引起寄主细胞裂解性感染的一类温和噬菌体的突变体。通常是由于切离失去了某种或某些噬菌体复制所必需的遗传功能而引起的。例如,在转导过程中,噬菌体感染细菌后,其染色体变为环状,与细菌染色体联会、交换而整合到寄主染色体上。通过相反的过程,噬菌体也可以脱离寄主染色体,此时,不正常的切离即可导致转导噬菌体的形成。一种噬菌体的头部有一定的大小,只能够容纳一定量的DNA,所以,转导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溶血毒素(hemolysin)

  许多病原微生物所产生的,能导致机体红细胞及其他有核细胞裂解的毒素类物质。多数是由革兰氏阳性菌所产生。能产生溶血毒素的细菌,在血平板上生长时常可形成清晰的溶血环,环的直径与该菌在生长过程中所产生的毒素的量成正比。溶血毒素的主要作用部位是敏感细胞的细胞膜脂质部分。按其对细胞膜裂解机理不同,可将众多的溶血毒素分为四类。(1)具有酶活性,导致膜磷脂水解。如产气荚膜杆菌所产生的α溶血毒素为卵磷脂酶,可分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巴氏杆菌属(Pasteurella)

  分类地位未定的1属。为无芽孢,不运动,兼性厌氧,菌体两端常染色浓重的革兰氏染色阴性小杆菌。因1880年巴斯德氏首先自病鸡分离到本属中的多杀巴氏杆菌而得名。鼠疫杆菌、假结核杆菌、肠道结肠炎杆菌和土拉杆菌原归本属,现前三者改归耶尔森氏菌属,最后一种改归弗朗西斯氏菌属。本属已确定的种有多杀巴氏杆菌、嗜肺巴氏杆菌、溶血巴氏杆菌、尿巴氏杆菌和鸭疫巴氏杆菌等。它们的生物学性状见表。  本属菌体大小(0.3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苏芸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

  最初从德国苏芸金(Thuringen)地区一个面粉厂死亡的地中海粉螟中分离出的、对昆虫有致病性的芽孢杆菌,1915年正式定为此名。现以鞭毛抗原的血清学反应为主要依据,参照生理生化反应的不同,将苏芸金杆菌分为22个血清型,30个变种。此菌在芽孢形成期,在细胞内可同时形成一个蛋白质晶体,称为伴孢晶体。晶体的着色性能与其他细胞物质相似,在与芽孢相对的一侧菌体中形成,很易与芽孢分开。晶体形状多为菱形或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噬真菌体(mycophage)

  又称真菌病毒。一类专性寄生于真菌细胞中的病毒,都是多面体形或球形颗粒,具双链DNA。已在50多属的真菌细胞中发现,如伞菌属、啤酒酵母、青霉、曲霉、毛霉中。在真菌孢子中也有病毒存在。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锁状联合

   担子菌亚门中多数担子菌的双核菌丝,在进行细胞分裂时,于菌丝的分隔处形成的一个侧生的喙状结构。只出现在双核菌丝上。其形成过程是:首先,在细胞的两核之间生出一个喙状突起,双核中的一个移入喙状突起,另一个仍留在细胞下部。两异质核同时分裂,成为4个子核。分裂完成后,原位于喙基部的一子核与原位于细胞中的一子核移至细胞上部配对;另外两子核,一个进入喙突中,一个留在细胞下部。此时细胞中部和喙基部均生出横隔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营养缺陷型(auxotroph)

  需在基本培养基中补加某种营养成分(如氨基酸、维生素、核苷酸等)才能生长的微生物突变体,通过诱变产生。微生物细胞本身能吸收周围环境中的简单营养物,经过自身代谢合成生长所需的各类营养物质。如果发生基因突变,则细胞失去合成与这些基因有关的营养物质,只有在培养基中补加这类营养物质后,突变细胞才能生长,故又名营养缺陷型突变体。此类突变体在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中都有重要意义,是作为研究代谢途径和遗传规律不可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夹层培养法(layer plating method)

  步骤是:先在培养皿中倒一层不含细菌的基本培养基,待冷凝后,加一层含菌的基本培养基;冷凝后,再加一层不含菌的基本培养基,经培养出现菌落后,在培养皿底上相应的位置做上标记,然后加一层完全培养基。再经培养后出现的菌落,多数是只能在完全培养基中生长的营养缺陷型,上、下两层基本培养基的作用是使菌落夹在中间,以免细菌移动或被完全培养基冲散。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影印接种法(replica plating)

  具体过程是:将待测的浓缩菌悬液涂在合适的平板上,等其长好后作为母平板(每平板上的菌落控制在50~300个);用一小块灭菌的丝绒固定在直径较平板略小的圆柱形木块上,构成印章(即接种工具);然后把长有菌落的母平板倒置在丝绒的印章上,轻轻印一下;再把此印章在另一含有选择培养基的平板上轻轻印一下,经培养后,选择培养基平板上长出的菌落与母平板上的菌落位置对应,比较影印平板与母平板上菌落生长情况,即可从相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青霉素浓缩法(ampicillin enriching technique)

  利用青霉素特异性地杀死野生型细胞、保留营养缺陷型细胞的方法。青霉素能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所以只能杀死生长繁殖中的细菌,而不能杀死停止分裂的细菌。在只能使野生型生长而不能使突变型生长的选择性液体培养基中,野生型被青霉素杀死,而突变型则不被杀死,从而淘汰野生型,使突变型得以浓缩。可适用于细菌和放线菌,是营养缺陷型突变体筛选的常用方法之一。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

肠杆菌科的1属。本属成员是两端钝圆的革兰氏染色阴性短杆菌,为人和动物肠道中较多见的正常菌群之一,能合成维生素B、K等。一般不致病,偶而引起肠外感染(如尿路感染)。某些血清型能导致腹泻等肠道症状。是国际上广泛使用的卫生监督指示菌,可作为饮水、食品等卫生检定的指标。本属只有大肠杆菌1种。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暗细菌纲(Schotobacteria)

  细菌的1纲。本纲成员是仅以化学能为能源的革兰氏阴性细菌。本纲的名称是由N. E.吉本斯和R. G. E.默里于1978年提出的分类单位。  本纲细菌种类庞杂。现依取得能量时所氧化的化合物性质,将本纲分为化能无机营养菌和化能有机营养菌两类。前者氧化氨、亚硝酸、硫化物和元素硫等无机物取得能量,以二氧化碳为唯一的碳源,如硝化杆菌科和硫杆菌属的细菌;后者仅能氧化有机物取得能量,并以其为碳源,如肠杆菌科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白粉菌目(Erysiphales)

  子囊菌亚门的1目。本目真菌常生长在植物的表面。菌丝体表生或半内生,以吸胞进入寄主细胞吸取养分。无性型是从菌丝上长出直立的分生孢子梗,在梗端形成单生或成串的分生孢子。绝大多数属只有大型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个别属则有大、小两型。有性型形成球型、扁球形或陀螺形无孔口的子囊果。绝大多数属的子囊果壁分内、外壁,各由几层细胞组成,只有个别属的子囊果壁由单层细胞组成而无内、外壁之分。子囊果壁最外层的少数细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白粉病菌类(pathogens causing;powderymildew)

  专性寄生在植物表面、产生白粉状病征的病原真菌。它们属于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白粉菌目白粉菌科,有较高的寄生专化性。  白粉菌的营养体为有隔分枝的菌丝,在植物表面寄生,以吸器伸入寄主细胞内吸取养分和水分并在表皮不断扩展(少数白粉菌为内寄生或半内寄生)。白粉菌的无性繁殖是在分生孢子梗上产生单个、椭圆形、串生的分生孢子。有性繁殖以雄器和产囊体配合后,在圆球状的闭囊壳内产生子囊和子囊孢子,闭囊壳的子囊数依种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棒状杆菌属(Corynebacterium)

  棒状菌群的1属革兰氏染色阳性杆菌。因其成员的一端或两端膨大呈棒状而得名。多形态,排列不规则,常呈栅栏状或V字状等;染色不均匀,两端有着色较深的异染颗粒。无芽孢,大多数菌株无动力。需氧或兼性厌氧,营养要求特殊,DNA中的G+C克分子含量为52~68%。胞壁多糖主要是阿拉伯糖和半乳糖。与分枝杆菌属、奴卡氏菌属和放线菌属相似,有交叉反应。分类学上认为本属与放线菌属关系尤为密切。可分为3类:①人类及动 ...

提问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实验小助手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扫码领资料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