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实验_LOGO
登录
提问
我要登录
|免费注册

实验基础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浮游生物(plankton)

   指在水流运动的作用下被动地漂浮于水层中的生物群,包括一些体型微小的原生动物、藻类,也包括某些甲壳类、软体动物和某些动物的幼体。它们没有或仅有微弱的游泳能力。可分为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按个体大小,浮游生物可分为六类:巨型浮游生物,大于1厘米,如海蜇;大型浮游生物,5~10毫米,如大型桡足类、磷虾类;中型浮游生物,1~5毫米,如小型水母,桡足类;小型浮游生物,50微米~1毫米,如硅藻、蓝藻;微型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乔丹规律(Jordan rule)

  栖息于冷水水域中的鱼类,比栖息于温暖水域中的同种鱼的脊椎骨数目多。脊椎骨数目多少并无明显的适应意义,此现象可能与低温条件下鱼类生长缓慢、性成熟时间较长、个体较大有关。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水产养殖:黄鳝

鳝苗生产 人工繁殖:用作人工繁殖的雌雄鳝鱼中亲鳝。亲鳝最好用鳝笼捕捉,或从人工养殖的商品鳝鱼中挑选,切忌使用钓鳝。雌雄选留的比例一般为1:3 亲鳝培育:亲鳝催产前需精心培育,使性腺达到成熟。培育亲鳝的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放养雄鳝7-8条,雌鳝2-3条。饲料以投喂优质活饵料蚯吲或蝇蛆为宜,水深保持20-30厘米,经常加入好水质。在池中放些水生植物,如水浮莲,凤眼莲等,起遮荫和保护作用。 亲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水产养殖:革胡子鲶

一、形态特征 革胡子鲶与本地胡子鲶相比,其头更扁平,体更延长,头背部有许多骨质微粒突起,呈放射状排列。体表无鳞,呈灰褐色,体两侧有黑色斑点和不规则的灰白色云状斑块,胸腹部白色。吻宽钝,口稍下,触须发达,眼小,胸鳍棘短。鳃腔里有发达的石花状、扇状辅助呼吸器官,不仅能在缺氧的条件下生存,离水后也能生存较长时间。 革胡子鲶属底层鱼类,厌强光,喜栖息在阴暗处,温度越高,生长越快。有一定的钻泥能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水产养殖:美国红鱼

池塘养殖   (1)养殖池塘的条件与要求,成鱼塘的面积一般为5-10亩,最好3-5亩,水深在1.5-2.5m为适宜,土质最好为沙壤土、溶氧不得低于6.5mg/l,氨浓度≤0.3mg/l,PH值在7.5-8.5。   (2)放养前的准备,按海水养殖一般规格对虾塘进行整修消毒、灌注新水,在放苗前7-10天应施肥培育水质,前期放水一般70-80cm,以便较快提高水温。   (3)鱼种放养规格和密度,一般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澳洲宝石鲈

澳洲宝石鲈属鲈形目鱼类,是澳大利亚久负盛名的淡水鱼,被认为是最好的垂钓和食用鱼。宝石鲈的生长速度较快,在适宜的水温条件下,其生长速度可达800克/12个月。环境适应性强,在水温10-38℃范围内均能生存,投饲硬颗粒料,饲料好解决。宝石鲈可工厂化养殖,也可在水库网箱养殖,亦适宜于池塘养殖。其依据是宝石鲈饲养过程中有集群抢食、生长快速、抗病力强等优良性状,某些方面与罗非鱼、建鲤的网箱养殖模式极其相仿。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海马养殖

海马是名贵的药用海水鱼类,素有“南方人参”之称。 一、生态习性   1.栖息和运动海马因其拟态适应特性,习性也较特殊,喜栖于藻丛或海韭菜繁生的潮下带海区。性甚懒惰,常以卷曲的尾部缠附于海藻的茎枝之上。海马赖以背鳍和胸鳍高频率地作波状摆动而作缓慢的游动。海马的活动一般多在白天,晚上则呈静止状态。海马在水质变劣、氧气不足或受敌害侵袭时,往往因咽肌收缩而发出咯咯的响声,这给养殖者发出“求救”的信号,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漠斑牙鲆

漠斑牙鲆隶属鲽形目,鲆科,牙鲆属。该鱼原产于美国,分布于大西洋美国佛罗里达洲北部沿海和墨西哥湾沿海。其肉质鲜美、比日本牙鲆更为细腻滑爽和富有弹性,并具有杂食性、适盐范围广,经变态后的幼鱼可直接在淡水中养殖、喜聚群、生长快,适宜条件下当年可达1斤、抗病力强、较耐高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耐低氧、易活运等特点。在美国、日本、韩国等倍受消费者青睐,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推广价值,养殖前景十分广阔。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澳洲银鲈

澳洲银鲈原产地是澳州昆士兰省的Morry-Darling河流体系。是澳大利亚久负盛名的淡水鱼,被认为是最好的垂钓和食用鱼。银鲈性温和、不会相互残食、养成率高、饲料换肉系数高、生长速度较快。该鱼环境适应性强,广温广盐,易驯化。银鲈可工厂化养殖,也可在水库网箱养殖,亦适宜于在各地淡水池塘,水库养殖,并可在海涂咸淡水中养殖,某些方面与罗非鱼的网箱养殖模式极其相仿。银鲈作为新引进的食用鱼,具有优良性状,如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美国金虎斑鱼

美国虎斑鱼又称美国黄鱼,分布于美国东部各大湖泊。该鱼通体金黄,鱼体沿侧分布有墨绿色条状花纹,形态高雅优美,肉质富有弹性,肉瓣显著,润滑甘甜,无腥、异味,无肌间刺,属肉食性鱼类,生长适温在20℃-28℃,极适于高密度养殖。适盐范围较广、喜聚群、易驯化、生长较快、抗病力强、较耐高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耐低氧、极易活运等特点。在美国倍受消费者青睐,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推广价值,养殖前景十分广阔。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鳃隐鞭虫病

病原 是由鞭毛虫纲的鳃隐鞭虫引起的一种寄生虫性鳃病。虫体柳叶形,扁平,前端较宽,后端较狭;从前端长出两根不等长鞭毛,一根向前叫前鞭毛,另一根沿着体表向后组成波动膜,伸出体外为后鞭毛。虫体中部有一圆形胞核,胞核前有一形状和大小相似的动核。病症 病鱼鳃部无明显的病症,只是表现粘液较多。当鳃隐鞭虫大量侵袭鱼鳃时,能破坏鳃丝上皮和产生凝血酶,使鳃小片血管堵塞,粘液增多,严重时可出现呼吸困难,不摄食,离群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匙吻鲟

匙吻鲟是北美(美国)产的一种名优大型的淡水经济鱼类,其食性类似我国的鳙鱼,以浮游动物为饵料,属滤食性鱼类,但也能摄食水蚯蚓和人工配合饲料。匙吻鲟是淡水鱼中生长较快的鱼类之一,10cm左右的鱼苗当年可达0.5kg以上,是池塘,尤其是水库、湖泊养殖的优良品种。匙吻鲟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成鱼肉多刺少,鱼肉含蛋白质18.1%,肉质细嫩鲜美,可直接加工成菜肴或加工成高级的生鱼片;也可制作成熏鱼或罐头,在国际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鳃碘泡虫病

病原 是由野鲤碘泡虫寄生而引起的鱼病。虫体壳片内前端有两个瓶状极囊,内有螺旋形极丝,细胞质内有两个胚核和一个明显的嗜碘泡。孢子长卵形,长11.4(10.8~12.0)微米,宽8.5(8.4~9.0)微米;极囊长4.6(4.2~4.8)微米,宽2.8(2.4~3.2)微米。病症 鱼鳃被野鲤碘泡虫大量侵袭,形成许多灰白色瘤状胞囊,在鲤鱼种的鳃弓上,寄生大量的野鲤碘泡虫胞囊,使鱼致死。流行情况 我国南北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车轮虫病

病原 寄生在鳃上的车轮虫有卵形车轮虫、微小车轮虫,球形车轮虫和眉溪小车轮虫。这类车轮虫的虫体都比较小,故将它们统称“小车轮虫”。车轮虫的身体侧面观像碟子状。身体隆起的一面叫口面,相对的一面叫反口面,向中间凹入,构成吸附在寄主身上的胞器,叫附着盘。从反口面看,可以看到一个像齿轮状的结构,叫齿环。在齿环外围有许多辐线状的辐线环,在辐线环周围边长着一圈长短一律的纤毛。病症 这类小型车轮虫对幼鱼和成鱼都可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指环虫病

病原 由指环虫属中许多种类引起的种寄生虫性鳃病。我国饲养鱼类中常见的指环虫有鳃片指环虫、鳙指环虫、鲢指环虫和环鳃指坏虫等。虫体扁平,头部前端背面有4个黑色的眼点,口在眼点附近,口下面膨大的部分叫咽,咽后分两根肠管延伸到体后端连接成环状。虫体后端有固着盘, 由1对大锚钩和7对边缘小钩组成,借此固着在鱼的鳃上。指环虫是雌雄同体的卵生吸虫。在虫体的后部有一卵巢,精巢在卵巢的后面。病症 大量寄生指环虫时,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中华鳋病

病原 中华鳋病的病原体有大中鳋和鲢中华鳋。中华鳋雌雄异体,雌虫营寄生生活,雄虫营自由生活。大中华鳋的雌虫寄生在草鱼鳃上,鲢中华鳋寄生在鲢鱼鳃上。雌虫用大钩钩在鱼的鳃丝上,像挂着许多小蛆,所以中华鳋病又叫“鳃蛆病”。病症 中华鳋寄生在鱼的鳃上,除了它的大钩钩破鳃组织,夺取鱼的营养以外,它还可能分泌一种酶的物质,刺激鳃组织,使组织增生,病鱼的鳃丝末端肿胀发白、变形,严重时,整个鳃丝肿大发白,甚至溃烂,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细菌性烂鳃病

病原 是由鱼害粘球菌引起的鱼病,菌体细长,粗细基本一致,两端钝圆。一般稍弯曲,有时弯成圆形、半圆形、V形、Y形。较短的菌体通常是直的。菌体长短很不一致,大多长2~24微米,个别长37微米,宽0.8微米。菌体无鞭毛,通常作滑行运动或摇晃颤动。病症 病鱼鳃丝腐烂带有污泥,鳃盖骨的内表皮往往充血,中间部分的表皮常腐蚀成一个圆形不规耻的透明小窗(俗称开天窗)。在显微镜下观察,草鱼鳃瓣感染了粘细菌以后,引起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鱼波豆虫病

病原由飘游鱼波豆虫引起的鱼病。虫体侧面观呈卵形或椭圆形,腹面观呈汤匙形。腹面有1条纵的口沟,从口沟端长出2条大致等长的鞭毛。圆形胞核位于虫体中部,胞核后有1个伸缩胞。病症 鱼波豆虫是侵袭皮肤和鳃的寄生虫,当皮肤上大量寄生时用肉眼仔细观察,可辩认出暗淡的小斑点。皮肤上形成一层蓝灰色粘液,被鱼波豆虫穿透的表皮细胞坏死,细菌和水霉菌容易侵入,引起溃疡。感染的鳃小片上皮细胞坏死、脱落,使鳃器官丧失了正常功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碘泡虫病

病原 由多种碘泡虫寄生而引起的。鲮鱼、鲤鱼碘泡虫病多为野鲤碘泡虫和佛山碘泡虫寄生引起的,鲫鱼、黄颡鱼碘泡虫病多是由鲫碘泡虫、圆形碘泡虫和歧囊碘泡虫引起的鱼病。碘泡虫的形态大同小异,如野鲤碘泡虫为长卵形,前端有两个瓶状极囊,内有螺旋形极丝,细胞质内有两个胚核和一个明显的嗜碘泡。病症 鲮鱼、鲤鱼碘泡虫病常在体表出现大量乳白色瘤状胞囊,鲫碘泡虫病在鲫的吻部及鳍条上分布着大大小小的乳白色圆形胞囊,黄颡碘泡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小瓜虫病

病原 为多子小瓜虫寄生而引起的。虫体有幼虫期和成虫期,幼虫长卵形,前尖后钝,前端有一乳头状突起,称为钻孔器。稍后有一似耳形胞口,后端有一根尾毛,全身有长短一律的纤毛;大核近圆形,小核球形。成虫期虫体球形,尾毛消失,全身纤毛均匀,胞口变为圆形,大核香肠状或马蹄形,小核紧靠大核,不易看到,小瓜虫生活周期可分为营养期和胞囊期。营养期自幼虫钻进皮肤或鳃上后,在皮肤组织间不停地来回钻动,吸收养料生长发育,同 ...

提问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实验小助手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扫码领资料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