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实验_LOGO
登录
提问
我要登录
|免费注册

实验基础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罐内一次发醉生产格瓦斯

1.菌种制备:生产用的菌株、酵母菌:通化葡萄酒酵母;乳酸菌:1.151乳酸菌。酵母菌培养温度28~30℃,培养时间20~24小时;乳酸菌培养温度28~30℃。培养时间39~48小时;混生菌:接种酵母菌约10%,乳酸菌约5%,常温培养20~24小时。2.发酵:(1)发酵液配料比为蔗糖4%,蜂蜜2%,糖精0.004%,焦糖1%,麸皮1%,酒花0.1%,柠檬酸0.0801%。(2)混合糖液的制备:将蔗糖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酵母菌的形态观察

  1.菌落观察  ①取啤酒酵母、假酵母菌以三点点植法接种于麦芽汁平板培养基上,置于28~30℃下培养3天,形成菌落。  ②观察菌落表面、高度、边缘、质地和颜色等方面的特点。  2.观察出芽生殖  ①在载玻片上滴1滴蒸馏水,挑取少量啤酒酵母放入蒸馏水中,盖好盖玻片,制成临时装片(注意不要产生气泡)。  ②观察菌体细胞的大小与出芽方式。  3.观察子囊孢子  ①将面包酵母接种于麦芽汁液体培养基中,于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荧光寄生虫揭开感染秘密

疟原虫是疟疾的病原体。荧光寄生虫让研究人员得以实时观察疟原虫感染肝脏的过程。 即使科学家已经较为清楚地认识了疟疾的致病原理,但这种疾病仍然威胁着世界上大部分的人口。要直接观察到疟原虫是如何工作的,仍然有大量的问题需要仔细地回答。数十年来,活体显像一直是一项有用的研究工具。但直到最近,美国纽约大学的Ute Frevert才将这种技术用于疟原虫的研究。 荧光疟原虫――伯氏疟原虫(P.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单染色法

  单染色法可用于观察细菌的一般形态,其步骤为:涂片→固定→染色→冲洗→干燥→观察。  涂片 在干净的载玻片的中央部位,滴一滴无菌水,然后以无菌操作方法,从斜面培养基上取出少量菌种,在载片上与水混合后,涂成均匀的菌掖,涂布面积不宜过大。  固定 将载玻片在酒精灯火焰上迅速通过2~3次,使菌液干燥,将菌体固定在载玻片上,使其不易脱落。  染色 取结晶紫染色液(或番红染色液、美蓝染色液),滴加在干燥的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微生物学染色技术

染色的基本原理  微生物染色的基本原理,是借助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的作用而进行的。物理因素如细胞及细胞物质对染料的毛细现象、渗透、吸附作用等。化学因素则是根据细胞物质和染料的不同性质而发生地各种化学反应。酸性物质对于碱性染料较易吸附,且吸附作用稳固;同样,碱性物质对酸性染料较易于吸附。如酸性物质细胞核对于碱性染料就有化学亲和力,易于吸附。但是,要使酸性物质染上酸性材料,必须把它们的物理形式加以改变(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液体接种法

  一种由斜面菌种接种到液体培养基中的方法。接种方法与斜面接种法相同,但手持试管时,应使试管略向上斜,以免培养基流出。  将带有菌种的接种针送入液体培养基时,可使针头部分在液体表面与管壁接触的部位轻轻摩擦。接种后,塞上棉塞,烧灼接种针。最后将试管在手掌上轻轻打动,使菌体在培养基中均匀散开。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细菌形态观察

  (1)菌落观察。观察不同细菌生成菌落的形态特点。观察内容主要有大小、形状、表面、质地和颜色等方面。其中,菌落的大小可量取其直径;形状指圆形或不规则形等;表面指凸起或平展、有无光泽以及是否光滑等;质地指粘、脆而言,可用接种针挑取菌落,试验是否容易挑取。  (2)个体形态观察。将菌种进行革兰氏染色,然后在显微镜油镜头下观察。观察内容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①区别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②观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连续稀释分离法

  ①取1克土样,在火焰旁放入装有99毫克无菌水的锥形瓶内,充分摇匀,将菌分散。  ②用移液管吸取上述菌悬液1毫升,放入盛有9毫升无菌水的试管中,并进一步稀释成1000倍,即10-3的菌悬液。按10倍稀释法连续稀释到10-8(每1次稀释,都须更换移液管)。  ③取3支1毫升移液管分别从10-8、10-7、10-6菌悬液中吸取1毫升菌悬液,分别注入编号10-8、10-7和10-6的培养皿内,同一稀释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平板划线分离法

  ①取1克土样,在火焰旁加进装有99毫升无菌水的锥形瓶中,堵塞棉塞,制成菌悬液待用。  ②取一培养皿置于实验台上,左手将培养皿打开稍许,向培养皿内注入熔化的营养固体培养基10~12毫升,轻轻转动培养皿,使其中的培养基分布均匀,平放桌上,使其凝成平板。然后在皿底用蜡笔划分A、B、C、D几个区。应连续制作几份平板培养基。  ③将培养皿底部用姆指和无名指固定成倾斜状态,在火焰旁将培养皿稍微打开。在此同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从土壤中分离放线菌

  ①制作高氏一号培养基,趁热注入培养皿中,凝成平板,待用。  ②称取土壤10克,放入装有100毫升无菌水的锥形瓶中,并加入10%酚10滴,以抑制细菌生长。振荡10分钟,制成10-1菌悬液。按照连续稀释分离法,进一步制成10-3菌悬液。  ③用移液管吸取0.1毫升10-3菌悬液,注入平板培养基上,用无菌玻璃刮刀将菌悬液均匀涂抹在整个培养基上。然后将培养皿倒置于25~30℃温箱中,培养7~10天,培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从土壤中分离霉菌

  ①制作豆芽汗葡萄糖培养基,并添加80%乳酸数滴,以抑制细菌生长。将培养皿中,凝成平板,待用。  ②称取10克土壤,按上述分离放线菌的方法制成10-4或10-5的菌悬液。  ③取0.1毫升菌悬液注入培养皿内培养基上,用玻璃刮刀涂抹均匀。然后将培养皿倒置于25~30℃温箱内培养3~4天。培养基上会出现微生物菌落。霉菌菌落常长成绒状、棉絮状或蜘蛛网状,可根据这一特征寻找霉菌菌落。  ④挑取培养皿内的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常用培养基的成分和配制方法

  1.营养肉汤培养基  牛肉膏 0.3克  蛋白胨 1.0克  NaCl 0.5克  水 100毫升  pH 7.0~7.2  在烧杯中加水,称取牛肉膏、蛋白胨和NaCl,加热溶化后,调节pH值至7.0~7.2。分装,加棉塞,高压蒸汽灭菌即成。常用于培养细菌。  2.营养琼脂培养基  在营养肉汤培养基中增加20克琼脂即成。常用于培养细菌。  3.肉汁蛋白胨液体培养基  牛肉 500克  蛋白胨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斜面接种法

  将微生物从一个斜面培养基接种至另一个斜面培养基上的方法,称为斜面接种法。其方法步骤如下:  首先,点燃酒精灯。将菌种和斜面培养基的两只试管平行放在左手上,用拇指与其它四指夹住,并使中指位于两试管之间,两试管的管口齐平。  其次,用右手先将棉塞拧转松动,并稍拉出一些,以利接种时拔出。  第三,右手持接种针,在酒精灯将针凡糠稚蘸烀鹁。针头以上凡是接种时可能进入试管的部分,均应用火灼烧。  以下操作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磷酸盐缓冲液

储存液  磷酸二氢钾        34g  1mol/L氢氧化钠溶液    175mL  蒸馏水          825mL  pH7.2  制法  先将磷酸盐溶解于500mL蒸馏水中,用1mol/L氢氧化钠溶液校正pH后,再用蒸馏水稀释至1000mL。稀释液:取储存液1.25mL,用蒸馏水稀释至1000mL。分装每瓶100mL或每管10mL,121℃高压灭菌15min。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明胶磷酸盐缓冲液

成分  明胶         2g  磷酸氢二钠      4g  蒸馏水        1000mL  pH6.2制法  加热溶解,校正pH,121℃高压灭菌15min。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微生物培养基的类型

  由于各种所需要的营养不同,所以培养基的种类很多。据估计目前约有数千种不同的培养基,这些培养基可根据所含成分、物理状态、以及不同的使用目的等而分成若干类型。  1.按照培养基的成分来分  培养基按其所含成分,可分为合成培养基、天然培养基和半合成培养基三类。  (1)合成培养基。合成培养基的各种成分完全是已知的各种化学物质。这种培养基的化学成分清楚,组成成分精确,重复性强,但价格较贵,而且微生物在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细菌尿素分解试验

变形杆菌具有尿素酶,可分解尿素产生氨,培养基呈碱性,以酚红为指示剂检测呈红色,由此区别于沙门氏菌。 吲哚(i)、甲基红(m)、vp(v)、枸橼酸盐利用(c)四种试验,常用于鉴定肠道杆菌,合称之为imvic试验。大肠杆菌呈“ --”,产气杆菌为“-- ”。气相、液相色谱法通过对细菌分解代谢产物中挥发性或不挥发性有机酸和醇类的检测,可准确、快速地确定细菌的种类,是目前进行细菌生化鉴定的高新技术。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鞭毛染色法

玻片处理:将玻片用洗衣粉煮沸10分钟,水洗,再用清洁液浸泡,加温10分钟,水洗,再放入95%酒精脱脂,同时取出凉干,可制成涂片.染色液的配制: 20%的鞣酸溶液(加温溶解) 2毫升 钾明矾饱和液 2毫升 石碳酸饱和液 5毫升 10%碱性复红无水乙醇溶液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包涵体的形成与包涵体表达的有利因素

包涵体的形成主要因为在重组蛋白的表达过程中缺乏某些蛋白质折叠的辅助因子,或环境不适,无法形成正确的次级键等原因形成的。1、表达量过高,研究发现在低表达时很少形成包涵体,表达量越高越容易形成包涵体。原因可能是合成速度太快,以至于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折叠,二硫键不能正确的配对,过多的蛋白间的非特异性结合,蛋白质无法达到足够的溶解度等。2、重组蛋白的氨基酸组成:一般说含硫氨基酸越多越易形成包涵体,而脯氨酸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不同抗菌素筛选策略优缺点比较

 整细胞筛选(直接寻找杀菌化合物)靶筛选(寻找生化抑制剂)优点选择透过细胞的化合物;已知抗菌特点;很高的可重复性;具有成功运用的历史。更敏感(能检测到适合于优化的弱透过性的化合物);易筛选;方法多样;方便合理药物设计;能以生物学新领域为靶。缺点不灵敏;许多有活性的化合物是有毒的;化合物优化无理性基础(靶未知);多种作用机制;近年来很难再发现新药。需要将体外抑制剂转变成抗菌药(被透过性复杂化);靶的 ...

提问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实验小助手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扫码领资料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