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目的: 进一步掌握无菌操作技术,加深对微生物之间互作的进一步认识 实验原理: 枯草芽孢杆菌分泌到体外的带谢产物能够抑制棉花黄萎病的生长 供试菌株 (1) 拮抗菌株: 枯草芽孢杆菌(冰箱保存) (2) 病原菌株: 棉花黄萎病菌(冰箱保存) 实验步骤 1. 培养基的制作 (1) PD培养液:(2) PDA培养基:查氏培养液:按上述配方配制查氏液体50 ml及固体胶培养基125 ml ...
一.目的要求对于一个生物作用过程,其结果或产物的得到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发酵中,菌种的生物活性、酶的浓度、底物浓度、温度、pH 值、菌种生长环境中的氧气、二氧化碳浓度、各种营养成分的比例等。对于这种多因素的实验,如何合理地设计实验,提高效率,以达到所预期的目的是需要进行认真考虑和周密准备的。本实验运用正交实验法测定酵母用量、葡萄糖浓度、温度、磷酸盐用量这四个因素在不同水平对发酵过程和结果的影响, ...
(一)细菌的简单染色法 1 目的 1.1 学习微生物涂片、染色的基本技术。 1.2 掌握细菌的简单染色法。 1.3 初步认识细菌的形态特征,巩固学习油镜的使用方法和无菌操作技术。 2 原理 细菌的涂片和染色是微生物学实验中的一项基本技术。细菌的细胞小而透明,在普通的光学显微镜下不易识别,必须对它们进行染色。利用单一染料对细菌进行染色,使经染色后的菌体与背景形成明显的色差,从而能更清楚地观察到其形态 ...
一、目的和要求 1、了解各种保藏方法的优缺点及其适用的目标微生物。 2、学习并掌握几种常用的微生物菌种保藏方法。 二、原理 保藏微生物菌种的目的不仅要保存菌株的生命本身,而且还必须要尽可能地使菌株的遗传性状保持不变,同时保证其在整个保存过程中不被他种微生物污染。因此,选择一种能够长期有效且稳定的保藏微生物菌种的方法事关重要。 由于微生物种类繁多,且保存方法的难易程度不同,所以微生物菌种的保 ...
一.目的要求: 学习掌握芽孢、荚膜和鞭毛染色原理和方法。 二.原理: 芽孢染色法是根据细菌的芽孢和菌体对染料的亲和力不同的原理,用不同的染料进行染色,使芽孢和菌体呈不同颜色而便于区别。芽孢壁厚、透性低,着色、脱色均较困难,当用弱碱性染料孔雀绿在加热的情况下进行染色时,此染料可以进入菌体及芽孢使其着色,而进入芽孢的染料则难以透出。若再复染(蕃红液),则菌体呈红色而芽孢呈绿色。 观 ...
一、目的要求学习并掌握荚膜染色法二、基本原理荚膜是包围在细菌细胞外的一层粘液状或胶质状物质。由于荚膜与染料的亲和力弱,不容易着色;而且可溶于水,易在用水冲洗时被除去。所以通常用衬托染色法(负染色法)染色,使菌体和背景着色,而荚膜不着色,从而在菌体周围形成一透明圈。由于荚膜富含水分,制片时应自然干燥,不可以加热固定,避免加热蒸发,影响观察。 三、菌种:褐球固氮菌(Azotobacter chrooc ...
一、目的和要求1.学习并掌握观察放线菌的基本方法2.初步了解放线菌的形态特征 二、基本原理放线菌是指一类主要呈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革兰氏阳性细菌。 营养菌丝(基生菌丝):潜入培养基中。气生菌丝: 生长在培养基的表面。菌丝体 孢子丝:由气生菌丝分化形成。成螺旋形、波浪形或分枝状等。 孢子:常呈圆形、椭圆形或杆形。气生菌丝、孢子丝和孢子的形态、颜色常作为放线菌分类的重要依据。菌落特征:干燥、不透明、 ...
关于包涵体的纯化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包涵体的复性已经成为生物制药的瓶颈,关于包涵体的处理一般包括这么几步:菌体的破碎、包涵体的洗涤、溶解、复性以及纯化,内容比较庞杂 一、菌体的裂解 1、怎样裂解细菌? 细胞的破碎方法 1.高速组织捣碎:将材料配成稀糊状液,放置于筒内约1/3体积,盖紧筒盖,将调速器先拨至最慢处,开动开关后,逐步加速至所需速度。此法适用于动物内脏组织、植物肉质种子等。 2.玻璃 ...
一、目的和要求1.观察酵母菌的出芽生殖方式,学习区分酵母菌死活细胞的实验方法。2.掌握酵母菌的一般形态特征及其与细菌的区别。二、基本原理1.形态观察:酵母菌是不运动的单细胞真核微生物,通常比常见细胞大几倍甚至十几倍。大多数酵母菌以出芽方式进行无性繁殖,有的分裂繁殖;有性繁殖是通过接合产生子囊孢子。2.死活鉴定:美蓝是一种无毒性的染料,它的氧化型呈蓝色,还原型呈无色。用美蓝对酵母的活细胞进行染色时, ...
一、目的要求: 昆虫病原体的采集,整理是研究昆虫病理和利用微生物进行害虫防治的第一步。识别症状是诊断学的主要内容。本实验要求对昆虫疾病有一个较直观的了解,从而为今后工作打下基础。 二、实验内容: 1. 病体材料的收集 因病死亡的昆虫,可发现于植物的枝叶、茎内、花苞。果实中地表土下等,样本多数脆弱。因此,采集时应以单个样本连同基物的一部份或全部置于小瓶中,并加棉塞。 已收集到的病、死虫体,应迅速处 ...
一、目的和要求:1.学习并掌握用测微尺测定微生物大小的方法2.增强对微生物细胞大小的感性认识二、基本原理微生物大小的测定需要在显微镜下借助特殊的测量工具——镜台测微尺和目镜测微尺。由于不同的物镜和目镜组合的放大倍数不同,目镜测微尺每小格所代表的实际长度也不一样。因此,用目镜测微尺进行大小测定时必须用镜台测微尺进行校正,以求出该显微镜在一定放大倍数的目镜和物镜下,目镜测微尺每小格的相对长度,然后根据 ...
目的要求: 昆虫病原微生物的鉴定是昆虫病理学研究的重要范畴,是微生物防治害虫中不可疏忽的步骤。对昆虫传染病的认识和致病原因的确定均取决于对病原微生物的正确鉴定,而且直接关系到病原体的生产、剂型和使用。 本实验要求通过显微镜检查和细菌学上的几个鉴别染色法来学习掌握鉴定细菌的常规方法,达到提高识别细菌形态的能力,和掌握鉴定细菌的技能。 二、实验仪器: 玻片、酒精灯、接种环、香柏 ...
在同样的温度下,温热的杀菌效果比干热好,其原因有:①蛋白质凝固所需的温度与其含水量有关,含水量愈大,发生凝固所需的温度愈低。湿热灭菌的菌体蛋白质吸收水分,因较大同一温度的干热空气中易于凝固。②温热灭菌过程中蒸气放出大量潜热,加速提高湿度。因而湿热灭菌比干热所要温度低,如在同一温度下,则湿热灭菌所需时间比干热短。③湿热的穿透力比干热大,使深部也能达到灭菌温度,故湿热比干热收效好。 湿热灭菌法包括有 ...
一、目的和要求 1、了解采集土样的要求和方法。 2、掌握由土壤中分离稀有放线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术。 3、学习并掌握土壤稀释法和微生物的纯培养技术。 4、学习并掌握抗生菌的鉴别方法。二、原理 筛选放线菌是新抗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迄今为止,已发现的抗生素有80%皆来自于放线菌。放线菌主要存在于土壤中,并在土壤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一般地,放线菌在比较干燥、偏碱性、含有机质丰富的土壤中数量居多 ...
一、目的要求 1.学习掌握细菌细胞壁的染色法。 2.利用质壁分离法观察细菌的细胞壁和细胞质膜。 二、基本原理 细菌细胞壁很薄,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为20—30nm,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为10—13nm。组成细菌细胞壁的主要化学成分是肽聚糖,它与染料结合的能力差,不易着色,在细菌的染色过程中,一般情况染料都是通过细胞壁的渗透、扩散等作用而进入细胞,细胞壁本身并未染色,因此,欲通过染色 ...
一、目的和要求: 1、 学习淀粉质原料发酵产乙醇的原理 2、掌握酒精含量测定的方法。 二、原理 玉米粉中可供发酵的物质主要是淀粉,而酿酒酵母由于缺乏相应的酶,所以不能直接利用淀粉进行酒精发酵,因此必须对原料进行预处理,通常包括蒸煮(液化)、糖化等处理。蒸煮可使淀粉糊化,并破坏细胞,形成均一的醪液,目前多数厂家开始利用α-淀粉酶的液化作用来替代蒸煮过程,这样可大大减少能源消耗。液化后的醪液能更 ...
一、目的和要求 1、通过实验加深对定向发酵的理解。 2、学习利用沉淀或溶媒法提取四环类抗生素的操作技术。 二、原理 金霉素在化学结构上与四环素十分相似,区别仅在C-7位上,以Cl取代了H。所以,金霉素又称为7-氯四环素。金霉素链霉菌是金霉素的产生菌,但当培养基中存在抑氯物质时,由于氯的掺入受阻,而使得金霉素链霉菌的生物合成方向发生变化,并使四环素成为主要产物。 本实验以M-促进剂(硫醇苯骈 ...
一.实验目的 1. 学习在油镜下观察微生物的个体形态 2. 了解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并熟练掌握其操作步二.实验原理 微生物的细胞小且透明,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不易识别,必须对它们进行染色,使经染色后的菌体与背景形成明显的色差,从而能更清楚地观察到其形态和结构。因此,微生物染色技术是观察微生物形态结构的重要手段。 革兰氏染色反应是细菌分类和鉴定的重要性状。它是1884年由丹麦医师G ...
厌氧菌在有氧的情况下不能生长。要培养厌氧菌,必须创造一个无氧的环境。通常用培养基中加入还原剂,或用物理、化学方法去除环境中的游离氧,以降低氧化还原电势。如疱肉培养基、硫基乙酸钠培养基,牛心脑浸液培养基等。常用的厌氧培养方法有许多,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 1.厌氧缸法接种好标本的平板或液体培养基试管,可放入厌氧缸内培养,厌氧缸是普通的干燥缸,用物理化学的方法使缸内造成厌氧环境,从而将厌氧菌培养出来。 ...
一、目的: 1、学习抗原及抗体的制备方法 2、学习试管凝集反应的方法及效价的测定 3、学会分析不同抗原(o抗原、H抗原)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将生物细胞或它们的磨碎物。提取物等注射到热血动物体内,动物血液中可以产生与注射物起作用的物质——抗体。能诱发抗体产生的注射物称为抗原。含有抗体的血清称为免疫血清或抗血清。抗原和抗体之间会发生各种血清学反应,如凝集反应,沉淀反应等,它既专化又敏感,可用于鉴定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