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体介导的基因转移法 受体介导的基因转移(receptor rmediated gene transfer)是利用细胞表面存在的特异性受体介导与配体结合的DNA内吞作用实现的。配体与受体的结合具有选择性,将DNA分子偶联在特异的配体上,借助配体与受体的选择性结合,可以实现靶基因的定向转移与表达。基于这种新的基因转移策略,目前已发展出了多种受体―配体系统,如脱唾液酸糖蛋白已被用于将目的基因靶 ...
纳米微粒介导基因转移法 纳米微粒(nanoparticles,NP)一般是指粒径在10~500nm的超微固态胶状粒子,大小与病毒相仿,具有表面效应、小尺寸效应、宏观量子效应和界面效应等特性。以纳米微粒作为基因转移载体,就是将DNA、RNA、dsRNA(双链)、寡核苷酸等生物活性分子包裹在纳米微粒内部或由静电相互吸引或吸附在其表面,细胞摄取纳米微粒后,通过一系列复杂的过程释放出这些活性分子, ...
非病毒载体介导的基因转移方法 1)DNA―磷酸钙共沉淀法:磷酸钙共沉淀法是由Graham等人于1973年首先建立的。最早用于将外源基因转入培养的单层细胞,其机制可能是Ca2+-DNA结合物形成的颗粒沉积在培养的细胞表面,导致细胞非特异性内吞。转染效率取决于沉积反应和形成颗粒的大小,对于不同类型的细胞其转染效率有所不同,目前仅用于体外培养细胞的基因转移。 2)直接注射法:将裸DNA直 ...
腺相关病毒载体介导的基因转移 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是一种单链DNA病毒,属微小病毒科依赖性病毒属。通常情况下,AAV感染细胞后可以原病毒的形式整合到宿主细胞染色体上,随细胞染色体一起复制;当有辅助病毒(如腺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存在时,AAV基因组可被拯救出来,即产生有感染活性的AAV。20世纪80年代,AAV全基因组的克隆为AAV分子生物学研 ...
慢病毒载体介导的基因转移 慢病毒也属于反转录病毒家族,以HIV为代表的慢病毒比Mo―MLV更为复杂。慢病毒载体具有可感染分裂细胞及非分裂细胞如神经元、胰岛、肌细胞等的能力,同时保留了能够整合到宿主染色体上的特点,可转移较大的基因片段、目的基因表达时间长、不易诱发宿主免疫反应等优点,是一种很有应用潜力的病毒载体。 基于HIV―工的慢病毒载体保持了感染非分裂细胞的特性,同时也减少了有复 ...
腺病毒载体介导的基因转移 腺病毒是一种双链DNA病毒,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尽管一些类型的腺病毒会引起人胃肠道、呼吸系统或眼部的急性感染,但是应用于基因治疗研究的腺病毒是安全的,对人无致病、致畸、致癌的潜在危害。 哺乳动物腺病毒的基因组DNA长约36kb,基因组的两端各有100―160bp的反向末端重复序列(inver tedterminal repeat,ITR)。腺病毒基因组DNA ...
痘苗病毒载体介导的基因转移 痘苗病毒是迄今所知结构最为复杂的一类病毒。病毒基因组由长200kb的线性双链DNA分子组成,自身携带有一套完整的基因转录调控系统,在宿主细胞胞质中表达,介导病毒复制。当病毒进入细胞后,首先转录并表达早期蛋白包括刺激邻近细胞生长的因子,对抗宿主免疫机制,然后进行病毒基因组复制及病毒中期转录。病毒复制产生的子代DNA分子亦可充当模板进行后续的中期及晚期基因的转录。当 ...
嵌合(杂合)病毒载体介导的基因转移 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嵌合(杂合)病毒载体(chimeric or hybrid viral vectors)是基因治疗载体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中心思想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毒载体结构组合起来,产生更优化的嵌合(杂合)病毒载体。下面简要介绍几种嵌合载体的研究情况。 (1)单纯疱疹病毒/腺相关病毒嵌合载体:在单纯疱疹病毒/腺相关病毒嵌 ...
疱疹病毒载体介导的基因转移 单纯疱疹病毒(herps simplex virus,HSV)是一类双链DNA病毒,病毒基因组包括长单一成分(UL)、短单一成分(US)及其两侧与复制、包装相关的反向重复序列。HSV生命周期分为裂解期和隐性期两种。在隐性感染期内,病毒基因组环化、甲基化、并被压缩为较有序的染色质样结构,大部分病毒基因不表达,但是仍有病毒启动子保持转录活性。在一定条件下,隐形感染的 ...
细菌病毒―噬菌体介导的基因转移 噬菌体是能感染其他病毒或细菌细胞的病毒,体形微小,一般呈蝌蚪状。它们能侵入细菌体,在其中大量繁殖,使细菌细胞裂解。在噬菌体系统中,目的蛋白或多肽编码基因可融合在附加于噬菌体的外壳蛋白基因上。这些目的蛋白可连接在噬菌体的外壳蛋白的氨基端或者羧基端而展示在噬菌体颗粒的表面。 若目的蛋白是具有靶向性的配体或抗体,这些特异性蛋白在噬菌体的外壳上展示出来,便可 ...
选择性转移治疗基因至靶细胞 通过修饰或改造基因传递载体,赋予载体与靶组织或靶器官选择性结合的能力,从而达到将治疗基因选择性转移到靶组织或靶器官的目的。如前所述,反转录病毒载体在感染靶细胞时,需要其外壳蛋白(Env)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相互识别,因此可以通过修饰env基因或Env蛋白来改变其感染能力或嗜性。例如采用能识别肿瘤细胞表面受体的配体或针对肿瘤特异性抗原的抗体基因取代env基因部分序列, ...
治疗基因 基因治疗是指通过将遗传物质导人人体来治疗疾病的方法,应该导人什么样的遗传物质是基因治疗的另一个关键问题。选择遗传物质的基础基于人们对人类疾病分子病理机制的揭示和疾病相关基因的克隆,目前适合进行基因治疗的病种十分有限,很多病种目前还没有发现致病基因。基因治疗病种的扩大取决于新基因的发现和基因功能的阐明,只有在充分认识疾病相关基因结构与功能的前提下,才能有效地开展基因治疗。人类基因组 ...
治疗基因表达的选择或靶向调控 理想的基因治疗不仅要求治疗基因能够高水平表达,还要求治疗基因能根据病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的不同、在靶组织或器官内以适当的水平或方式表达,因此,至少涉及空间、时间和表达量3个层次的调控。以肿瘤基因治疗为例,由于治疗基因通常是抑癌基因、自杀基因、新生血管形成抑制基因、细胞因子或免疫调控基因,这些基因在正常组织或细胞中表达时,不可避免会引起一定的毒副作用,因此,通常是 ...
与基因治疗有关的其他因素 基因治疗进入临床应用前必须首先进行动物实验,只有在动物实验中取得有效结果,才能用于临床试验。合适的动物模型对于基因治疗研究非常重要,没有合适的动物模型会影响到基因治疗的进展。例如,高胆固醇血症基因治疗的临床试验得益于一种患高脂血症的兔作为动物模型,血友病B狗为血友病B基因治疗提供了有益的动物模型。由于天然的遗传病动物模型有限,因而应采用基因打靶的方法将特定的基因剔 ...
肿瘤基因治疗临床试验最常用的几种策略(2)(五)阻断肿瘤生长相关基因表达 肿瘤的生长与肿瘤微环境或肿瘤细胞内生长相关基因的过度表达关系密切,阻断与肿瘤生长相关基因的表达可有效抑制肿瘤生长。反义基因治疗是目前肿瘤基因治疗的一个重要方面,采用反义技术在基因转录和翻译水平阻断肿瘤生长相关基因的表达,所涉及的主要是细胞周期中正调控基因,包括一些激活的原癌基因和肿瘤的自分泌生长因子及其受体。通过反义 ...
囊性纤维化的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CF是一种白种人中最常见的致死性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发病率以西欧、北欧及北美人群为高,约占活产婴儿的1/2000,在一些人群中甚至可以达到1/500,致病基因携带者高 CF患者因全身外分泌腺细胞分泌的黏液不能被及时清除,引起阻塞和感染,从而诱发各种临床表现:①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最终可因呼吸衰竭而死亡;②消化道受累,胰腺导管阻塞导致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少数 ...
血友病B的基因治疗 血友病B基因治疗的实施也得益于凝血因子Ⅸ基因的克隆。血友病(hemophilias)是一组古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血友病B(乙型血友病,又称凝血因子Ⅸ缺乏症)表现为自发性出血,严重者危及生命。临床治疗血友病主要依靠蛋白质替代治疗,即输血或注射凝血酶原复合物等。但可能引发严重的输血反应、血栓形成和栓塞等,尤其严重的是患者面临艾滋病病毒及肝炎病毒感染的威胁,发生率可达50% ...
肿瘤基因治疗临床试验最常用的几种策略(1) 在肿瘤基因治疗方面,大多选择恶性程度高、其他方法难以治疗的肿瘤,以及转移和复发的肿瘤作为研究对象,包括恶性脑胶质瘤、神经母细胞瘤、黑色素瘤、肾母细胞瘤、前列腺瘤、肝癌、肺癌、胃癌、肠癌、卵巢癌、乳腺癌、淋巴瘤和白血病等。与遗传病基因治疗不同,肿瘤基因治疗所采用的基因转移策略不片面强调目的基因在体内长期表达;免疫反应对肿瘤也许并不是坏事;肿瘤基因治 ...
遗传临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遗传性疾病是指由人体内的遗传物质即DNA发生了改变所致并可传递给后代的一类疾病。遗传性疾病主要分为3大类:①单基因病;②染色体异常;③多基因病。 目前已经发现的人类单基因病达4 000种以上。单基因病以孟德尔式遗传方式传递给后代,所以又称为孟德尔疾病(Mendeliandisorder)。大多数单基因病非常少见,如果将所有的单基因病统统累加起来,约占整个人群 ...
干细胸的基本概念 干细胞是广泛存在于动物和人发育各阶段的保持未分化状态的一类较原始的细胞。生物个体的发育、组织的再生以及创伤的修复都与干细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与成熟的体细胞不同,干细胞能够进行自我更新(self―renewing)及向与自身来源相似或不同的细胞类型分化(differentiation),形成特定类型的细胞及组织。由于能够自我更新,干细胞能够形成与之完全相同的子代干细胞,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