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专题 组织芯片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诞生以来,已受到相关的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广泛看好。然而,这方面的实验操作方法却不似其他的实验一样应有尽有。为填补这一空白,本文从组织芯片的制备过程、技术关键的角度对该技术做详细介绍。 组织芯片制备的技术路线和基本制作过程: 通过组织芯片制作机细针打孔的方法,从众多的组织蜡块(称为供体蜡块,donor)中采集到 ...
相关专题 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 第一天:ELISPOT包被程序,提供两种方案供选择(严格注意无菌操作) 一、传统酒精预湿包被程序 该方案中,需经过:70%乙醇预湿PVDF膜、无菌去离子水洗涤去除乙醇、拍干,最后,加入已稀释好的包被抗体到各实验孔完成包被操作。 具体操作如下: 1、实验卡片填写:设计好试验,把每个孔要加入的内容做成卡 ...
相关专题 据统计,常规的组织切片实验要历经9个步骤,每个步骤又分为2~20个小步骤,整个实验完成需四个步骤以上。本文就组织切片染色各个步骤中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概括总结,与同道中人共勉之。 常规组织切片的制作过程较繁琐,按具体制作效能分为固定、取材、脱水、透明、浸蜡、包埋、切片、染色、封片等九大步骤。其中脱水有12 个步骤、透明有2 个步 ...
相关专题 组织切片伴随着显微镜技术和免疫实验等的发展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同和应用。其中各种组织切片方法的操作步骤和应用范围各不相同,本文对其中的石蜡切片、苏木精染色、结缔组织染色等方法进行介绍。 (一)常规石蜡切片的制备: (1)取材与固定:切取组织时应使用锋利的刀、剪,切取组织块时,从刀的根部开始向后拉动切开组织。组织块的厚度约为0.2~0. ...
相关专题 1. 新鲜组织立即在恒冷冰冻切片机内切片( 也可- 80℃保存),厚度为 5~6μm。 2. 载玻片可不打底,裱片后,立即用电吹风吹干。 3. 如不马上染色,可密封后- 20℃保存。 4. 染色前用冷丙酮在 4℃固定 10-20 分钟。 5. PBS 洗 2 次,每次 5 分钟,( 必要时应用 0.1%柠檬酸钠+0.1%tr ...
相关专题 一、原理: 双重免疫组化是科研中的较好的一种免疫组化方法,其原理就是根据阳性表达部位和阳性表达区域不同所建立的一种直观的多色定位的染色方法。其标记的对象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细胞部位。主要标记部位如下: 1.膜+浆型 2.膜+核型 3.浆+核型 切不可膜+膜,核+核,以免影响效果和颜色重叠。由于HRP和AEC显色系统 的肉眼镜下颜色不 ...
相关专题 基本原理 胶体金标记实质上是抗体蛋白等生物大分子被吸附到胶体金颗粒表面的包被过程。吸附的机理可能是胶体金表面所带的负电荷与蛋白质分子所带的正电荷之间靠静电力相互吸引,达到范德华引力内即形成牢固的结合。另外,胶体金颗粒的粗糙也是有利于形成吸附的重要条件。由于这种标记过程主要是靠物理吸附作用,因而对蛋白质分子的生物学活性没有明显影响。 ...
相关专题 一、胶体金的稳定性及免疫胶体金的贮存 胶体金具有很高的动力学稳定性,在稳定因素不受破坏时自身凝聚极慢,可放置数年不发生凝聚。影响稳定的因素主要有电解质、溶胶浓度、温度、非电解质等。 金溶胶必须有少量电解质作稳定剂,但浓度不宜过高。高浓度亲水性非电解质能剥去胶粒外面的水化膜使其凝聚。少量的高分子物质促使溶胶凝聚,但一定量的高分子物质 ...
相关专题 胶体金标记蛋白质的原理,一般认为是由于pH值等于或稍偏碱于蛋白质等电点时,蛋白质呈电中性,此时蛋白质分子与胶体金颗粒相互间的静电作用较小,但蛋白质分子的表面张力却最大,处于一种微弱的水化状态,较易吸附于金颗粒的表面,由于蛋白质分子牢固地结合在金颗粒的表面,形成一个蛋白层,阻止了胶体金颗粒的相互接触,而使胶体金处于稳定状态,如果=低 ...
相关专题 免疫胶体金技术专题 免疫金银染色方法敏感、简便、省时、安全可靠,葡萄球菌A蛋白(SPA)金标记四步法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为敏感的一种新方法。SPA和许多哺乳类动物IgG具有亲和性,且它们之间的连接不会干扰抗原——抗体的结合。简单的SPA金标记二步法后,第三步用抗SPA与SPA金表面分子通过Fab或Fc段相结合,结果结合更多的胶体 ...
相关专题 免疫胶体金技术专题 摘 要: 目的 建立一种快速、简易的检测血清中抗幽门螺杆菌(Hp)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CagA)抗体的胶体金免疫层析法(GICA)。 方法 采用柠檬酸三钠还原法制备胶体金颗粒,标记葡萄球菌A蛋白(SPA),将重组的CagA抗原划线固定于硝酸纤维素膜上,制成免疫层析检测试条。 血清中IgG与测试条上金标记物结合后沿 ...
相关专题 免疫胶体金技术专题 1984年,Moeremans等将斑点酶联免疫吸附法(dot-ELISA)与免疫金银染色法相结合,建立了固相载体上的斑点免疫金银染色法(dot-IGS/IGSS)。 基本原理 蛋白质抗原通过直接点样或转移电泳吸附在硝酸纤维素膜(NC膜)上,与特异性抗体反应后,在滴加(或浸入)胶体金标记的第二抗体,结果在抗原抗体发 ...
相关专题 免疫胶体金技术专题 随着免疫分析日益广泛应用于以临床为主以及非临床领域的诊断工业(diagnostic industry),免疫分析向两个方向发展:一类为全自动化的免疫分析;另一类为以硝酸纤维膜为载体的快速免疫分析。前者需要价格昂贵的全自动仪器及与仪器严格配套的各种试剂盒,目前只能在医疗及检测中心应用,虽也能较快速给出结果,但仍需一 ...
相关专题 免疫胶体金技术专题 一、原理 本法是由Geoghegan等(1978)首次应用金标探针检测B淋巴细胞表面抗原,将胶体金颗粒(大于20nm)标记在第二抗体或SPA分子上,制备成金标二抗。其原理是当特异性抗体与抗原结合后,用金标二抗或金标SPA与特异性抗体结合,形成抗原-抗体-金标抗体复合物,此时在光镜(10X100倍)下可见红色颗粒物 ...
相关专题 (一) 原理 免疫胶体金技术是以胶体金作为示踪标志物应用于抗原抗体的一种新型的免疫标记技术。胶体金是由氯金酸(HAuCl4)在还原剂如白磷、抗坏血酸、枸橼酸钠、鞣酸等作用下,聚合成为特定大小的金颗粒,并由于静电作用成为一种稳定的胶体状态,称为胶体金。胶体金在弱碱环境下带负电荷,可与蛋白质分子的正电荷基团形成牢固的结合,由于这种结合 ...
相关专题 免疫胶体金技术专题 胶体金的特性使其广泛应用于免疫组化和免疫电镜技术。这里总结了胶体金实验技术中常见的问题及其解析。 1、Q:金标试纸条包被单抗,检测线上包被多抗来检测抗原是否可行呢,用饱和硫酸铵纯化多抗能达到要求吗? A:多抗不是很合适,有条件还是多用单抗。确实要用,多抗一般要过纯化柱纯化,以提高抗体的特异性。 2、Q:我需要流速 ...
相关专题 免疫胶体金技术专题 胶体金标记实验的实验过程主要包含以下步骤:胶体金标记蛋白的制备及其与胶体金之间的用量比例的确定、胶体金和蛋白的结合、胶体金标记蛋白的纯化与质量检测等。 1、蛋白质的处理:胶体金标记蛋白的制备 胶体金对蛋白的吸附主要取决于pH值,在接近蛋白质的等电点或偏碱的条件下,二者容易形成牢固的结合物。如果胶体金的pH值低于蛋 ...
相关专题 免疫胶体金技术专题 免疫胶体金检测技术是以胶体金(常用的是铁和汞重金属离子)作为示踪标志物应用于抗原抗体的一种新型的免疫标记技术。胶体金在弱调教下呈负电荷,能和带正电荷的蛋白分子结合,由于这种结合不破坏蛋白活性,而且胶体金比较容易制备,这些特点使得胶体金广泛应用各种领域。 免疫金银法(IGSS)操作流程 1、脱蜡至0.05mol/L ...
相关专题 免疫胶体金技术专题 金标法是Faulk和Taylor(1971)提出的,并首先用于免疫电镜。它是利用胶体金在碱性环境中带有负电的性质,使其与抗体相吸附,从而将抗体标记。当用金标记的抗体与抗原反应时,在光镜水平胶金液呈现鲜艳的樱红色,不需加外进行染色。在电镜水平,金颗粒具有很高的电子密度,清晰可辨。因此,免疫电镜胶体金标记法近年来被成 ...
相关专题 一、个人总结的成败因素: 1. 有效裂解细胞。 2. 恰当选择处理样本的方式:超声或酶处理。 3. 选用适当适量抗体。 4. 恰当设置对照。 5. 不要过分交联DNA-蛋白质。 6. 交联所用的甲醛终浓度约为1%,交联时问需要预实验来确定。 7 . 注意PCR策略具体来说:恰当设置ChIP实验对照,设置适当的阳性和阴性对照是进行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