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细胞分化、发育失控所出现的增生及恶变。淋巴细胞的恶性增生,既可影响免疫功能,又会在局部造成侵袭性损伤和全身性疾病。免疫增生时,淋巴细胞虽在数量上有很大增长,但是,这群异常细胞不能发挥正常的免疫功能。故患者均表现有不同程度的继发性免疫缺陷。免疫增生通常分为两类,一类为肿瘤性免疫增生,另一类为非肿瘤性免疫增生。免疫增生时,免疫球蛋白异常,主要表现为单克隆的高免疫球蛋白血症及免疫功能不全综合症中 ...
通过不同方式,达到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一类免疫治疗药物。临床上常用于治疗与免疫功能低下有关的疾病及免疫缺陷病。免疫增强剂种类很多,按其作用的先决条件可分为三类:(1)免疫替代剂,用来代替某些具有免疫增强作用的生物因子的药物。按其作用机制可分为提高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药物,提高细胞免疫功能的药物,提高体液免疫功能的药物等;按其作用性质又可分为特异性免疫增强剂和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按其来源则可分为细菌性 ...
亦称抗血清。含有抗体的血清制剂。种类很多,包括抗毒素、抗菌血清、抗病毒血清、抗Rh血清等。(1)抗毒素,将类毒素多次免疫动物(常用马)后,采取动物的免疫血清,经浓缩纯化后制得。主要用于治疗细菌外毒素所致疾病。常用的有白喉抗毒素、破伤风抗毒素。(2)抗菌血清,在本世纪40年代以前曾用抗肺炎、抗百日咳、抗炭疽等抗菌血清治疗有关疾病。自从磺胺类药物和抗生素大量应用后,已极少应用于临床治疗。但对一些耐 ...
应用免疫制剂调节机体的免疫状态,使机体对疾病产生恰当的免疫应答,从而防治疾病的治疗方法。早期的免疫治疗主要是注射疫苗及抗血清以预防和治疗慢性疾病。随着器官移植及肿瘤治疗的需要,发展到应用免疫抑制剂及免疫增强剂以控制机体的免疫状态,免疫抑制剂又被用来治疗各种过敏及自身免疫病。目前,免疫治疗已广泛应用于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病、病毒病、肿瘤、变态反应性疾病的治疗,并已发展成一门新兴学科——免疫治疗学 ...
研究生物机体的免疫性、免疫应答、免疫应答规律、免疫学方法和技术的生物学科。传统的观念认为,免疫学是一门研究抗感染免疫的专门学科。传染病古称瘟疫。例如天花是一种烈性传染病,正常人一旦接触患者,几乎无不遭受感染。但感染后的幸存者即使护理天花病人,也不会再患天花。这种免得瘟疫的现象,就是“免疫”一词的最早的概念。早在16世纪,我国人民就发明了用“人痘法”(用天花患者疱疹的内容物给健康人接种,使健康人 ...
又称非特异性免疫增生剂。本身不具抗原性,但同抗原一起或预先注射到机体内能增强免疫原性(见抗原)或改变免疫反应类型。种类很多,目前尚无统一的分类方法,常用的佐剂可分为4类:无机佐剂,如氢氧化铝,明矾等;有机佐剂,微生物及其产物如分枝杆菌(结核杆菌、卡介苗)、短小杆菌、百日咳杆菌、内毒素、细菌提取物(胞壁酰二肽)等;合成佐剂,如人工合成的双链多聚核苷酸(双链多聚腺苷酸、尿苷酸)、左旋咪唑、异丙肌苷 ...
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对抗病原体侵入的一种防御能力。机体的抗感染免疫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及持异性免疫两部分。非特异性免疫是先天具有的,主要由生理屏障作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及体液因素来对抗病原体的侵入。特异性免疫是后天获得的,又分为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主要是靠致敏T细胞的直接杀伤、淋巴因子的协同杀伤作用及抗体的特异性结合等途径来对抗病原体的感染。若机体的免疫功能中有任何一种受到损伤,或功能低下,都会导致不 ...
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决定该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集团。抗原以此与相应淋巴细胞的抗原受体结合而激活淋巴细胞引起免疫应答;淋巴细胞表面的抗原识别受体则通过识别抗原决定簇来区分“自己”与“非己”;抗原与相应抗体的特异性结合也通过抗原决定簇来完成。因此抗原决定簇是使免疫应答和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的物质基础。抗原决定簇是抗原分子的一小部分,其大小相当于相应抗体的结合部位。它们可由5~7个氨基酸、单糖或核苷酸 ...
母体的特异性抗体通过胎盘或初乳进入胎儿体内或婴儿体内,使胎儿或婴儿被动的获得母体抗体的方式。母体血清中五类免疫球蛋白中,仅有IgG能够通过胎盘,故胎儿通过胎盘获得的抗体均为IgG。而初生婴儿从初乳中获得的抗体是分泌型的IgA,婴儿在出生后6个月内很少得传染病,是从母体获得被动免疫的结果。但出生6个月后,从母体获得的抗体逐渐消失,对感染的易感性逐渐升高。1~5岁一般是婴儿各种传染病高发时期。以后 ...
在自然条件下,人体被病原体感染后所获得的免疫力。这种免疫可以通过得传染病获得,也可经过隐性感染获得。如儿童患麻疹、伤寒后可获得抗麻疹、伤寒的抵抗力;再如儿童服用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后,在体内可形成由该疫苗引起的隐性感染,从而获得抗小儿麻痹症的抵抗力。 ...
用人工接种的方法向机体输入抗原性物质,使机体自己产生特异性免疫力。如向机体注射破伤风类毒素,可使机体产生抗破伤风的免疫力。这种免疫力出现较慢,人工接种后需经1~4周诱导期方可产生;但维持时间较长,可半年到数年不等,主要用于传染病的特异性预防。用于人工自动免疫的制剂大部分用病原微生物制成,称为疫苗。也可用细菌外毒素脱毒制成,称为类毒素。 ...
采用人工方法向机体输入由他人或动物产生的免疫效应物,如免疫血清、淋巴因子等,使机体立即获得免疫力,达到防治某种疾病的目的。其特点是产生作用快,输入后立即发生作用。但由于该免疫力非自身免疫系统产生,易被清除,故免疫作用维持时间较短,一般只有2~3周。主要用于治疗和应急预防。 ...
用类毒素或外毒素多次免疫马,待动物产生大量抗毒素后,取其血清并提取免疫球蛋白精制后所得的制剂。主要用于治疗细菌外毒素所致疾病,也可用于应急预防。目前常用于临床的有破伤风精制抗毒素、白喉精制抗毒素,另外还有肉毒抗霉素、气性坏疽多价抗毒素等。应用抗毒素血清来预防和治疗疾病时需注意:要早期使用、足量注射,并应注意防止超敏反应的发生。 ...
是预防结核的特异性活疫苗,也是一种非特异性的免疫增强剂。可促进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细胞的吞噬消化能力和增强机体免疫细胞的功能。因此常可用于胞内感染性疾病和肿瘤的辅助治疗。1923年,法国兽医介兰(Camille Guerin)从牛体中分到一株牛型结核杆菌。该菌可使牛、马、兔、豚鼠等动物患病。为了减低其毒性,他与同行卡尔梅特(Charles Calmette)试用各种方法经多次实验,发现这种结核杆 ...
一种血清学反应。颗粒性抗原(完整的病原微生物或红细胞等)与相应抗体结合,在有电介质存在的条件下,经过一定时间,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小块。参与凝集反应的抗原称为凝集原,抗体称为凝集素。可分为直接凝集反应和间接凝集反应两类。 直接凝集反应 颗粒状抗原(如细菌、红细胞等)与相应抗体直接结合所出现的凝集现象。分为玻片法和试管法。玻片法是一种定性试验方法。可用已知抗体来检测未知抗原。若鉴定新分离的菌种时 ...
通常简称皮试。是借助抗原、抗体在皮肤内或皮肤上的反应进行免疫学检测的方法。根据反应机制不同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中合反应皮肤试验,可观察机体的体液免疫状态;另一类为超敏反应皮肤试验,用来检测机体的超敏反应和细胞免疫状态。锡克试验是衡量人体对白喉易感性或免疫程度的一种皮试。方法是注射一定量的白喉毒素于受试者前臂屈侧皮内。受试者如无免疫力,24~48小时,局部皮肤出现红肿,直径在1~2厘米者为阳性反 ...
目前的致病机理认为与清除免疫复合体、B细胞的耐受性及T细胞的功能发生缺陷有关。而有关的危险因子包括女性激素、病毒感染、某些化学物质的暴露等。 全身性红班狼疮的临床表征广泛而多样,列举数种如下: 皮肤:出现典型的蝴蝶状皮疹,分布在两颊鼻梁及眉毛上,外表呈突起的红斑,可合并痒感及疼痛,另外也会出现其它症状,如皮肤的盘状病变、毛发脱落、及口腔溃疡等。 肌肉骨骼:有高达 95% 的病人会出现关节痛或关节炎 ...
用以预防天花病毒引起的烈性传染病——天花的一种有效疫苗。是继中国人发明人痘苗200年后,由英国医生詹纳(E.Jenner)于18世纪末发明的。由牛痘病毒制备而成。牛痘病毒是一种可引起牛产生轻微牛痘病灶的病毒。人若感染该病毒,只会产生轻微不适,并产生抗牛痘病毒的抵抗力。由于牛痘病毒与引起人类天花病的天花病毒具有相同抗原性质,人接种牛痘苗后,也可以同时获得抗天花病毒的免疫力。牛痘苗安全、可靠,接种 ...
硬皮症的发病原理仍然不甚清楚,但可观察到体内有不正常的纤维化反应及血管壁增厚所导致的血管腔狭窄现象。 病人最常见的症状包括: 出现雷诺氏现象(即在干冷天气时,肢体末端会变得苍白,而当血管重新畅通时反而会变红)及皮肤变硬、增厚。 肠胃道:包括吞咽困难、胃酸逆流、肠蠕动变低等。 肺脏:间质性肺脏纤维化及肺动脉高压,是目前全身性硬化症最常见的死因。 肾脏:最严重的是肾性高血压危象,指因血管的病变造成突发 ...
干燥症可发生在各个年龄层,好发于 40 ~ 50 岁的女性,男与女的比例约为 1:9。致病机理至今尚未完全了解。临床表现早期以干眼症、干口症、外分泌腺肿、关节炎等为主,晚期则可能侵犯内脏器官,包括肺脏、肾脏、肝脏等。亦有少数病人可能罹患恶性肿瘤,尤其是淋巴瘤。 干眼症的检查方法包括修门氏检查(将长条型的滤纸放在下眼睑,若五分钟后,滤纸被双眼湿润的长度皆少于 0.5 公分,则干眼症的诊断是确定的,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