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称抗体依赖淋巴细胞,直接从骨髓的多能干细胞衍化而来,表面无抗原标志,但有抗体IgG的受体。发挥杀伤靶细胞的功能时必须有靶细胞的相应抗体存在。靶细胞表面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再结合到K细胞的相应受体上,从而触发K细胞的杀伤作用。凡结合有IgG抗体的靶细胞,均有被K细胞杀伤的可能性。因此,也可以说K细胞本身的杀伤作用是非特异性的,其对靶细胞的识别完全依赖于特异性抗体的识别作用。K细胞约占人外周血 ...
一类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使之发生免疫应答,产生抗体与致敏淋巴细胞等,并能与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的物质。因此,抗原必须具有两种性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免疫原性;与相应免疫应答的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等)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反应性。构成抗原的条件是异物性、特异性及大分子性。异物性:是指机体的免疫活性细胞并未接触过的物质,或化学结构与机体自身成分不同。具备异物 ...
用人工方法将免疫原或免疫效应物质输入到机体内,使机体通过人工自动免疫或人工被动免疫的方法获得防治某种传染病的能力。用于免疫接种的免疫原(即特异性抗原)、免疫效应物质(即特异性抗体)等皆属生物制品。 接种对象 白喉、百日咳、麻疹、脊髓灰质炎等疫苗多用于儿童,因成人经隐性感染或患病已获得免疫力。有些传染病如伤寒、霍乱等,不同年龄都可感染,故所有人群皆需接种。另外,视职业或工作性质不同需接种某类疫 ...
生物机体在种系进化和个体发育过程中逐步获得的防卫能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机体抵抗外界传染性因子的免疫防护功能;机体清除损伤和死亡细胞,维持自身生理平衡的自身稳定功能;对机体监视,发现并清除突变细胞的免疫监视功能。在正常生理条件下,机体的免疫系统依靠其先天具有的免疫能力及后天获得的免疫能力发挥共同免疫作用,保持机体的生理功能相对稳定。若免疫功能发生异常,必然会导致机体生理功能的失调,从而出现病理 ...
传统的免疫概念认为,免疫是机体对再次侵入的病原菌不再感受,如人不会得第二次天花、麻疹等,即抗感染免疫。随着免疫学的不断发展,对免疫的研究已远远超出了抗感染免疫的范围。现代免疫概念认为,免疫为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异物的生理功能,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生理反应。其作用在于识别“自己”和“非己”,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生理功能的相对稳定。免疫反应的结果,在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是有利的,但在某些情况下或对少 ...
机体防御抗原异物进入其体内的一种特殊的生理解剖学结构。被称为机体的“第一道防线”,是发挥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皮肤粘膜屏障、血脑屏障和血胎屏障等。 皮肤粘膜屏障 健康完整的皮肤及粘膜包裹着机体,它们可以机械性地阻挡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抗原异物侵入机体;鼻孔中的鼻毛、呼吸道粘膜表面的粘液和纤毛,均能阻挡并排除抗原异物的侵入。皮肤及粘膜能经常分泌杀菌物质。皮肤的汗腺分泌的乳酸、皮脂 ...
由于免疫系统中任何一方缺乏或功能不全导致的免疫应答及免疫功能性障碍,称为免疫缺陷,由此而导致的临床症状称为免疫缺陷病。其最典型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反复感染或严重感染。由于遗传因素或先天因素,使免疫系统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的不同环节、不同部位受损所致的免疫缺陷病,称先天性免疫缺陷病,或称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其中大多数与血细胞分化和发育有关,多发病于婴幼儿期,严重者导致死亡。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种类很多,常分为 ...
IgD在血清中含量很低,约占正常血清总免疫球蛋白含量的0.2%,其中75%存在于血管中。IgD的免疫功能还不清楚。其特点是对血清中的蛋白酶特别敏感,很容易降解。IgD经常同IgM同时存在。据近期研究认为,IgD在防止免疫耐受方面可能起一定作用。 ...
在正常人血清中的含量仅次于IgG,占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的10~20%。从结构来看,IgA有单体、双体、三体及多聚体之分。按其免疫功能又分为血清型及分泌型两种。血清型IgA存在于血清中,其含量占总IgA的85%左右。血清型IgA虽有IgG和IgM的某些功能,但在血清中并不显示重要的免疫功能。分泌型IgA存在于分泌液中,如唾液、泪液、初乳、鼻和支气管分泌液、胃肠液、尿液、汗液等。分泌型IgA是机体 ...
五类免疫球蛋白分子中分子量最大的一种。其分子量为900000道尔顿,故又称为巨球蛋白。在正常人血清中平均浓度为60~180mg%,约占血清总免疫球蛋白的6%。主要存在于血管中,对防止菌血症起主要作用。一个IgM分子由5个单体通过J链连接成五聚体。这种结构使IgM具有较多的抗原结合价,可以同时和数个靶细胞结合。因此,IgM在机体抗感染免疫中起主力抗体的作用。IgM的抗菌作用比IgG高1000倍。 ...
利用红细胞的吸附原理,以红细胞为指示细胞,检测受检者血液中或淋巴器官中其种细胞的数量及所占比例。其基本原理是:受检细胞具有某种特殊受体,而指示细胞上则带有相应的配体。受体与配体特异结合会形成受检细胞居中,指示细胞围绕于其周围的细胞团,称为玫瑰花环。该环可在光学显微镜下鉴别。另外,受检细胞表面常带有针对指示细胞的免疫球蛋白(抗体),该抗体与受检细胞表面的相应抗原结合,也会形成受检细胞居中,指示细 ...
指实现免疫功能的器官和组织。主要包括胸腺、法氏囊或类囊器官、骨髓、淋巴结、脾脏、扁桃体、阑尾及肠集合淋巴组织等。因这些器官的重要成分是淋巴组织,故又称为淋巴器官。它们的免疫功能是能产生淋巴细胞、滤过淋巴液或血液,参与免疫应答。机体内,除了上述有被膜包裹着、有一定形态的免疫器官外,还散布着许多无被膜的淋巴组织,它们主要分布在消化道和呼吸道粘膜,在免疫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根据免疫器官发生和作用的不 ...
增强及调节免疫功能的药物。该类药物对治疗免疫功能低下、某些继发性免疫缺陷病及恶性肿瘤,均有一定疗效。大多是生物制品,如卡介苗(BCG)、内毒素等;少数是一些人工合成的化学药物如左旋咪唑(lev-amisloe)和梯洛龙(tilorone)等。它们有的可以激活补体,有的可以促进巨噬细胞的活性,有的可以非特异性地增强T、B淋巴细胞反应,有的可诱导干扰素产生。据研究结果发现,免疫调节剂中的转移因子、 ...
细菌的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失去毒性而仍保留其免疫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免疫的制剂。常用的甲醛溶液的浓度是0.3~0.4%。它可使细菌外毒素的电荷发生改变,封闭其自由氨基,产生甲烯化合物(CH2=N-)。其他基团(如吲哚异吡唑环)与侧链的关系亦可改变,成为类毒素。常用的类毒素有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另外,若在类毒素中加入适量的磷酸铝或氢氧化铝,即成吸附精制类毒素。该类制剂在体内吸收较慢 ...
Rh阴性的人受Rh阳性红细胞(带有Rh抗原)刺激后产生抗体,从其血清中提取抗D免疫球蛋白即可制成。用于预防新生儿溶血症。Rh阴性的母亲娩出第一胎Rh阳性的胎儿,则在分娩的过程中,Rh阳性胎儿的红细胞进入Rh阴性的母体,刺激母体产生IgG型抗Rh抗体。若下次怀有Rh阳性胎儿时,这种抗体可经胎盘进入胎儿,有可能会引起新生儿溶血症。如果在第一胎Rh 胎儿娩出后72小时内,给Rh阴性母体肌肉注射300 ...
又称催化抗体(catalyticantibody)。为有酶样活性的抗体。20世纪80年代中期抗体酶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理论根据是酶的催化原理。科学家们设想:如抗体能专一地识别某化学反应的过渡态,它应能利用其结合能降低该反应的活化能,从而像酶一样催化该化学反应加速进行。抗体酶技术中研究得最广泛的是酯水解反应。人们用与某些酯类水解反应之过渡态结构相似的化合物作为半抗原来生产单克隆抗体。由于单 ...
机体免疫系统在接触某种抗原后,对该抗原产生的特异性无应答状态。对某一抗原已形成免疫耐受的个体,再次接触同一抗原时,不能产生常规可检测的免疫应答或免疫反应,但对其他抗原仍具有免疫应答能力。免疫耐受性从属于特异性免疫耐受性范畴,可由于单独T细胞耐受、单独B淋巴细胞耐受,或二者同时耐受而表现为不能产生特异性迟发型变态反应,或血流中不出现特异性抗体,或两种情况并存。特异性无应答性可以天然获得,也可模拟 ...
机体在抗原物质刺激下,由B细胞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的免疫球蛋白。因为最初有人用电泳证明血清中抗体活性在γ球蛋白部分,故曾把抗体统称为两种(γ)球蛋白。后来证明,抗体并不都在γ区;而且位于γ区的球蛋白,也不一定都具有抗体活性。1964年,世界卫生组织举行专门会议,将具有抗体活性以及与抗体相关的球蛋白统称为免疫球蛋白(Ig)。如骨髓瘤蛋白,巨球蛋白血症、冷球蛋白 ...
一种由微生物所产生的特殊的次生代谢有机物。既不参与细胞结构,也不是细胞的贮存养料;对产生菌本身无害,但对其他微生物则有专一的作用;在有效浓度很低的情况下,能够抑制敏感菌种的生长和代谢活性或使其致死。现已报道的几千种抗生素,按结构可分为6个类型:(1)糖的衍生物,主要由氨基己糖的衍生物组成,如链霉素;(2)多肽类抗生素,主要或全部由氨基酸组成,有多肽或蛋白质的某些特性,如多粘菌素、青霉素;(3) ...
抗体的对应抗体。通常又称抗个体型抗体。作为抗体的免疫球蛋白,共分为五大类(IgG、IgA、IgM、IgD、IgE),并各有其独特的抗原性。另外,就某种免疫球蛋白来讲,针对A抗原的IgG抗体与针对B抗原的IgG抗体,其抗原性也各不相同。也就是说,每一种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皆有其独特的抗原性,若用此抗体来刺激机体,则可产生抗个体型抗体(抗抗体)。类风湿因子就是一个典型的抗抗体。常可在类风湿性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