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称速发型变态反应,在临床上最常见。特点是当第二次接触同种变应原后,常在数秒或数分钟内导致死亡;如在此阶段抢救及时,临床症状消失也快。参与反应的抗体是IgE,(免疫球蛋白E),补体不参与反应,故反应的结果只产生功能性障碍,不破坏细胞或组织,但常可引起过敏性休克。反应的发生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引起反应的抗原物质很多,如食物、屋尘、花粉、霉菌、人及动物的皮屑、羽毛、药物及其他化学物质等。变应原通过 ...
又称细胞毒型或溶细胞型变态反应。参加反应的抗体大多是IgG(免疫球蛋白G);并有补体参与,故常可导致靶细胞的溶解;变应原多数是药物半抗原。目前认为,在该类变态反应中靶细胞抗原(红细胞Rh抗原)或药物半抗原与机体的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结合后,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IgG(少数是IgM、IgA)。当相同抗原再次刺激机体时,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从而通过三条途径杀伤靶细胞 ...
又称免疫复合物型变态反应。参加反应的抗体多数是IgG(免疫球蛋白G),有补体参加,因此常可引起严重的组织损伤。目前认为,Ⅲ型变态反应是在一定条件下,可溶性抗原与特异性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由于抗原与抗体的比例不同,因此所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大小不一。当抗体过剩时,形成大分子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易被吞噬或形成局部过敏坏死现象。当抗原过剩时,形成小分子可溶性免疫复合物,该类复合物可经肾小球滤过排出。 ...
存在于正常人和动物新鲜血清和组织液中的特异性体液杀菌物质。其化学成分是一组具有酶活性的免疫球蛋白,约占血清球蛋白总量的10%。极不稳定,大部分对热敏感,56℃30分钟即失去活性。早期免疫学研究发现,在免疫溶血反应及溶菌反应中,该物质是必不可少的,故称为补体。近年的研究证明:补体由11种血清蛋白组成,按其发现先后,分别被命名为C1……C9。其中C1又由Clq、Clr、Cls3个亚单位组成,统称为 ...
又称迟发型变态反应。是由致敏T细胞与相应抗原结合而引起的,以单核细胞浸润和细胞变性坏死为特征的局部变态反应性炎症。该类反应发生较迟缓,一般需经48~72小时,抗体和补体均不参与,多数无个体差异。目前一般认为,致敏T细胞的形成是发生本型变态反应的关键。当致敏T细胞与相应抗原结合后,可刺激靶细胞改变膜通透性,使细胞内K 逸出,Na 进入细胞,结果使细胞的渗透压发生改变,细胞膨胀,最后裂解。但参与该 ...
一种血清学反应。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在有适量电介质存在下,经过一定时间,形成肉眼可见的沉淀物。沉淀反应的抗原可以是多糖、蛋白质、类脂等。同相应抗体比较,抗原的分子小,单位体积内含有的抗原量多,做定量试验时,为了不使抗原过剩,应稀释抗原,并以抗原的稀释度作为沉淀反应的效价。习惯上将参与沉淀反应的抗原称为沉淀原,抗体称沉淀素。沉淀反应的实验方法大体可分为环状法、絮状法、琼脂扩散法三种基本类型。 ...
由淋巴细胞杂交瘤产生的、只针对复合抗原分子上某一单个抗原决定簇的特异性抗体。淋巴细胞杂交瘤是用人工方法使骨髓瘤细胞(纯系小鼠的腹水瘤型浆细胞)与已用抗原致敏并能分泌某种抗体的淋巴细胞(常用致敏动物的脾细胞,起作用的是其中的B细胞)融合而成的。用来使上述淋巴细胞致敏的抗原有人和动物的T细胞、B细胞、红细胞、肿瘤细胞、各种微生物或其他抗原物质等。这种融合细胞既具有肿瘤细胞能大量、无限繁殖的特性,又 ...
亦称巨噬细胞系统(macrophage system)体内具有强烈吞噬及防御机能的细胞系统。包括分散在全身各器官组织中的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及幼稚单核细胞。共同起源于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分化发育,经幼单核细胞发育成为单核细胞,在血液内停留12~102小时后,循血流进入结缔组织和其他器官,转变成巨噬细胞。 细胞质内含丰富溶酶体、线粒体及粗糙内质网,细胞表面形成小突起和胞膜皱褶。静止时称固着巨噬细 ...
可封闭其他类抗体或淋巴细胞对靶细胞作用的抗体。主要有:(1)不完全抗体。在血清学反应中,该类抗体与相对应的抗原结合,不出现可见反应,但可阻止该抗原再与相对应的完全抗体结合出现可见反应。(2)保护性抗体。该类抗体是速发型超敏感性人体内的一种耐热的、非沉淀性IgG类抗体。当变应原进入机体后,它可首先与变应原结合,阻止变应原与结合在肥大细胞上的IgE结合,从而抑制了Ⅰ型变态反应发生。根据这一特点, ...
又称先天性免疫、种的免疫。是机体在长期的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不断与外界侵入的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抗原异物接触与作用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系列防卫机制。其特点是:(1)先天就有、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因此具有相对的稳定性。(2)作用广泛,无选择性,对许多病原微生物及抗原异物均有一定的免疫力。(3)具有种的差异性。即人与动物对某些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可有天然的不感受性。如:人对鸡霍乱菌;鸡对炭疽杆菌均不感 ...
机体的免疫系统识别自己、排除异己、维持机体内外环境统一的一种生理功能。这种生理功能主要由免疫淋巴细胞完成。因此,一般认为,免疫淋巴细胞对抗原的识别、自身的活化、增殖和分化,以及产生效应的过程称为免疫应答。免疫淋巴细胞的识别功能是在其个体发育中获得的。因此,在免疫应答过程中,免疫原对免疫淋巴细胞只起选择和触发作用。免疫淋巴细胞在抗原识别过程中可被诱导活化,形成以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和以T细胞介导 ...
抑制或减低免疫反应的化学药物和生物制剂,广泛用于治疗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变态反应性疾病。其临床应用的特点是:多数可同时抑制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可同时作用于正常免疫和病理性免疫;对初次免疫应答的抑制作用强,对再次免疫应答的作用弱;药物毒性大,常出现不良反应。免疫抑制剂种类较多,常用的主要有五类:(1)肾上腺皮质激素,可抑制细胞?增殖,特别是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的增殖,在高浓度时可使淋巴细胞溶解;抑 ...
免疫系统对抗原的辨认。是机体的免疫系统发挥免疫功能的极重要前提。在胚胎时期,机体的自身抗原与免疫细胞表面受体接触后,可使其失活而处于受抑制的状态;只有那些与自身抗原无受体关系的克隆,才能发展成对非己物质的识别。当某种与自体物质有微小差异的抗原异物进入机体时,免疫系统即可准确无误地对其识别,并发生免疫应答。另外,免疫效应系统,如免疫活性细胞或抗体,对遇到的抗原是否发生免疫应答,也取决于其识别能力 ...
血清中含量最少,发现最晚的一种抗体,仅占血清中免疫球蛋白总含量的0.001%。这类免疫球蛋白的构形与IgG相似,不耐热,56℃30分钟可灭活。由鼻咽、扁桃体、支气管、胃肠道粘膜等处固有层的浆细胞产生,一般分布在血管外,正常血清中很少。是亲细胞抗体,能与血液中的嗜碱性粒细胞、组织中的肥大细胞结合,导致I型变态反应的发生。骨髓瘤、肝脏疾病、慢性寄生虫病或细菌感染,以及自身免疫病患者,体内IgE含量增加 ...
是血清中免疫球蛋白主成分,约占血清中免疫球蛋白总含量的75%。其中40~50%分布于血清中,其余分布在组织中。分子量约为150000道尔顿。人类血清中的IgG主要为单体,正常人的IgG包括四个亚型,其IgG1占60~70%,IgG2占15~20%,IgG3占5~10%,IgG4占1~7%。这些亚型在补体激活的经典途中结合能力各不相同。IgG主要由脾脏和淋巴结中的浆细胞合成,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 ...
存在于血浆中的一类具有抗体活性的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人和动物的免疫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极不均一,其组成、结构、大小、电荷、生物学活性等都有很大差异,约占机体全部血清蛋白的20~25%。目前已在人、小鼠等血清中先后分纯得到5类免疫球蛋白,1968年,世界卫生组织统一命名为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D(IgD)、免疫球蛋白E(IgE) ...
凡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通称为免疫细胞(immunocyte),其中包括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辅佐细胞等。但在免疫应答过程中起核心作用的是淋巴细胞。其中能接受抗原物质刺激而活化、增生、分化,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淋巴细胞,称为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或免疫活性细胞,即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此外淋巴细胞中还有K细胞、NK细胞等,也属免疫活性细胞类群。 ...
亦可简称B细胞。来源于骨髓的多能干细胞。在禽类是在法氏囊内发育生成,故又称囊依赖淋巴细胞(bursa dependent lymphocyte)。在哺乳类是在类囊结构的骨髓等组织中发育的。又称骨髓依赖淋巴细胞。从骨髓来的干细胞或前B细胞,在迁入法氏囊或类囊器官后,逐步分化为有免疫潜能的B细胞。成熟的B细胞经外周血迁出,进入脾脏、淋巴结,主要分布于脾小结、脾索及淋巴小结、淋巴索及消化道粘膜下的淋 ...
即胸腺依赖淋巴细胞(thymus dependent lymphocyte)。亦可简称T细胞。来源于骨髓的多能干细胞(胚胎期则来源于卵黄囊和肝)。目前认为,在人体胚胎期和初生期,骨髓中的一部分多能干细胞或前T细胞迁移到胸腺内,在胸腺激素的诱导下分化成熟,成为具有免疫活性的T细胞。成熟的T细胞经血流分布至外周免疫器官的胸腺依赖区定居,并可经淋巴管、外周血和组织液等进行再循环,发挥细胞免疫及免疫调 ...
自然杀伤细胞的简称。它不同于T细胞,也不同于K细胞,对靶细胞杀伤时既不需特异性抗体参加,也不需抗原预先致敏。主要存在于外周血、脾脏和骨髓中,淋巴结中含量极少,胸腺中没有发现。现一般认为,NK细胞来源于骨髓。其免疫活性比K细胞、T细胞要小得多,但T细胞获得杀伤能力大约需10天左右的致敏时间,K细胞的杀伤作用又必须有IgG的特异性抗体的参与,而NK细胞却能立即发挥非特异性杀伤靶细胞的作用,尤其是对多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