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壳纲翼形亚纲蚶目的 1科。又名瓦垄子。广布于世界各海区。中国已发现50多种,其中经济价值较大的有毛蚶、泥蚶和魁蚶。蚶的贝壳较厚呈卵圆形、三角形或不等四边形。壳面凸被有放射肋或褐色绒毛壳皮。贝壳内面缺少珍珠层,白色。韧带面一般较宽,呈菱形。铰合部直或略呈弧形,具有许多片状小齿。前后闭壳肌痕相距较远,一般前肌痕小而后肌痕大。无水管。足发达,能挖掘泥沙或做短距离爬行。多数种栖息在泥沙滩中,有些种用足丝 ...
中腹足目的 1科。热带和亚热带生活的种类,完全海产。贝壳多为卵圆形,成体螺旋部小,通常被珐琅质埋没,整个贝壳为体螺层占有。贝壳表面光如瓷器,具各种不同的颜色、花纹或斑点,很美观。壳口窄,位于腹面近中部。两唇缘有长短不同的或带颜色的齿。无厣。栖息于潮间带至深海,但以浅海种类较多。活动时把头和足伸出壳外,以肥大的足在海底爬行。同时外套膜从壳口伸出,向背部展开,将贝壳完全包住。其上生长许多突起,并有各种 ...
棘皮动物门的1纲通称海星。体扁平,多呈星形。口在下边中央。从体盘伸出腕,腕数一般为 5个。腕内充有生殖腺和消化腺。腕下面有开放的步带沟与口相通,沟内具有4行或2行管足。整个身体由许多钙质骨板借结缔组织结合而成,体表有突出的棘、瘤或疣等附属物。世界现存1600种中国已知100多种。形态 本类典型腕数为5个,4个不正常6个有时是正常的。轮海星(Crossaster)的正常腕数为9~11个赫利海星(He ...
恐龙原是地球上的庞然大物,曾经“统治”地球达一亿七千万年之久,后来一齐消失了。它究竟是怎么灭绝的,至今仍然是科学上的一个谜。 传说中的龙是一种有鳞有角的动物,能走、能飞、能游泳。可是在生物进化的历史中没有这样的龙。龙只是人们想象的东西。恐龙不是龙,最早于1841年由英国科学家欧文提出。据化石资料考证,它是生活在距今七千万年到两亿多年的中生代动物。那时,以恐龙为代表的四足爬行动物占据了整个地球。恐龙 ...
蚯蚓没有眼睛,却善钻土。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曾赞誉过它:如果说,犁是人类最早的发明之一,那么远在人类生存之前,土地就已被蚯蚓耕耘过了,并且还要被它继续耕耘。蚯蚓一般在10—30厘米深的潮湿、疏松的土壤里生活;主要吃含有机物的腐殖土和其他杂质。它的触觉器发达,对地面震动、噪声、光亮和黑暗,都能敏感地反应。每年春秋两季是生长和繁殖的季节。它的再生能力很强。在受伤或被切断(不靠头的前部)以后,会产生一种似 ...
棘皮动物门的1纲。身体延长呈蠕虫或腊肠形。没有游离腕。管足作子午线排列。一端为口,另一端为肛门。口周围有 1圈触手。围绕食道有石灰环。消化道长而弯曲。骨板不发达,变成许多很小的石灰质骨针或骨片埋没于皮肤之下。世界海参类超过900种中国约120种。形态 腹面朝地,管足常排列成3纵带,即包括3个步带,称为三体道区。同腹面相反的一面称背面。背面包括2个步带称二体道区。这与其他纲的背面是反口面,腹面是口面 ...
人们在动物园里较为常见的一种动物。它的尾短,头宽,嘴较短,长相似狗,所以又叫狗熊。它的全身毛色漆黑如墨,略带光泽,只是鼻子和吻部的毛发黄,胸前有一道“V” 字形的白色斑带。 在世界上,黑熊分布极为广泛,仅我国就有北方种和南方种。北方种分布在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区;南方种分布在福建、台湾、广东、广西等地。在产地人们还送给它一个十分恰切的称号——黑瞎子。因为它天生一副近视眼,视觉很差,距离四百步就看 ...
云豹名字很多,如有乌云豹、龟壳豹、龟纹豹、荷叶豹等,名称虽多沾一个豹字,其实和豹没有关系。在分类学中,它属猫科云豹属。也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 云豹体型象豹,但比豹要小。四肢较短,尾较长,全身黄褐色或灰黄色,犹如天上的云块,所以叫云豹。成年云豹体重15公斤左右,雌雄体型差异很大,雌兽要比雄善小得多。云豹是热带和亚热带丛林动物,最南分布在苏门答腊、加里曼丹岛,也见于泰国、马来西亚、越南、缅甸等国,我国 ...
食肉目猫科的猎豹属的单型种。外形似豹,但身材比豹瘦削,四肢细长,趾爪较直,不象猫科动物那样能将爪全部缩进。体长120~130厘米,体重约30千克;尾长约76厘米;肩高75厘米;头小而圆;全身毛色淡黄并杂有许多小黑点。现分布于非洲。栖息于有丛林或疏林的干燥地区,平时独居,仅在交配季节成对,也有由母豹带领4~5只幼豹的群体。猎豹是奔跑最快的哺乳动物每小时可达120公里。以羚羊等中、小型动物为食。除以高 ...
蛔虫最喜欢找吃东西不讲卫生的小朋友,在他们肚子里掠夺人体的营养,过着不劳而获的生活。生有蛔虫的人,尽管吃得很好,但还是面黄肌瘦,营养不良,因为吃下去的东西全被蛔虫偷吃了。严重时,蛔虫还可穿破肠壁,引起腹膜炎。人蛔虫形似蚯蚓,雄虫长15—30厘米,雌虫长20—35厘米,生活在人体的小肠中,并在小肠内交配繁殖。每条雌虫每天平均产卵可达20万个。虫卵随粪便一起排出体外,其中受精卵在潮湿、荫蔽和氧气充足的 ...
长鼻目真象科(Elephantidae)的已绝灭的一属。此属动物,英文全都叫做 mammoth,“猛犸”乃沿用日本人的译名。广义的猛犸一度曾包括平额象(Mammuthusplanifrons)、南方象(Mammuthus meridionalis)等许许多多早期原始的真象,其中有一些类型与现生的印度象和非洲象系统关系非常近。狭义的猛犸象(Mammuthus primienius)又名毛象是一种适应 ...
人类很早就和狗打交道了。在石器时代,欧洲人已驯化狗,作为自己的帮手。可是,人们至今还未发现古代狗的化石,因此,对狗的野生祖先究竟是什么动物还无定论。一般认为,狗可能是欧洲的狼、北非的豺和北美的郊狼等动物的混合体。不同民族在驯化过程中将这些动物杂交,才逐渐变成今天世界上形形色色的狗。但它们和动物学中的野狗不是同属,也不同种。狗的种类繁多,达120种以上。最大的狗重130千克,最小的狗只不过1.5 千 ...
奥卡狓是世界上最珍稀的动物之一,仅分布在非洲扎伊尔东部的热带雨林地带。它行动隐秘,出没无常,产地偏僻,直到1900年才被人发现,并于1901年被正式命名为奥卡狓。奥卡狓属偶蹄类动物,肩高臀低,四肢细长,形如长颈鹿。它肩高约1.5—1.6米,从脚蹄到角尖有2米以上,身长2米左右,尾长可达45厘米,体重为200多千克。雄兽身体比雌兽略小眼眶上面生有一对薄皮包覆的有毛短角,雌兽则无角。毛黑酱紫褐色,颈部 ...
从鱼的生长规律中我们可以知道,大多数的鱼在生命开始的第一年,全身就长满了细小的鳞片。鳞片由许多大小不同的薄片构成,好像一个截去了尖顶的圆锥一样,中间厚,边上薄,最上面一层最小,但是最老;最下面一层最大,但是最年轻。鳞片生长时,在它表层上就有新的薄片面性生成,随着鱼的年龄的增加,薄片的数目也不断增加。一年四季中,鱼的生长速度不同。通常春夏生长快,秋季生长慢,冬天则停止生长,第二年春天又重新恢复生长。 ...
英国科学家利用微型雷达跟踪系统——— 英国科学家赖利等人研发了一种能粘在蜜蜂背上的微型雷达跟踪系统,并用它追踪了蜜蜂的整个采蜜过程。他们发现蜜蜂确实能够读懂舞蹈中所包含的编码信息,而且在飞向目标的过程中也不会受风向变化的影响。该发现刊登在最新一期的《自然》杂志上,打消了科学界长久以来关于蜜蜂舞蹈语言的争议。 蜜蜂是人类最喜爱的昆虫之一,人们常常为它的勤劳感叹不已。奥地利生物学家弗里施自1915 ...
历史上曾广布于中国长江以南的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现分布范围已缩小,主要产于印度、泰国、柬埔寨、越南等国。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也有小的野生种群。亚洲象雌性长牙不外露;上、下颌每侧均具 6个颊齿,自前向后依次生长,具高齿冠,结构复杂。每足5趾但第1、第5趾发育不全。被毛稀疏,体色浅灰褐色。雄象睾丸隐于腹腔内;雌象前腿后有2个乳头,妊娠期长达 600多天,一般每胎1仔。 ...
春天常见到双双对对的家燕忙着做窝,成群的雨燕在空中来回急速飞翔,张着大嘴捉虫吃;但秋后,竟有时一下子就再也见不到它们的踪影,却相继出现野鸭和天鹅在水面荡漾的场面。初夏,布谷鸟声声划破天空,好像在催人“快快收割”。可入秋以后,却又消声匿迹了。这些鸟类,在一年四季之中有规律的出没,是因为它们具有迁徙习性的缘故。依据这种习性,可将鸟类分为三大类。 1.留鸟:终年在同一地区生活,没有迁徙现象。如乌鸦、 ...
提到动物分类学,可能有的人会觉得十分复杂难懂,其实,它恰恰是为了人们更为容易地和更清楚地认识自然界千奇百怪、令人眼花缭乱的物种,而依据物种的进化过程和彼此之间亲缘关系的远近,分门别类加以系统整理建立的类似“家谱”的一个科学系统,使每个物种在这个“家谱”中都有自己的位置,而且排列家谱的方法主要是以物种形态上或解剖上的相似程度为基础的,基本上反映了各种动物彼此之间的亲缘关系,因此作为人们识别物种的 ...
人类在长期的生存竞争中悟出并形成了一系列经济法则,动物也不例外。美国埃默里大学心理学和动物行为学教授德瓦尔在《科学美国人》上撰文说,动物的经济倾向与人类有相似之处,它们知道怎样得到好处,知道分享、合作与礼尚往来。 寄居蟹:房地产市场的法则 德瓦尔说:“我有一间办公室,如果我搬出去了,它不会空很久就会有人搬进来。自然界的房地产也一样,经常出现不断更换房主的情况。” ...
一种名为阿根廷蚁的蚂蚁原本生活在阿根廷,但目前已遍布世界上除非洲以外的其他地区,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那么,阿根廷蚁是如何走遍世界的呢? 阿根廷蚁是生活在阿根廷巴拉那河流域的一种特有蚂蚁,长约3毫米,深褐色,触角 较长。 蚂蚁为了争夺食物和地盘,常会发生争斗,阿根廷土地上的蚂蚁也不例外。但西班牙吉罗那大学科学家研究发现,当阿根廷蚁移居国外后,其内部相互争斗的习性变成了相互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