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克隆成功的比率平均只有1~8%,即使怀孕后能顺利分娩,新生胎儿出现肺脏、心脏、泌尿系统及免疫系统等缺陷而早期夭折的比例偏高。这些现象目前尚无法克服,因此产制克隆动物时,需要充足的试验材料,如大量的卵子、代理孕母以及纯熟的人工生殖技术,才能得到少数健康的克隆个体。 要成功克隆动物,胚体外生产、胚移置等生殖技术必须密切配合。卵母细胞在经过核转置显微操作之后,克隆胚才能够顺利地在体外培养至囊胚期,并 ...
非洲热带草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发育最好、特征最典型的热带草原,其中生息繁衍极其丰富的珍禽异兽,构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物王国。为了适应那里干湿季交替、草原稀树的生态景观,动物养成了许多有趣的行为习性。 一、穴居 热带草原开阔厂袤,地势平坦,缺少动物藏身躲敌的天然屏障,因此穴居就成为一些中小型动物重要的求生手段。中小动物,特别是那些弱小动物,如土豚、疣锗、跳兔以及所有啮因类,既无凶猛的御敌本邻 ...
长颈鹿在入睡前,两条前腿跪下,两条后腿向前一蹦,屁股顺势往地上一坐,开始入睡。那长长的脖颈则高昂地直指夜空。如果它的脖颈不活动了,说明已经进入梦乡。 穿山甲睡眠时将头部和四肢蜷曲在胸腹前,粗大的尾巴覆盖在最外面,用以保护没有粗厚鳞甲的胸腹部。 松鼠也是蜷腿睡觉,大尾巴当被子盖在身上。要是有两只松鼠睡在一起,它们就亲亲热热地并头相抱,互相依偎而入眠,两条尾巴一齐盖在身上。 有 ...
1.麻雀 (Eurasian Tree Sparrow) 拉丁名:Passer montanus。无论你以前是否参加过观鸟活动,对这种棕褐色的小鸟一定不会陌生吧,在上海它是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鸟了,其实中国的麻雀共有5种,在上海看到的是麻雀,其他4种(山麻雀、家麻雀等)在上海还没有发现过,只要你仔细看,它脸部的黑色斑块就是区别其他4种麻雀最明显的特征,不过麻雀幼鸟的黑斑可能就没有成鸟那么明 ...
舵形目鸵鸟科鸵鸟属仅有的1种(见彩图鸵鸟(Stru-thides cinerea) )。产于非洲沙漠地带。是现存鸟类中最大的1种。雄鸟从头顶至足高约2.5米,从背至足高约1.4米,雌鸟稍小。两翅退化胸骨的龙骨突不发达,不能飞。尾羽蓬松而下垂。足具2趾和肉垫强而善走。栖息于荒漠有矮小的灌丛和多刺的树木地带。常和斑马、羚羊、长颈鹿等集群活动。以植物为食,有时也吃昆虫和小型爬虫。繁殖期1只雄鸟要配3~5 ...
千百年来,动物与人类共同生活在这个地球上为了表达对动物的喜爱和感激之情,世界各地的人们规定了形形色色的动物节。 驴节:苏丹红海省的驴节定在每年4月的最后一天。每逢节日,城乡各处均张贴有驴的宣传画和护驴标语,各家主人还将自家的驴披红挂绿打扮一番后,牵到集镇上去参加驴子大游行。 猴节: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岛北部地区的居民特别喜欢猴子,于是将每年5月7日定为“猴节”。他们这一天一大早就带着准 ...
北极熊是北极地区最大的食肉动物,因此也就是北极当然的主宰。如同企鹅是南极的象征一样,北极的代表就是北极熊了。 从生态平衡的角度来考虑,如果北极熊这种庞然大物也在草原上逛来逛去,不仅会对本来就为数不多的驯鹿和麝牛等的生存造成巨大威胁,而且也会与狼群争食,使狼群陷入饥饿的境地。或许是造物主的深思熟虑和巧妙安排,或许是北极熊不屑于与狼为伍,北极熊生活的中心地区是在冰盖上。因为那里有大量海象和海豹之类 ...
在古颚总目几维目中形体最小的一种,从前误称为“无翼鸟”。体型如鸡,雌大雄小。上体羽毛大多暗褐色,腹侧略呈皮黄色,并有黑褐色条纹。羽毛无副羽,羽轴仅有粗羽片,缺羽小支,因而蓬松象发丝。嘴细长而稍下曲,近先端有鼻孔。在嘴裂有许多嘴须。第二趾缺如。翅极退化,从体外仅见残留的飞羽。尾羽不发达,仅有小的尾综骨。砂囊不发达盲肠狭长。幼鸟羽色和成鸟相似但羽衣松软。腹部有气囊,但骨骼坚实,并不中空。此鸟栖息在新西 ...
鹤鸵目鹤鸵科的1种。又名食火鸡。分布于大洋洲东部、新几内亚和附近岛屿。体高1.7米重约70千克。头顶有高而侧扁的、呈半扇状的角质盔;头颈裸露部分主要为蓝色;颈侧和颈背为紫、红和橙色前颈有2个鲜红色大肉垂。体被亮黑色发状羽;翅小飞羽羽轴特化为6枚硬棘。雌雄羽毛相似,但雌鸟体型较大,前颈的2个肉垂亦较大。栖息于热带雨林。能奔跑善跳跃,性机警。鸣声粗砺如闷雷。性凶猛,常用锐利的内趾爪攻击天敌。单栖或成对 ...
美洲鸵目美洲鸵科美洲鸵属唯一的种。头顶、颈后上部和胸前的羽毛均为黑色;头顶两侧和颈后下部呈黄灰色或灰绿色;背和胸的两侧及两翅褐灰色;余部均为黑白色。足具3趾善奔跑。尾羽退化。栖息于草原地带,杂食性。集群生活,常20~30只在一起。每窝产卵10余枚,可多达20~30枚。卵大小约132×90毫米,重约600克。全由雄鸟孵卵,经35~40天孵化出雏。 ...
鹤鸵目鸸鹋科中唯一的残存种又名澳洲鸵鸟。体高可达1.8米重36千克(雄)至41千克(雌)。嘴扁平似鸵鸟。头颈皮肤灰蓝色,着生有黑色粗毛状短羽;体被松散的灰褐色羽毛先端色暗;翅极小,隐于体羽下;3趾均具钝爪。栖息于砂质草原和比较开阔的森林内。平时集成小群,繁殖期成对生活。善奔跑,也会游泳。主要取食植物的果实、种子、叶、芽等,亦吃昆虫。雌雄外形相似,鸣叫时雌鸟如敲鼓声,雄鸟声音单调。5~8月繁殖。巢呈 ...
企鹅目王企鹅属的1种。是世界上现存最大和最重的海鸟。主要分布于南极洲及其附近岛屿。体长966毫米,嘴峰长而纤细明显向下弯曲。颈侧有一明显橘黄色斑块,具鳞片状羽毛,并储有很厚的脂肪。在配育时,头侧色斑十分明显。王企鹅在南纬66°~77°之间南极大陆沿岸的冰上繁殖。一般很少离开南极大陆,只是偶尔在追逐幼鸟时游至马尔维纳斯群岛和新西兰的南部地区。秋季开始产卵。产卵后,雌鸟很快进入海洋,雄鸟在冬季单独担任 ...
鹈形目军舰鸟科的1属,体长750~1120毫米;翅长而强,翅展1760~2300毫米;嘴长而尖,端部弯成钩状;尾呈深叉状;体羽主要为黑褐色喉囊红色;脚短弱几乎无蹼;雌鸟一般大于雄鸟。分布于南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主要以飞鱼为食,并劫掠其他海鸟的捕获物。军舰鸟多在灌丛或树上筑巢,与其他鸟(燕鸥、鲣鸟)的巢区接近。繁殖期间喉囊特别发达,在求偶时,雄鸟极力膨胀红色喉囊,摇摆身躯,拍打双翅,向雌鸟炫耀。 ...
鸥形目鸥科的1属上嘴长于下嘴,尖端下曲成钩状;体长约380~620毫米;尾呈方形;后趾发达。世界广布,共有44种中国有12种。飞翔力很强常集群盘旋于水域上空觅食。繁殖期集成大群营巢,每窝产卵2~3枚。卵圆形,有浅褐、淡灰、浅绿等色,杂以暗褐、紫褐或棕褐色斑点。主要食鱼、虾及其他水生动物,亦捕食昆虫和啮齿类,掠食其他鸟类的卵和幼雏。本属在中国大部分地区为冬候鸟或旅鸟。银鸥在苏联北部为常见种类,中国新 ...
企鹅对爱情生活是循规蹈矩的,很有绅士风度。动物学家曾对它们进行过考察,发现它们实行“一夫一妻”制,对爱情比较专一。曾有人用了10多年时间对近千只企鹅进行观察,发现82%的企鹅还始终维持原配其中有一对共同生活达11年之久,可谓是白头偕老了。企鹅求偶时常常双双对歌鸣唱,伴随着滑稽可笑的动作,一会儿相互扇动着翅膀,一会儿把细长扁平的长嘴一齐指向天空。生活在南极不毛之地的阿德里企鹅,求偶方式更加有趣。雄企 ...
雁形目鸭科河鸭属的 1种。又名小凫,八鸭,小蚬鸭。繁殖于欧亚大陆北部;迁徙时遍及中国东北、华北全境;越冬区很广阔,自河北省起,南至海南省,西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南部。绿翅鸭有 3亚种,在中国境内的是指名亚种(A.c.crecca)。体形小,体重约250克翅长200毫米以下雌雄异色。雄鸟头颈暗栗色头侧有1条辉绿色带斑自眼周延至后颈,带斑上下缘有棕白色狭纹;下颈、肩及两胁灰黑并密布白色虫蠹状 ...
雁形目鸭科河鸭属的 1种。通称野鸭。是家鸭的原祖。夏季在欧洲、亚洲和北美洲北部繁殖,秋间迁至非洲北部、印度、中国南部、日本和墨西哥越冬。体型似家鸭。雄鸭上体黑褐色,头颈辉绿色,白色颈环与栗色胸部相隔;下体灰白;翼镜紫蓝色上下缘有宽阔的白边;中央2对尾羽绒黑而末端向上卷曲。雌鸭背部黑褐各羽带浅棕色宽边;腹部浅棕杂有褐色斑点;翼镜与雄鸭相似。9月份成群迁徙到水生植物丰盛的湖泊、池塘、河流和水库。主要为 ...
雁形目鸭科的1属,左右翅各有1枚形状特殊的飞羽,飞行中与空气摩擦能发出轻而尖的啸声,故又称啸鸭。形态很象天鹅。嘴形广平;秃颈;长腿,跗□前缘被以网状鳞;后趾仅具狭形瓣蹼;后趾(连爪)的长度为其宽度(连同瓣蹼)的3.5~4倍。两性羽色均鲜艳。分布于环热带区,共有8种。中国只有栗树鸭1种。体重仅400~600克;头、颈淡棕色自枕至后颈有一条黑褐色的纵纹;上体黑褐色背具栗色波状横斑,尾、羽及翅上覆羽栗红 ...
鹈形目鲣鸟科鲣鸟属的1种。分布整个热带海洋。中国西沙群岛有繁殖记录,冬季北抵台湾和上海沿海一带。体型较大,体长约710~864毫米。嘴大而尖,端部具明显锯齿缘。雄性成鸟的嘴、眼周、喉囊裸露皮肤呈黄绿色;上体包括头、后颈、背和尾等大都褐色;下体除胸和前颈为褐色外,全为白色;脚淡黄色。雌雄成鸟羽色相同。半成体羽毛全为褐色,但腹部显然比胸部淡。喜群居叫声宏亮。直接在地上用砂石堆积成巢内铺以薄层羽毛、鱼骨 ...
雁形目鸭科雁属的1种。又名原鹅,大雁。分布于西伯利亚和中国。是家鹅的原祖。雄鸟体长900毫米以上;雌鸟稍小。嘴黑色较头部长;头顶白,正中为棕褐色,上体大都灰褐,羽缘较淡直至白色;前颌下部和胸部均肉桂色,向后渐淡至下腹转为纯白;两胁具暗色横斑;尾下覆羽和尾侧覆羽均白。老年雄雁的上嘴基部有疣状突;跗□橙黄色;爪黑。栖息于河川、沼泽地带。夜间觅食植物,白天在水中游荡。春夏之间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和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