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RNA病害科 小RNA病害科(Picornaviridae) 由RNA病毒中最小的类群组成的1科。本科成员为22~30纳米的二十面体,壳粒60个,无包膜,含29~32%的连续线型单链RNA,分子量为2.5×106。RNA是正链的,它本身具有感染性,能直接作为翻译蛋白的信使核糖核酸。RNA外包有由4种主要多肽组成的衣壳、氯化铯浮力密度为1.33~1.45。病毒在细胞质内成熟, ...
小熊猫 小熊猫(Ailurus fulgens;small panda) 浣熊科小熊猫属的唯一种(参见彩图插页第173页)。体长40~60厘米,体重约6千克,全身红褐色,四肢棕黑色,体毛长而蓬松,脸圆,具白色斑纹,吻、耳缘和颊白色,脸上有白斑,眼鲜艳;尾粗,长超过体长之半,具9个棕黑与棕黄色相间的环纹,颇显著,因此,中国四川省称为九节狼。在第四纪更新世时期,小熊猫曾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欧洲中 ...
小DNA病毒科 小DNA病毒科(Parvoviridae) 一类已知最小的动物DNA病毒。学名中的Parvo来自拉丁文“Parvulus”(很小)。本科病毒病毒粒为直径18~26纳米的二十面体,无包膜。基因组为线型ssDNA(单链DNA),分子量为(1.5~2.0)×106,多数成员含负链DNA;病毒粒有32个壳粒,有空心和实心两种形态,氯化铯浮密度为1.39~1.42,病毒耐热 ...
小鸮属 小鸮属(Athene;little owls) 鸮形目鸱鸮科的1属。体长约240毫米,翅长约160毫米;耳羽小,体羽大都褐色,背羽具白斑;腹部具纵纹;尾较短,约为翅长的三分之二。有3种,分布于欧洲、东北非和亚洲。中国只有纵纹腹小鸮1种,分布于淮河、秦岭以北广大地区。 纵纹腹小鸮的眼先、脸和颏白色;耳羽缀褐,上体暗沙褐色,具棕白色羽轴斑或圆形斑;飞羽褐色,翅上覆羽与背同色;尾 ...
小头虫 小头虫(Capitella capitata) 多毛纲小头虫目小头虫科的1个习见种。虫体红色、圆柱形、细长似蚯蚓。头部:口前叶短小,圆锥状,有时仅具黑色眼点,围口节腹面具口,翻吻囊状具乳突;躯干部分为胸腹两区:胸区粗短具9个刚节,疣足双叶型但疣足叶不明显,前7节仅具成束的毛状刚毛,雌性个体第8~9节具巾钩刚毛,雄性个体第8~9节具生殖刺刚毛。腹区较细长,疣足叶横脊状(枕状 ...
小嘴贝目(化石) 小嘴贝目(化石)〔Rhynchonellida(fossil)〕 腕足动物门具铰纲的一目,因腹喙钩曲如鸟喙而得名。以具腕棒为其特征。贝体通常较小,轮廓三角形、五角形、椭圆形或圆形。背、腹瓣均凸,铰合线弯短。三角孔为三角双板覆盖,少数洞开,茎孔位于喙下。放射褶线和腹中槽、背中隆发育,有时腹中槽两侧或中央还有次级褶起;接合缘作之字形褶曲。腹壳内(图1b)一般牙板发育, ...
小球藻属 小球藻属(Chlorella) 绿球藻目的1属。单细胞藻类,常单生,也常有多数细胞聚于一起,细胞多为球形、椭圆形,每个细胞内有1个周生、杯状或片状的色素体,具有1个蛋白核或缺如,1个细胞核;细胞壁通常很薄;每个细胞可以产生2、4、8或16个似亲孢子,进行无性繁殖;似亲孢子成熟,母细胞破裂,孢子逸出,长大后即成为新个体;还未发现小球藻的游动细胞和有性生殖。 小球藻分布于全世 ...
小壳化石 小壳化石(small shelly fossil) 一些寒武纪最早期海生无脊椎动物的泛称,特指寒武纪最早期海相地层中出现的原始带壳小动物化石。已发现有最原始的软舌螺、似软舌螺类(Hyolithelmithes)、单板类、双壳类、腹足类、喙壳类、腕足类、海绵类、锥石类、节肢动物、管状化石(tubular fossils)、牙形刺状化石(conodont-like fo ...
小 小(Trachybaptus ruficollis;little gre-be) 目科小属的1种。又名水葫芦,因体形短圆,在水上浮沉宛如葫芦而得名。主要分布于古北界和东洋界。体较小,翅长约100毫米,前趾各具瓣蹼;上体(包括头顶、后颈、两翅)黑褐而有光泽;眼先、颊、颏和上喉等均黑色;下喉、耳区和颈棕栗色;上胸黑褐色、羽端小外形苍白色;下胸和腹部银白色;尾 ...
小鲵科 小鲵科(Hynobiidae) 有尾目的一科。全变态(个别种有童体型),多数有肺(仅爪鲵属无肺),睾丸不分叶,肛腺一对,体外受精。前颌骨鼻突短,左右鼻骨在中线相触,有间颌骨。现有8属30余种,主要分布于亚洲东部北纬27°以北地区,西至乌拉尔山和伊朗北部,北达北极圈南缘。本科除1属(1种)外,其他7属约90%的种集中分布于东经100°~140°、北纬27°~45°范围内的东亚大 ...
小鲵属 小鲵属(Hynobius) 小鲵科的1属,通称小鲵。皮肤光滑,头部扁平呈卵圆形;无唇褶,有眼睑;犁骨齿位于犁骨后缘,内枝长于外枝,成字形;有颈褶;躯干圆柱状或略扁,体侧有肋沟13条左右;有肺;指4、趾5;尾基较圆,向后逐渐侧扁(见图)。仅见于亚洲东部,有20余种,分布于中国、朝鲜和日本。日本种类最多,中国现有4种,分布于东北、华中和台湾省。 中国的小鲵习栖于山 ...
小煤炱目 小煤炱目(Meliolales) 子囊菌亚门的1目。又称暗绒菌目。本目成员缺无性型,依靠有性型完成生活史。菌丝体自子囊孢子萌发形成,色暗,厚壁,多隔膜,分枝,在寄主表面成网状。由两个细胞组成的头状附着枝,其顶胞膨大有附着胞的作用,并可产生吸器伸入寄主细胞内吸取养分。此外,还有顶端具孔的瓶状附着枝。刚毛生于菌丝体或闭囊壳基部,其顶端往往有不同的形状或分枝,闭囊壳球形或扁平, ...
小克银汉科 小克银汉科(Cunninghamellaceae)毛霉目的1科。本科成员无性繁殖只形成单孢孢子囊,单孢孢子囊形成在孢囊梗或其分枝顶端泡囊的小梗上。有性生殖是在两个平行对生的配囊柄之间,形成表面有粗糙突起的接合孢子。同宗配合或异宗配合。主要为腐生,除生活于土中外,在粪、腐烂植物等基物内也生长。只有灰色小克银汉霉1种在热带能引起坚果类的腐烂。 按照C.W.赫塞尔廷和J. ...
小绿叶蝉 小绿叶蝉(Empoasca flavescens) 叶蝉科昆虫的1种。分布很广,中国各地多有发生。寄主种类广泛,取食大豆、小豆等豆科,稻、麦等禾本科,十字花科,桑、茶、桃、梨等木本植物,以及棉、烟、麻等作物,共30多种。 虫体小型,连翅约长3.5毫米。活体淡绿色,头冠色淡黄绿,复眼灰褐,颜面色泽较黄,胸部背板鲜绿色,在头冠和胸部背板上常有少数白色斑点,前翅近于透明微 ...
小荚孢囊菌科 小荚孢囊菌科(Microellobosporiaceae) 放线菌目中特为形成小孢囊的放线菌而建立的1科。孢囊荚状、指状或棒状,内含1~20个孢囊孢子,带鞭毛者能运动,无鞭毛者不游动。现含9属。 小荚孢囊菌属 棒状或荚状小孢囊着生在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侧面的短孢囊柄上,成熟孢囊长2~9微米,直径1.3~3.6微米,内含1~5有时达6~7个孢子,无鞭毛,不游动,孢囊壁薄,破裂释放 ...
小环藻属 小环藻属(Cyclotella) 中心纲圆筛藻目圆筛藻科的1属。细胞圆盘形,很少呈椭圆形。壳面构造分成两圈:外圈有向中心的带条纹或条状纹,有时有小刺;内圈即中央部分,平滑无纹,或有向心排列的点纹,或有排列不规则的花纹。壳面平或有起伏,特别在中央部分。色素体多,小盘形。有复大孢子。细胞单独生活,或2~3个相连在一起,或包埋于自己分泌的胶质管内。本属共110种,中国有11种以上 ...
小黄鱼 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little yel-low croaker) 鲈形目石首鱼科黄鱼属的1种。又名小黄花,小鲜,黄花鱼,花鱼。体长圆形,侧扁,尾柄长为其高的2倍。头大,口宽而倾斜,上下颌略相等。下颌无须,颏部有6个细孔。上下颌具细牙,上颌外侧及下颌内侧牙较大,但无犬牙;腭骨及犁骨无牙。头及身体被栉鳞,鳞较大,侧线上鳞5~6个;背鳍及臀鳍鳍 ...
小蜂总料 小蜂总料(Chalcidoidea) 膜翅目中一个总科。前胸背板与中胸翅基片间被胸腹侧片所分隔,触角膝状(蚁小蜂科例外),前翅翅脉退化,只具主脉1根,末端具1分枝为痣脉,在某些科属可进一步退化,产卵管自腹部末端前方腹面伸出。 形态特征 本总科昆虫体小型,长l~5毫米左右,最小的仅0.2毫米,翅脉退化,在前翅主要为沿翅前缘的亚缘脉(包括缘前脉)、缘脉、后缘脉及痣脉,有的 ...
小二仙草科 小二仙草科(Haloragidaceae) 双子叶植物纲蔷薇亚纲的1科,陆生、沼生或水生草本,叶互生、对生或轮生。花常小,两性或单性,单生或组成穗状花序、圆锥花序、伞房花序或假二歧伞房花序;萼管与子房合生,萼片2~4或缺;花瓣4,8或缺,花药基着,2室,纵裂;子房下位,2或4室;花柱2或4;胚珠每室1、悬垂。果为坚果或为核果。种子具胚乳,胚直立。染色体基数x=7,8,11 ...
小多孢菌科 小多孢菌科(Micropolysporaceae) 放线菌目的1科。在气生菌丝和(或)基内菌丝上形成不足20个孢子的短链。现有5个属。 小多孢茵属 孢子直径1.2~1.5微米,在侧枝端基向形成;细胞壁化学组分Ⅳ型,即以内消旋二氨基庚二酸以及阿拉伯糖和半乳糖为特征组分;DNA中的G C克分子含量为66.2~67.5%。常见于土壤、堆肥、干草和谷物中。干草小多孢菌是过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