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鸡属 秧鸡属(Rallus; rails) 鹤形目秧鸡科的1属。本属鸟类的嘴峰与跗蹠等长,或则较长。共有18种,分布几遍及全球。中国有普通秧鸡(见图)与蓝胸秧鸡2种。 普通秧鸡又称紫面秧鸡,为本属中分布达于古北界的唯一代表。体长约23厘米,体重90~95克。体形略似小鸡,但嘴、腿和趾均甚细长,适于涉水;体羽松软,上体大致为橄榄褐色并满布褐黑色纵纹;头、颈和前胸发灰色,脸 ...
休眠(植物) 休眠(植物) 植物体或其器官在发育的某个时期生长和代谢暂时停顿的现象;通常特指由内部生理原因决定,即使外界条件(温度、水分)适宜也不能萌动和生长的现象。种子、茎(包括鳞茎、块茎)、块根上的芽都可以处于休眠状态。 意义 植物生活在冷、热、干、湿季节性变化很大的气候条件下,种子或芽在气候不利的季节到来之前进入休眠状态,可避免以生命活动旺盛、易受逆境伤害的状态度过寒冷、干旱等严酷时 ...
熊蜂属 熊蜂属(Bombus;bumble bee) 蜜蜂总科蜜蜂科的1属。似蜜蜂,但唇基隆起;颚眼距明显;第1亚缘室被斜脉分割;雌蜂和工蜂后胫具花粉篮,胫节外侧光滑,边缘具长毛;雄蜂阳茎基腹铗和刺缘突突出或明显超过生殖突基节。本属昆虫通称熊蜂。 熊蜂与蜜蜂同属于社会性昆虫。职能有分工,分雌蜂、雄蜂和工蜂。大多数种类一年1代。一个蜂群只有1个雌蜂。以雌蜂越冬。春暖花开时,越冬的雌蜂开始活动— ...
鸺鹠属 鸺鹠属(Glaucidium;owlets) 鸮形目鸱鸮科的1属。体长约160毫米,翅长约90毫米,面盘和翎领不显著,耳羽缺如;体羽大都褐色,背羽具横斑,腹部具纵纹;尾较短,约为翅长的三分之二。共有13种。除欧洲、大洋洲和南极洲外,广布世界。中国有花头鸺鹠(Glauci-dium passerinum)、领鸺鹠(Glaucidium brodiei)和斑头鸺鹠(Glaucidium c ...
熊科 熊科(Ursidae;bears) 食肉目的1科。通称熊。各种熊类体躯粗壮、肥硕,吻部较长,尾极短小,体长1.5~2米,体重约100~400千克;四肢粗强有力,前、后肢均具5趾,蹠行性,以整个足掌着地而行。是食肉兽中属杂食性的大型动物。共6属7种,分布于欧亚大陆、北非和南、北美洲。既有严格局限于北极地区的北极熊,亦有仅栖居热带、亚热带丛林的马来熊。棕熊(羆)分布最广,生活在北温带以北的广 ...
休眠 休眠(dormancy) 生物的一种相对静止状态,伴有代谢活动的明显降低。常见的例子包括微生物孢子的休眠,植物种子、其地下部分或整个植株的越冬休眠,昆虫的滞育,以及高等脊椎动物的冬眠和夏眠,但不包括动物的日周期的生理睡眠。休眠在多数情况下是季节性的,许多动物借越冬休眠以避严寒,在低纬干旱区动物借夏眠度过酷暑。但某些寿命长的生物有以年为周期的休眠。季节性的气候变化既影响生物的生理活动,又影 ...
雄性生殖系统 雄性生殖系统(male reproductive system) 雄性动物体内完成生殖过程的器官总称,包括生殖腺和生殖管,部分脊椎动物还有副性腺和交配器。一般雄性高等脊椎动物的雄性生殖系统包括精巢(睾丸)、附睾、输精管、副性腺及阴茎等结构。(参见彩图插页第46页) 精巢 也叫睾丸,是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的器官。左右各一,多呈卵圆形。精巢的外面有两层被膜,即固 ...
性激素 性激素(sex hormone) 由动物体的性腺,以及胎盘、肾上腺皮质网状带等组织合成的甾体激素,具有促进性器官成熟、副性征发育及维持性功能等作用。雌性动物卵巢主要分泌两种性激素——雌激素与孕激素,雄性动物睾丸主要分泌以睾酮为主的雄激素。 性激素有共同的生物合成途径:以胆固醇为前体,通过侧链的缩短,先产生21碳的孕酮或孕烯醇酮,继而去侧链后衍变为19碳的雄激素 ...
性周期 性周期(sexual cycle) 雌性哺乳动物自初情期到性功能衰退的生命阶段中,在性行为以及生殖系统结构和功能上的周期性变化。在性周期中,除了卵巢排卵外,生殖器官的其他部分亦有变化,如子宫壁在排卵前后增厚。在排卵时期,动物性欲旺盛,故性周期也叫发情周期或动情周期。雌性灵长类(包括人类)性周期的显著特点是在性周期中,与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的同时,子宫出血并从阴道流出。一般28 ...
性反转 性反转(sex reversal) 有功能的雄性或雌性个体转变成有功能的反向性别个体的现象。性反转只发生在生殖腺性别水平以及由此引起的表型性征的变化,而不涉及染色体性别。哺乳类生殖腺性别一经确定,则是永久性的,而且在生殖腺中生殖细胞只能朝向性染色体所决定的性别发育。因此在哺乳类中至今未发现过具有功能的性反转。但鱼类、两栖类则可出现有功能的性反转。引起性反转的因素很多,如动物的 ...
性别(植物) 性别(植物) (sexuality in plants)和动物一样,植物也存在着性的差别,即有专门的雌性和雄性器官,甚至有严格的雌性个体和雄性个体之分。 对植物性别的认识 中国古代对于高等植物的性别就有认识。如春秋到西汉初写成的《尔雅》(约2200年前)中就记载着“桑瓣有葚,栀”,意思是说,桑树有半数能结桑椹,名为栀。在1400多年前,北魏时期的《齐民要术》《 ...
性别(动物) 性别(动物)(sexuality in animals) 伴随有性生殖的出现,而在生物界同种个体之间普遍出现的一种形态和生理上的差异现象。性别间的差异随进化过程中有性生殖的演进而增高。低等生物(如细菌和原生动物)性别区分的程度低,仅表现为不同的交配型,高等生物(如脊椎动物、种子植物)不同性别(雌性和雄性)的个体,在形态、生理和行为上均有极为明显的差异。性别的通用符号: ...
形态学 形态学(morphology) 研究生物机体外形和内部结构及其与功能相关的科学。每类生物都有其本身的特性,如形态、生理、生态、遗传等。在研究某方面的特性时往往离不开对其他特性的了解,因此研究形态学时必须贯穿形态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形态学还可以分为多种分支科学。 ① 按生物门类(或按生物分类系统)的不同,形态学可分为:微生物形态学、植物形态学、动物形态学及人体形态学 ...
行为遗传学 行为遗传学(behavioral genetics) 研究支配生物的向光、向地、摄食、求偶、育儿、攻击、逃避以及学习与记忆等行为的基因和基因表达的时间、场所及作用途径等的遗传学分支学科。行为是受基因控制的复杂的生物学过程。每一种生物都有它特殊的行为,愈是低等的生物,行为模式就愈单纯。但是各种生物的行为之间又有许多共同之处,所以对各种行为的遗传学研究既有阐明不同生物特殊行为 ...
行为 行为(behavior) 生物进行的从外部可察觉到的有适应意义的活动。不仅包括身体的运动(如奔跑、攻击),还包括静止的姿势(如野兽守卫在自己的领域边界时的姿态)、体色的改变(如变色龙隐蔽于树叶间时)或身体标志的显示(如某些蝴蝶遇敌时露出翅上“眼斑”)、发声(如鸟类鸣叫),以及气味的释放(如多种昆虫释放外激素以吸引异性)等。有少数植物可有明显的行为表现,如捕蝇草捕食昆虫,但行为主 ...
腥黑粉菌科 腥黑粉菌科(Tilletiaceae) 黑粉菌目的1科。本科真菌冬孢子单生或结合成永久性的孢子球。冬孢子萌发时,核就进行减数分裂,并继续分裂为8个单相核,然后才移入原菌丝。原菌丝无隔,如小麦网腥黑粉菌,顶生8个担孢子。半数为A1,半数为A2,两亲和担孢子互相结合成H形,质配时,H形一方的原生质流入另一方中,而后产生小梗,双核同时分裂产生新月形双核分生孢子。分生孢子 ...
猩猩 猩猩(Pongo pygmaeus;orang-utan) 灵长目猩猩科猩猩属的唯1种(参见彩图插页第176页)。在灵长类动物中,体型仅次于大猩猩,雄性比雌性大,雄性体长1.25米,雌性0.768米;体重雄性75~100千克,雌性40~80千克;两臂很长,张开宽达2.3~2.4米,站立时双臂下垂可达脚踝部;腿短,且不如臂粗壮;体毛稀疏,暗红褐色,肩和背部有20余厘米长毛;前额突出,嘴突出 ...
星叶草科 星叶草科(Circaeasteraceae) 子叶植物纲木兰亚纲的1科。一年生无毛小草本,胚轴伸长成茎,两枚条形子叶在其下部宿存,在茎顶叶子簇生,叶为单叶楔形,顶部边缘有齿,具开放式二歧分枝的脉序。花簇生于叶丛中央,很小。萼片2~3,宿存。花瓣不存在。雄蕊1~3,与萼片互生,花药略叉开。心皮1~3,分生,无花柱,柱头小,子房有1颗下垂的胚珠,受精后形成具钩状毛的瘦果。种子有 ...
星天牛 星天牛(Anoplophora chinensis) 天牛科沟胫天牛亚科星天牛属的1种(见图)。是中国最常见的天牛,除东北、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未见报道外,几乎遍及全国。朝鲜和缅甸也有分布。据在浙江的调查资料,星天牛为害17科27属45种植物,其中柑橘类和杨柳类树木受害最严重。 成虫体长19~39毫米,体宽6~13.5毫米。体漆黑,有时略带金属光泽。鞘翅具小 ...
星鲨属 星鲨属(Mustelus;smoothhound) 真鲨目皱唇鲨科的1属,有20种,中国有3种。体长约1米。眼中等大小,椭圆形,瞬褶发达。喷水孔小,位于眼后。鼻孔宽大,前鼻瓣圆形突出,距口远。口弧形,唇褶发达。牙细小而多,平扁亚圆形,齿头退化或消失,铺石状排列。鳃孔中大,最后2个位于胸鳍基底上方。背鳍2个,无硬棘;第一背鳍较大,位于体腔中央上方,近于胸鳍或近于腹鳍;第二背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