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动物门的一纲。皮肤上有毛、皮脂腺和汗腺。枕骨上有两个髁状突起。下颌骨左右共1块,直接关节在颅骨的鳞骨上(不通过方骨)。每个椎骨均有椎体。颈椎7节(例外:海牛为6节,异节类为9节)。鸟喙骨退化,缩小成肩胛骨上的鸟喙突。槽生齿,异齿型,齿分化为门齿、犬齿、小臼齿和大臼齿。有的一生换齿一次,有的不换齿。大脑发达,左右大脑半球由胼胝体连接,由脑桥和小脑两半球连接。听觉器官由内耳、中耳和外耳组成。外 ...
在生长期附随于动物卵母细胞(增大母细胞)并具辅助营养作用的细胞中,其与母细胞作局部接触的细胞称为哺育细胞,与围绕在卵母细胞周围的上皮状滤泡细胞相区别。1个卵母细胞所附随的哺育细胞有的仅有1个(如环节动物的Ophryotrocha),相反也有一个接一个的(如吸口虫类的吸口虫),也有多数呈纽形排列的(如环节动物的巢沙蚕等)。但最普通的还是作结块状而附随于一例如环节动物的游沙蚕(Tomo-pteri ...
成对的染色体其大小或形状不一样,这样的二价染色体称为不等二价染色体,亦称为异形二价染色体。有人只按着丝粒位置的不同把不等二价染色体再细分为非对称的二价染色体。在X染色体和Y染色体的配对及杂种或染色体畸变个体等的细胞减数分裂时常可看到这种不等二价染色体。 ...
一般染色体的交换总是发生在染色体完全相同的部位;与此相反,其所交换的部位是不同的,此时的交换就称为不等交换。这时一条染色体上有些基因会出现重复,而另一条染色体上有些基因会发生缺失。为了说明果蝇中出现棒眼的机制,A.H.Sturtevant(1925)首先提出了这个假说,以后C.B.Bridges(1936)证明这个假说是正确的。 ...
有关胚叶内局部的生长差异而形成凹陷、皱褶、膨大等形态,并产生器官原基的一种学说,是W.His在19世纪末所提倡的,是一个很普通的想法。后来通过W.Vogt的研究,认为胚叶的初期造型过程一般是由于形态形成活动引起的,并不是由不等生长造成的。不过在各种发育过程中,随着增殖而产生的不等生长仍具有重要意义,这是不可否定的。 ...
着生于茎部同一节上或附近节上的叶具有明显差异的现象,称为不等叶性,而这种叶称为不等叶(anisophyll)〔例如赤车使者(小锦枝)(Elatostem-ma involucratum)的对生叶有大有小;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枝的第一节内、外侧着生的鳞叶和羽状叶;小苧麻(Boehmeria spicata)叶柄的长短不一等〕。不等叶性大都限于茎具有背腹性的植物。 ...
从根以外的营养器官生长来的根,称为不定根。其发生属于内源分枝,即茎内部(内皮层内侧的维管束鞘)的细胞恢复分裂能力,经过多次切线分裂,突破内皮层向外伸长便成为不定根。通常在柳(Salixspp.)、大波斯菊(Cosmos)等茎上,都能发生不定根。禾本科的玉米(Zea mays)、柔枝莠竹(Mi-crostegium vimineum)等在茎基部的节上,或日本长春藤(Hedera rhombea) ...
与受精卵具同样形态变化过程的植物体细胞形成的胚,亦称胚状体(embryoid)。在自然状态下,柑桔类(Citrus)的珠心细胞和珠被细胞可进行单性生殖,形成不定胚。此外有的经分离、培养的体细胞在一定培养条件下发挥全能性(totipotency)而形成不定胚。不定胚可进一步发育成完全的植物体。胡萝卜(Daucus carota)等一些植物可从其各部分的细胞培养成不定胚。不定胚的形成过程可区分为球 ...
在高等植物正常的个体发育中,芽一般是只从茎尖或叶腋等的一定位置生出。所以这种象顶芽、腋芽、副芽等均在一定部位生出的芽,称为定芽.与此相反,凡从叶、根、或茎节间等通常不形成芽的部位生出的芽,则统称为不定芽。在叶上生芽的例子是不多见的,但在鞭叶耳蕨(Polytichum craspedosor-um)、过山蕨(Camptosorus sibiricus)等可在叶尖处生芽;东方狗脊(Woodward ...
一种不动配子,又称性孢子,为不具鞭毛、纤毛和不能自由运动的靠风力或水流推动的雄性配子.有膜,但也有能进行变形运动的。已知红藻和子囊菌纲的虫囊茵目(Laboulbenisles)有这种配子。产生这种配子的细胞称为不动精子囊。例如红藻,它在形成藻体的丝状分枝的末端内部可产生一个不动精子,包被破裂后而脱出,然后接着在一个果胞的包被内侧。它是最简单的精子器。有的也把锈菌的柄孢子、伞菌的担孢子、核菌类和 ...
骨骼连结形式的一种,即互相间呈不动连结的关系。是可动连结的反义词.根据形成两骨连结组织种类区分为:由纤维性结缔组织的韧带连结(synde-smosis)和骨缝连结;软骨组织的软骨连结(synchon-drosis);骨的骨连结(synostosis)等。 ...
亦称不动纤毛.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外部形态呈纤毛样,但用电镜观察时,不具有纤毛(运动毛)样的内部构造,而且也没有纤毛波。可认为大型的微绒毛,是单纯的原生质的突起.见于刷状缘的纵线和听觉器官内。 ...
减数分裂中,配对的二条相同的染色体都趋向于同一极的现象.由于不分离的结果就会形成染色体数目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的配子,当这类配子和正常的配子结合后就成为产生三体性或单体性个体.C.B.Bridges(1916)最早在果蝇的性染色体上发现在这种情况下通常在卵细胞形成时X染色体不发生分离。最初仅见于减数分裂时染色体的不分离,后来在体细胞分裂和配子形成时的有丝分裂中,也见到常染色体或B染色体中配对染色 ...
亦称不吐丝蚕、不营茧蚕,俗称很多.家蚕的幼虫不吐丝有遗传的或非遗传的。前者为遗传性的裸蛹,丝腺遗传性异常。后者多数由于燃料气体、药物、高温等所导致的丝腺发育异常.也有的是由于熟蚕期伴有多角体病、软化病以及家蚕响蛆寄生等原因.据说容易出现不结茧的特性,也是遗传性的缘故。非遗传性的原因,认为在幼蚕期,由于咽侧体的机能低下,前胸腺、咽侧体两种激素不平衡.而招致丝腺的发育异常。 ...
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未能联会称为不联会。染色体同源性不完全、非等位基因、不利的环境条件等都可造成不联会。如果联会提前分开,在第一次分裂前期作为一价染色体而移动,这种现象特称为联会消失(desynapsis)。 ...
亦称非连续出芽.也就是生于母体体壁的芽体在发育完成后脱离母体而独立生活的意思.水螅的出芽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 ...
当近缘的A,B二种噬菌体感染同一寄主细胞时,子代噬菌体中常出现B噬菌体外壳中包着A噬菌体的染色体(即核酸),或A噬菌体外壳中包着B噬菌体的染色体(即核酸)的情况。这种形成核酸(基因型)与由外壳决定寄主范围等性质(表现型)不同的噬菌体粒子的现象称为表型混合。 ...
基因型没有发生任何变化,而是由外因的作用使突变株的表现型变向野生型,这种现象称为表现型回复。因此每当此外因被除去,表现型复可变成突变型。例如T4噬菌体的rⅡ的突变株,其中有的在被λ噬菌体溶源化的寄主体内一般不能增殖,但当培养基中加入氟代尿嘧啶,并提高Mg 浓度之后,这些突变株便能进行增殖。不过这样所产生的T4噬菌体仍和亲本噬菌体一样,如果没有这些物质,这些突变株仍不能在上述寄主体内增殖。 ...
组成酶 constitutive enzyme 与生长发育条件无关,常进行定量合成的酶。按其合成方式,可与诱导酶、抑制性酶相对应。可能是因为缺少产生阻遏蛋白等的调节基因或调节基因原来就发生了变异引起的。因此,此类酶的合成量是由附着在启动子上的RNA聚合酶的亲和性等所决定的因系统的不同有很大的差异。可以认为,在供给生物所必需的组成成分的酶中,这种例子是很多的。这种酶类因为是作为细胞组成成分被合成的, ...
数量分类学基于研究者对现实状态可能鉴别的相似变异所进行的分类,它严格地排除了基于推理的系统考察。应用这种方法所得到的分类体系称为表现分类,它与根据进化上类缘关系的系统发生的分类(phylogenetic classification)是对立的。特别是在根据群团(cluster)分析应用分类系统树图的时候,则把由纵轴的相似系数值整理出的分类单位(运算的分类单位)称为表型(phenon),其横轴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