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在昆虫、蜘蛛等幼虫或成虫上的真菌,称为虫生真菌。很早就为人所知道的Cordyceps sobo-lifera(冬虫夏草之一,与一股所称之冬虫夏草Cor-dyceps sinensis同属)和棒束孢属(Isaria)等冬虫夏草的子囊菌纲和半知菌纲,以及常粘附在甲虫类体表营寄生生活的子囊菌纲的小虫囊目(Laboulbenial-es),寄生于蝇类等的接合菌纲的虫霉目(Entomop-hthor ...
亦称虫房。苔藓虫(polyzoa)为多形性群体,其群体中普通个员的收容室,一般称为虫房。虫房壁由内包(endocyst)和外包(ectocyst)组成,在各属种中具有固定的形态。表面有否棘等附属物和虫房口形状是分类学上的特征。苔藓虫个员还有卵房、鸟体头、振鞭体等。 ...
亦称发光素。是作为化学发光的生物发光物质,为供作虫荧光素酶催化作用的底物的物质之总称。在发光组织和发光细菌的热水抽出物中含有每种生物特有的一些耐热性低分子成分。耐热性成分在两种以上时,其发光所必需的起直接化学变化的物质一般称为虫荧光素。在发光细菌中,黄素单核苷酸(FMN)必须和长链饱和醛共同存在,前者被认为是虫荧光素。此外也有靠虫荧光素和虫荧光素酶那种酶一底物系统以外的系统产生生物发光的。 ...
亦称发光酶。是催化生物发光的酶系的总称。它是光物质的冷水抽提物在氧中发光时,底物虫荧光素被消耗以后残余的对热不稳定的高分子成分。现在对萤虫相海萤以及发光细菌的虫荧光素酶结晶物的研究得最多。它们属于加氧酶(oxygenase),不含金属和辅酶。对于发光,有的酶必须以ATP等作为辅助因子,有的则不需要。其发光机制等已了解到可因种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虫萤光素酶具有高度的特异性,一般仅作用于来自近缘 ...
瘿瘤的一种。指在植物体上由于昆虫产卵寄生引起的异常发育部分。多数是由蚜虫、双翅目和蜂类等昆虫在高等植物的地上部形成。有时线虫在根部也能形成。由于寄生昆虫的种类不同,在寄主上产生的虫瘿形伏也不同,所以可借此鉴别寄生昆虫的种类,这种鉴别一般称为虫瘿学(cecidology)。据认为这是由于寄生昆虫所产生的物质和侵入引起的伤害促进了细胞的分裂,招致增生和分化异常的结果。虫瘿组织含有单宁,作为五倍子、 ...
由雄蕊、雌蕊等花叶变化所成花瓣的现象,即由于瓣化(petalody)而原来的花瓣数增加的花。重瓣花具有观赏价值,在园艺上品种很多,一般都是遗传的性状。瓣化的原因还不甚清楚,但现象本身证明各花叶是属于相同的器官,例如睡莲(Nemphaea te-tragoma)接近花心的具有雄蕊的形态,随着向外侧开展,花丝部分平扁化变成大形,然后失去花药,变成花瓣,生在最外侧者逐渐变成绿色较硬的花萼。也有不少是 ...
同一DNA区,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因共用时,称此基因为重叠基因。 ...
小网膜和晶锥体分离,其间存在着非折射性的透明介质的晶锥丝(crystalline cone thread),小眼形成显著长型的复眼,称为重叠像眼,见于甲壳类和多数的夜出性昆虫等。这种眼在适应黑暗时,虹膜色素细胞的色素移到上方(远位),网膜色素细胞的色素移到下方(近位),因为不仅是沿着小眼轴的光可以进入,而且通过邻近的若干小眼的光均可到达小网膜,所以各个眼小网膜上的被视物体像点,与邻近小眼的构成 ...
对神经或肌肉重复施与的刺激。因为它对肌肉能引起强直收缩(tetanus),所以也称强直刺激。为了研究兴奋、肌肉收缩、突触传递的机制而经常使用重复刺激。发现在突触处有重复刺激后增强、重复刺激后超极化等现象。 ...
简称PTP。重复活动后突触的传递效应在较长时间内上升的现象。例如,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单突触反射,给与500赫兹高频率的相同刺激15秒钟,当停止这种重复刺激后,反射值竟增大到7倍,这种增强效应可持续5—19分钟。重复刺激的影响(重复刺激后超极化等)蓄积在突触前神经末端,由于可增加该处化学传递物质的释放量,所以在上述有髓反射中释放量大约为原来的2倍。 ...
在栉水母类中的一种兜水母(Bolinopsis infun-dibulum=Bolinahydatina)和角水母(Leucoth-ca multicornis)以及直径只有几毫米的风船水母的幼虫期,其8条子午管中,先在4条内壁上有生殖腺成熟产卵,后来在已完成变态的成体中,8条子午管的内壁上,又全都有卵巢和精巢成熟而进行第二次生殖。因为是在幼虫时期和成体以后进行两次生殖,所以称为两次性成熟。已 ...
真核生物的基因组相当于基因的一股由只有一个复制DNA序列(也称单一DNA,unique sequence,single copy seqence,nonrepetitive sequence等)和具有多数反复存在的DNA顺序组成。称后者为重复顺序。组成基因组的DNA顺序,根据其重复的频度可分为三类。一是基因组只有一个复制顺序的单一DNA,二为高度重复顺序(highly repetitivese ...
神经、肌肉等兴奋性细胞对于单一刺激或持续作用的刺激产生反复兴奋的现象。一条神经纤维或肌纤维的单一兴奋依从于全法则或无法则,而且兴奋持续时间极短,但是由于反复兴奋,可传播比一次兴奋更强的作用,并且作为整体兴奋的强弱也可有种种变化。神经的兴奋(动作电位)是由于神经膜达到一定程度以上的去极化而引起的,但是动作电位一旦开始产生,膜电位接着就自动地继续去极化,当动作电位达到峰值之后,迅速复极化,下降到最 ...
指一个寄主有同种的寄生者(捕食寄生者)寄生时,由于寄生者个体数太多,其中的一部分或全部不能完成完全的发育而言。
系指寄生物再寄生于寄生物的现象。亦称高次寄生。根据重寄生物(hyperparasite)在其寄生食物链(parasite food chain)上的位置,将寄生于初次寄生物(primary parasite)上者称为二重寄生物(secondary parasite),而寄生于二重寄生物上者称为三重寄生物(tertiary parasite)。昆虫类之捕食寄生所致的重寄生中,大多只有最高次的寄生 ...
正如病毒的核酸和蛋白质可构成病毒粒子那样,从破坏细胞所得的部分可再组建细胞,此称为重建。另外,也指组织的重新构成。
是指在有丝分裂中期或后期由于核错误分裂,子染色体未分配而形成的一个核。其结果,是形成染色体数加倍的核。其原因是由于在减数分裂中,由一价染色体、染色单体桥等所造成的染色体的延迟。无论在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分裂还是在第二次分裂,染色体的延迟都会发生,其结果是,如果只在一次分裂发生染色体的延迟,就会形成染色体数为2倍的重建核,如果两次分裂都发生染色体的延迟,那就会形成染色体数为4倍的重建核,从而形成多倍 ...
指种的学名中属名和种加词(种本名)为同一词。在动物学中,它是正式的学名(熊鼠Rattus rat-tus),但在植物命名法规中规定不作为正名。 ...
在生物的个体发主中,其整体或一定的原基重演其祖先形态的过程。例如哺乳类胚胎的鳃弓、脊索,尤其是人的胎儿有尾等都是重演性发生。是新性发生的反义词,为海克尔(E.H.Haeckel)所创用的。 ...
这是从生物体提取的DNA片断或人工合成的DNA,在试管内通过酶等的作用人工地结合于质体或病毒等的自我增殖性DNA,导入细胞内使之增殖的一种实验,也是用根据这种方法得到的重组DNA分子的实验。是70年代急剧发展起来的技术,为与过去的在活体上利用遗传重组的杂交实验等相区别,所以特称为重组DNA实验。把使与载体结合的DNA称为供体DNA,提取供体DNA的生物称供体生物,而将接受重组DNA的细胞称寄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