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某胚区在实验条件下,不受来自其他胚区的形态形成的影响,而进行与其预定形态形成不相符的特定的分化。如蝾螈的预定体节外植体分化为前肾,蛙的预定神经板外值体分化为附着器官等,都是这方面的例子。
为共质体(symplast)的对应词。在植物体中,细胞原生质膜外面,是由细胞壁和细胞间隙组成;而由不具原生质膜的死细胞所形成的导管、管胞也属于非原质体。除液泡外,植物体概由共质体和非原质体构成。
以卵越冬的昆虫,所产当年孵化的非休眠卵,称为非越冬卵。在家蚕中,通常越冬卵的浆膜着色,所以日本称此“黑种”,而非越冬卵不着色,日本称为“生种”。把原来是越冬的卵施行人工孵化法处理,让它在年内孵化,称为人工不越冬卵。二化性的家蚕,在胚胎时期采用低温(15℃)和暗处保管可出现非越冬卵。
缩写NST。是指恒温动物体内的产热中,其由骨骼肌以外的代谢过程所产生的热。在热的中性区,静止能量代谢与此相当(基础NST),通常在低温时增加的产热量中,不通过战慄的产热(调节性NST),称为NST。在外部温度下降时,首先通过NST产热量增加,待达至界限时,便产生战慄。在大白鼠和小白鼠等小形哺乳类中其NST很大,与战慄产热量几乎相等,但在人和羊等大动物中却是很小的。NST主要在骨骼肌及褐色脂肪中是通 ...
亦称伯基特淋巴瘤。是伯基特(D.Burkitt,1962)报告的中非低漥地带发生于儿童的恶性淋巴瘤。以颌部肿胀为特征,怀疑是传染性肿瘤。其病因考虑为疱疹病毒中的E.B病毒。除非洲外,新几内亚发病率亦高。类似的肿瘤散发于世界各地。
属于素娥科的Pyromelana(African WeaverFinch)的雄性,到了繁殖期便进行换羽,换上雄性所特有的生殖羽。一般都认为此种生殖羽是在黄体生成素的特异作用下形成的,因而据此设计了黄体生成素的生物鉴定法,但目前对其可靠性仍有怀疑而很少使用。在有效的黄体生成素特异生物检定法——大白鼠卵巢抗坏血酸减少法研制成功以前,本法曾受到重视。
H2NC(=NH)NH(CH2)4NH2。为精氨酸脱羧产生的胺之一种。多胺形成的中间产物。由水解酶的催化可形成腐肉胺(putrescine)。 ...
机体的细胞、组织、脏器体积的增加称为肥大。其中组织和脏器的肥大如果仅是由于构成该组织脏器的细胞和细胞间质的体积增大,称为狭义的肥大(单纯肥大);如果是由细胞数的增加而使体积增大者则称为增生(数量的肥大)。肥大很多是由功能的负担加重而引起的。例如心脏瓣膜病患者的心脏因血行障碍而担负超过生理活动,心肌则逐渐肥厚而使心脏增大(功能性肥大,functional hypertrophy)。摘出一侧肾脏对另一 ...
和血液的嗜碱性细胞同样,具有强嗜碱性颗粒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液中的这柳颗粒,含有肝素、组织胺、5-羟色胺,由细胞崩解释放出颗粒以及颗粒中的物质,可在组织内引起速发型过敏反应(炎症)。由于在肥大细胞上结合的IgE抗体和抗原的接触,使细胞多陷于崩坏。
栽种作物时,矿质养分随收获物从土壤中被携走,因此必须增施矿质养分以维持和扩大长期作物生产。以此为目的,直接施给土壤或作物的物质称为肥料。此外,肥料中还含有能改良士壤物理性质而间接促进植物生长的物质。土壤中最易缺乏和施肥效果最佳的氮、磷、钾三种成分,称为肥料的三要素。按肥料成分分以氮或磷或钾为其主要成分的单质肥料;含有三要素中两种成分以上的混合肥料和复合肥料、微量元素复合肥料、混入农药的肥料、有机肥 ...
脊椎动物呼吸空气的器官(呼吸器官)。亦称肺脏。见于两栖类以上,鱼类也有肺。一般鱼类的鳔与此为同源器官。在发生上是由鳃裂后的消化管腹壁膨出部前端分化而成,基部形成气管。肺左右1对,低等种类只成囊状,内部只有具有血管的皱襞。但在高等种类,皱襞增高而且皱襞上又生皱襞,形成海绵状,致使内部表面积显著增加。就哺乳类来看,通过气管的分支和支气管进入肺实体内再进行分支,形成细支气管,以后又重复分支,其末端终止于 ...
发生于肺的癌瘤。特别是男性仅次于胃癌,欧美肺癌比胃癌多。在日本胃癌的增加趋势已停止,但肺癌却急剧增加。最多见于40—60岁。右肺多于左肺,上叶多于下叶。从支气管特别是粘膜上皮发生者占大部分,但亦可从肺泡上皮发生。支气管癌在组织学上可分为鳞状细胞癌、腺癌、未分化癌等。最近由于早期发现及外科手术(肺切除)的进步,治愈率逐渐上升。然而由于锁骨上窝淋巴结转移、癌性胸膜炎、纵膈障的压迫,骨、脑、肾上腺等的血 ...
亦称肺动脉干。在呼吸空气的脊椎动物中,把静脉血由心脏导向肺脏的动脉。在两栖类,1对第四大动脉弓(与第四鳃弓相应的)不与背大动脉汇合而入肺,形成肺动脉。在爬行类。一般也起源于第四大动脉弓,由心室发出时是1条肺动脉干,与左右大动脉弓共同构成动脉干,然后分成左右肺动脉。鳄类、鸟类以及哺乳类随着左右心室的分化,肺动脉由右心室发出。
亦称侧支气管(parabronchus)。是指形成鸟类肺内支气管末梢的互相平行走行的多数的细管。相当于哺乳类等的细支气管,以肺管为中心呈放射状相当于肺泡群的许多盲囊。在鸟类,支气管进入肺内形成主支气管即中支气管(mesobronchus),再由中支气管分出数支副支气管。副支气管有向背侧的背支气管(dorsobronchus)即外支气管(ectobron- chus)和向腹侧的腹支气管(ventro ...
两栖类成体以上,亦即在用肺呼吸的脊椎动物中所具有的循环系统。是闭锁式循环。由心室→肺动脉→肺→肺静脉→左心房的小循环(肺循环)和心室→身体组织→右心房的大循环(体循环)为主体,还有肝门脉和肾门脉,心脏为二心房一心室或二心房二心室(哺乳类和鸟类)。具有这种循环系的动物除血管系之外还有淋巴管系。
哺乳类肺的构造是一种复囊状腺,气管是由主支气管→叶支气管→支气管支,反复分枝,其末端终于肺的呼吸部,即实际上进行气体交换的部位。呼吸部的壁形成多数半球状膨出,各膨出部称为肺泡。肺泡的内壁由固有的单层扁平上皮所覆盖,介基底膜与毛细血管的单层扁平上皮相接,两种上皮细胞都具有多数细胞间隙,这是符合两种上皮细胞进行气体交换的需要,构造与机能相一致。由于肺泡的形成,呼吸面积极度增大,成人的表面积总合接近10 ...
肺中含有的空气量称肺容量。平静呼吸时每次的呼吸气量,称为潮气量(tidal volume),成年人为350—600毫升,通常约500毫升。平静吸气终了后,再尽力吸入的最大空气量,称为补吸气量(inspirato- ry reserve volume),平均为1500毫升。另外,在平静呼气之后,再尽力呼出的最大气量,称为补呼气量(expiratory reserve volume),也是平均为150 ...
亦称小循环。是指血液从心脏的右心室(两栖类为心室)进入肺动脉,通过分布于肺泡表面的肺毛细血管而入肺静脉返回左心房的循环径路。血液在肺泡通过毛细血管内皮和肺泡上皮细胞,与肺泡的气体进行气体交换。肺动脉中流动的是静脉血,肺静脉中流动的是动脉血。在两栖类以上的动物肺循环才能与体循环相区别。鱼类,通过鳃毛细血管的血液,不返回心脏,而循环于全身。两栖类的幼体缺乏肺循环。
一种引起肺炎和支气管炎的细菌。已知有许多变种,其某种菌株即使在健康人的气管粘膜中发现的频率也是很高的。通常为革兰氏阳性反应,是披针形菌体的双球菌,多数为兼性厌氧性菌。肺炎双球菌是巴斯德(L.Pasteur)于1881年发现的,C.Frnkel(1886)和A.Weichelsbaum(1886)首先对有关它与肺炎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所以,通称为Frnkel肺炎球菌。在普通培养基上概不易生长,在 ...
骨骼肌收缩时,功做得越多,产生的热量也越多。骨骼肌所具有的这种性质称为费恩效应。骨骼肌收缩时释放的全部能量E为所做的机械功W和产生的热量H之和,即E=W H。假定肌肉每收缩一次将发生一定的化学反应,而E是恒定的,所以肌肉作功越多,产生的热就越少。然而费恩(W.O.Fenn)在1923年发现的此效应说明肌肉在必须做更多的功时,有可能产生更多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