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简称剂量。在放射生物学和人体辐射防护中,电离辐射量(剂量)是一个问题。在放射线量中也采用国际单位(SI),根据国际辐射单位测量委员会的建议(1962),日本的计量法于1966年已作了大幅度的修正。如以生物效应作为目标,辐射与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生成的离子和激发分子的数量及分布较之辐射线能谱的状况更为重要,因而多采用了下列各种单位;(1)吸收剂量(absorbed dose):这是描述辐射生物效应时的 ...
从春材到秋材,导管大小的差别不显著,同时导管群成辐向以至斜向排列的木材。见于双子叶类,例如青稠(Quercus myrsinaefo-lia)、赤杨(Alnus ja-ponica)、柿(Diospy-ros kaki)、柳属(Sa-lix)等树木。
夜间来自天空的辐射减少,而地表和植物表面的长波长的红外线辐射于天空,致使地表和植物体冷却,此称为辐射冷却。辐射冷却在热容量小、表面积大的叶上表现显著,因此叶在气温以下若干度时便被冷却。辐射冷却程度在夜晴无风的条件下比较大,因此耐冻性小的早春的幼嫩枝叶常被冻枯,茶、桑、果园也常被害。在容易发生冷害的上述气象条件时,可通过撤水、熏烟、空气搅和等方法,来防止叶的过度冷却是完全必要的。
抗辐射的反义词。对多细胞生物系统来说,发生的初期(例如胎儿的所有器官、植物的根尖和生长点)和细胞分裂旺盛的器官(例如生殖细胞、造血组织、肠上皮、免疫系统、癌细胞)辐射敏感性高,而像成人的神经和大脑的大部分、肌肉、肝脏、成熟的血球(淋巴球例外)等细胞分裂缓慢的组织则显示抗辐射性。一般而言,分裂期细胞的敏感性最高。但随生物种类及遗传特性的不同,其敏感程度有很大的差异。以哺乳类的培养细胞而言,在G1期结 ...
木质部与韧皮部独立交互排列,整个呈环状的维管束结构,两者的束数相等。所有植物根部的初生组织中均可见到。也有存在于蕨类植物的茎中[松叶蕨(Psilotum nudum)]。根据木质部或韧皮部束的数目可以分为一原型、二原型、三原型、以至多原型。蕨类植物的根为二原型或三原型,裸子植物为三原型或四原型,双子叶植物大多为三至五原型。单子叶植物多为多原型。不同植物种类和个体其束数可能有例外。稀有的一原型可以在 ...
研究辐射对遗传物质的作用以及研究修饰辐射敏感性的遗传因子的科学。如以射线来照射细胞时,细胞染色体内的DNA就会发生损伤(DNA损伤),其中多数损伤能够修复(DNA修复),但偶尔也产生修复错误,这是基于染色体畸变以及突变的原因。由于这种DNA损伤的主因是射线的作用,所以可以预期,DNA含量高的高等生物,在受到同样剂量射线照射后,每个细胞中DNA发生损伤的数目就多,而相应地死亡率也增加了(例如大肠杆菌 ...
由电离辐射和紫外线之类的射线所诱发的、突变频率高的过程和结果。自从H.J.Mulleer(1927)发现X射线能诱发果蝇产生突变以来,在研究过的几乎一切生物中都证明X射线之类的电离辐射都能够诱发突变。紫外线在它能充分到达细胞核的条件下,也能在所有的生物中诱发突变。在许多场合中,突变频率与射线的剂量成正比例,或是随着剂量增加而急速增加,特别是电离辐射所诱发的基因突变的频率与射线剂量大体成比例这一点在 ...
刺胞动物水母构成其胃水管系的一部分水管。从口进入的食物和水经从胃放出的4条(有的是6条、8条或者多条)细管,到达水母伞缘。此管即是辐(水)管,与伞缘上的一条环状水管(环管)相通。
在刺胞动物的发生中,是浮浪幼体不营浮游生活的幼体,在母体孢子囊内浮浪幼体会长出口盘、足盘、口以及很发达的触手,用挥动触手在水中游泳,或倒立,用口和触手在其他物体的表面爬行。这个时期就是人们熟悉的辐状幼体或筒螅(Tubularia)。辐状幼体固着后发育成螅状幼体(日文称原芽体)。
发现于多种动物的器官、组织和血细胞等细胞表面,为具共同特异性的异嗜抗原之一。福斯曼(J.Forssman)发现用豚鼠肾的水提液给兔施行免疫时产生的抗体对绵羊红细胞起着溶血素的作用,此种抗体特称为福斯曼抗体(Forssman’s antibody),其对应的抗原称为福斯曼抗原。福氏抗原(F抗原)并不存在于兔、牛、猪及大多数细菌中;但在豚鼠、马、狗、山羊、绵羊等器官组织以及某种细菌中被发现,抗原成分被 ...
复合蛋白质的非蛋白质部分称辅基。例如核蛋白及精蛋白中的核酸或糖,血红蛋白、黄素蛋白、脂蛋白等里面的氯化高铁血红素化合物、黄素化合物、磷脂等都是辅基。一般说在复合蛋白质中,蛋白质分子与辅基的结合比是1∶1,1∶2等简单整数比。辅基有时也具稳定蛋白质部分的作用,失去辅基的蛋白质容易变性,即使将之加入辅基溶液也不会生成原来的复合蛋白质。酶蛋白的辅基多与底物的化学反应有直接关系(例如血红蛋白的血红素部分) ...
肌肉的调节蛋白。分子量约为9.5万的水溶性蛋白,与F肌动蛋白起反应发生凝胶化。系肌原纤维的Z膜的主要组成成分,约占肌原纤维蛋白的2%。是江橋莭郎(1965)发现的。
广义上是酶的辅基。与酶的蛋白质部分的结合比较弱,处于可逆解离的平衡状态。蛋白质部分(酶蛋白)和辅酶都没有单独催化能力,两者结合才表现出催化能力。辅酶与其酶反应有关,它参与酶的作用底物的化学基团传递,辅酶一般是耐热的有机化合物,甚至可以把它看成是许多酶的共同的底物。这一点可以和单是激活酶的激活剂(activator)区别开来。如果把从酵母抽提出的酿酶(酶的混合物)进行透析,仅用透析内液不能引起发酵作 ...
酰基的受体,参与此类基因转移的酶,常简写成CoA。为表示巯基(SH基)的存在,也有写作CoA-SH(结合型是 CoA……,或 CoA-S……)的。李普曼(F.L.Pmann,1947)在研究生物体内的乙酰基化反应中起中心作用的活性乙酸的本质时,发现了含有泛酸的耐热因子,而将之称为辅酶A。以后从肝脏和弗氏链霉菌(Streptomyces fradiae)中被提取精制出来,通过弱氧化醋单胞菌(Acet ...
也可用辅酶型维生素B12、辅酶B12等词来表示。是由5-脱氧腺苷基取代氰钴胺素(CN-B12)中与钴连接的CN基而生成的,所以亦称钴胺酰胺辅酶。其中大多数是核苷酸中的碱基为5,6-二甲(基)苯并咪唑的二甲(基)苯并咪唑钴酰胺辅酶(dimeth-ylbenzimidazole cobamide coenzyme)和钴胺素辅酶,但也有碱基为腺嘌呤或5-羟基苯并咪唑所置换的B12辅酶。B12辅酶是H.B ...
除光合成生物的叶绿素a外(光合成细菌为菌绿素a)的同化色素。但是叶绿素a和菌绿素a大部分在光合成的光化学反应过程中可传递能量,从这一点来看,它们也是辅助色素,辅助色素和“主要的”同化色素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功能上的差别。
在T细胞中,在免疫反应过程本身不是最后的功能细胞(效应器),而可辅助各功能细胞由相应的前体细胞分化出来,这种细胞总称为辅助细胞,亦称辅助T细胞(helper T cell)。辅助细胞的前体细胞在识别抗原的同时,可受A细胞的刺激而活化,分化为辅助细胞,辅助B细胞分化为抗体产生细胞,或T细胞分化为障碍性T细胞。但对一些抗原(革兰氏阴性菌的多核糖体、沙门氏杆菌的鞭毛蛋白和葡聚糖、肺炎球菌的多糖体等)来说 ...
一般是指附属于某器官的腺体,但在昆虫,则把雌、雄性器官附属的可产生蛋白质分泌物的外胚层性或内胚层性的腺体,单称为辅(助)腺。雄性的辅(助)腺开口于输精管或射精管,其分泌物可成为精液或精囊中的粘胶物质。腺体的数量可因昆虫而异,有的昆虫(如无翅类等)完全没有腺体,也有的昆虫(如蜚蠊等)腺体则相当多,呈总状。其分泌物可因腺体的种类而不同。雌性的腺体开口于阴道腔或输卵管,其分泌物可将产下的卵子固定在物体表 ...
多数情况是与特异的阻遏物蛋白结合后,参予其本身生物合成或有关代谢酶形成的一种特异的阻遏物质。例如大肠杆菌的色氨酸合成系统的酶系统是一种抑制性酶,这时的辅阻遏物就是其最终产物色氨酸本身。色氨酸与对色氨酸操纵子特异的阻遏物蛋白结合后,就成为有活性的阻遏物,与色氨酸操纵子的操纵基因结合后,可阻止mRNA的转录,因而抑制了该酶系统的合成。
H2N(CH2)4NH2。相当于四甲叉二胺(tetrame-thylenediamine)。是利用鸟氨酸脱羧而产生的。作为一种腐毒碱(ptomaine)也存在于腐败物中,可是也作为生物体的正常成分而广泛存在着。是多胺(polyamine)的一种,含于核蛋白体(riboso-me)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