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组织的基质。是以比较少量的硫酸软骨素为主体的粘多糖蛋白质和大量的Ca3(PO4)2、Mg2(PO4)2、CaCO3等所组成。在骨基质中也经常含有相当量的胶原纤维,钙化可使骨变硬,胶原纤维则给骨以某种程度的韧性而不易折断。骨细胞是存在于骨基质内,因此在基质内可残留骨细胞和其原生质突起的腔,即骨小腔(bone lacuna,bone cavity)和骨细管(bone canalicule)。 ...
骨表面除关节外所被覆的坚固的结缔组织包膜。在骨端和肌腱附着部位,非常致密地附着在骨上。其它部位的骨膜厚,容易从骨上剥离。骨膜由两部分构成,外层由胶原纤维紧密结合而成,富有血管、神经。内层也称形成层,胶原纤维较粗,并含有细胞。生长中的骨膜,在其内面有细胞整齐排列,具有造骨细胞的功能,参与骨的增粗生长。在老化的骨膜内细胞数减少,也不具备造骨细胞的机能,但在骨的再生过程中可恢复造骨能力,从骨膜向骨组 ...
与骨松质相反,指只由骨质构成不具有骨髓腔的骨组织。有由软骨外化骨直接形成的,也有由骨松质再造形成的。骨细胞以及骨质内的胶原纤维规则排列成层,其基本结构是以血管为中心的具有同心板层的哈弗氏系统,在其周围包以间板等的骨层板。原则上所有骨的表面都是由骨密质构成。
亦称骨髓膜,系指髓腔中,骨髓与骨组织相接触部分的薄膜而言。是在薄的结缔组织上被覆着扁平细胞所构成的膜,具有造骨的能力。
指在高等脊椎动物构成左右腰带的三块骨(髂骨、耻骨、坐骨)及与其连接着的脊柱部分(荐骨)所并成的结构。具有收纳和保护内脏器官的功能。由于雌雄不同其形态也有差异,因为雌的在妊娠期间要容纳胎儿,所以由骨盆所构成的腔(骨盆腔,pelviccavity)比雄的要大。幼龄期由于睾丸分泌的雄性激素使之向雄性分化,而产生雄性。在人,由于取直立姿势,骨盘又增加了支持上半身的功能,而变成了大而有力的状态,特别是肠 ...
在海绵动物常称骨针。 (1)是海绵动物体内的微细小骨片,在各群、属、种中,分别具有特异的形态,是分类上的重要标志。多具有几何学上的正规形态,例如杆状体(rhabdus),在构成中轴的轴丝的周围,有呈同心圆的CaCO3或SiO2的薄层重叠,最外部围有有机质的轴鞘(spi-cular sheath),从轴丝的中间的轴心(spicularcenter)分支出左右2辐(ray),构成1轴2辐体。可以 ...
充满在骨髓腔和骨松质小梁间隙的软组织,其所生成的红血球、白血球、血小板等细胞和脂肪细胞等,存在于骨松质的基质之间。在基质内有网状纤维,并分布着很多被称为窦状血管的粗血管。在胚胎期于骨原基内发生骨化并同时形成原始骨髓。当血管伸入髓腔后,骨髓开始造血。骨髓造血虽然开始迟于卵黄囊和胎儿肝脏的造血作用,但在其它脏器的造血机能停止之后,仍能继续进行,完成主要造血器官的作用。一小部分骨髓,随着其成长,造血 ...
从骨髓实体发生的肿瘤。有从骨髓细胞发生的成骨髓细胞瘤(myelocytom)、从成骨髓细胞发生的成骨髓细胞瘤(myeloblastom)、从成红细胞发生的成红细胞瘤(erythroblastom)和由肿瘤化的浆细胞增生所形成的浆细胞瘤(plasmacytom)四种。多发性骨髓瘤是属于最后一种类型,和免疫机制有一定的联系。增生部位主要是在骨髓,但在其它部位也可形成瘤块。因为骨髓瘤细胞能形成免疫球 ...
由骨髓瘤细胞,即已经癌变的浆细胞,所形成的免疫球蛋白。正常动物的免疫球蛋白因含有氨基酸排列各不相同的许多抗体而参差不齐,抗体的结构分析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骨髓瘤蛋白就各骨髓瘤而言是一样的,这肿瘤既显示出作为1个细胞的无性繁殖系而产生,同时也可通过骨髓瘤蛋白的分析获得有关免疫球蛋白初级结构的大部分知识。 ...
骨组织的基本细胞,被包埋在骨基质中。由很多纤细的原生质突联系,并通过它与血管相连。认为是造血细胞的休止形态,因而线粒体很少,来自由核糖体的细胞浆的嗜碱性程度也很低。在骨基质中有骨细胞聚积所成的腔,称为骨小腔或骨小体(lacuna),而原生质通路的细管称为骨细管,骨小腔壁是特别坚硬的骨小囊。 ...
指骨组织的营养障碍,以慢性炎症为起因的骨组织发生崩坏的状态。多数有化脓,大部分是由结核所引起。
骨针是从原生动物放射虫体中心辐射出来的,它与围着中央囊的笼状骨骼构成放射虫的主要骨骼。 它的构造很精致,排列和形态也都很规整。骨针有时与体表的规整的网状骨骼结合。一般以硅质(硅酸铝或硅酸钙)或双折射性的类几丁质(Pseudo-chitin)为主要成分,可是在棘骨虫类Acanthometra)骨针含有硫酸锶,这些物质特称为棘质(O.Bütschli)。 ...
亦称成骨细胞。(1)分泌海绵动物骨针的细胞。以钙质海绵为例,骨针细胞主要来自皮层细胞,一部分来自孔细胞或游走细胞。(2)分泌有刺胞动物珊瑚类体内骨针的细胞,亦称成骨细胞。可形成各属、种的固有形态的骨针。 ...
硬骨鱼类中所见到的鳞。鳞为骨质的略呈圆形的薄片,来源于真皮。通常有皮肤的薄层被覆着它的表面,但也有不少裸出的,仅其前端插入到真皮。前面的鳞覆盖着后面鳞的一部分,整个呈房瓦状排列。具有同心圆的放射状线条,前者由于鱼的年龄不同而异。在鳞面上有长有许多棘的称为栉鳞,没有棘的称为圆鳞。
醛酸的一种,L型相当于L-古洛糖一位上的醛基被羧基置换的形态,或D-葡糖醛酸的一位醛基变成醇基。在大多数动植物中,以古洛糖酸γ-内酯形态存在。古洛糖酸可由特异的氧化酶脱氢反应而变成维生素C(L-抗坏血酸)。因为人、猿、豚鼠中不具有这种酶,所以必须从外界摄取维生素C。另一方面,则存在着L-古洛糖酸→3-酮-L-古洛糖酸→L-木酮糖→L-木糖醇→D-木酮糖的代谢途径,代表性的戊糖尿症,可在尿中发现古洛 ...
J.Phillips所命名,为继前寒武利亚代的地质时代,推定距今约5.7亿到2.3亿年。地层主要是海积层,但后来也形成有陆积层和湖积层。主要根据化石的差异,从下往上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贫纪、石炭纪、二迭纪六部分。也有人把到志留纪部分称旧(下部)古生代,泥盆纪以后部分称新(上部)古生代。已知在志留纪后期到泥盆纪初期,二迭纪末期,世界各地曾发生过造山运动。在美洲特别是把石炭纪分为密西西比纪( ...
高曼(E.Gumann)于1926年所设的菌群,是由壶菌目和根肿菌目组成。该壶菌目包括现在的壶菌纲中的油壶菌属(Olpidium)和集壶菌属(Syn-chytrium)以及卵菌纲的拟油壶菌属(Olpidiopsis)(但以后拟油壶菌属的同类被除外)。此外,根肿菌目虽然被纳入了粘菌纲,但也有人把它作为区别于粘菌纲的独立群。 ...
以阐明各地质年代生物的生态为目的的科学。过去是对某地层中的生物化石进行测定,而以与现存的同一种或同一类缘群的生物的现在环境间的关系,来假定对过去也能适用的可能性,推想把过去的环境的复原作为重点,也可以说这是加强了古环境学研究的一种手段。但是这种假定建立在如何的严密程度上还是有问题的。还由于古环境学的推断方法的进步,现在是以搞清古环境与化石生物间的关系,换言之,以复元过去生物的生活已成为本学科的主要 ...
应用生物化学的手段研究古生物的学科。美国Carnegie研究所的P.H.Abelson(1954)从泥盆纪的鱼化石等分析出几种氨基酸,以此为开端有了很大的进展。由于这意味着从分子水平上研究古生物学,所以有的学者提倡了分子古生物学(molecular pal-(a)eontology)。从化石和沉积岩中测出的有机物的各种记录,可追朔到约32亿年前,其中最古的是从南非得到的。已知的化学化石(古生物的有 ...
研究地质年代生存过的生物,即古生物(pala-eobios)的构造、分类地位、亲缘关系、系统关系、古生物化学、生活方式、地理分布、时间顺序等所有的问题,根据这些阐明生物界变迁的情况,并同时探求地球未来发展的科学。古生物学与现代生物学(ne-ontology)相对应,同时与地层学(stratigraphy)、解剖学、进化论等有特别密切的关系。根据研究的对象,古生物学又分为古植物学(Palaeo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