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实验_LOGO
登录
提问
我要登录
|免费注册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核糖体蛋白质 ribosomal protein

  构成核糖体的蛋白质。大肠杆菌核糖体蛋白的初级结构均被确定。大肠杆菌核糖体的30S亚基含S1—S21共21种蛋白质,50S亚基含L1—L34共34种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已被全部分离纯化。分子量约1万到3万。除S6、L7、L12之外全是碱性蛋白质。这些蛋白质是免疫学上独立的蛋白质,只有L7、L12显示出相互交叉反应。已知L7与L12是同一蛋白质,L7的N末端被乙酰化。已经确定了几种蛋白的一级结构。机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核糖胸腺苷

  缩写为T或rT。也叫5-甲基苷(5-methylur-idine)。是核酸的微量成分甲基化核苷之一。存在于tRNA中,形成tRNA分子的共同结构的GTφC。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核体

(1)指原生生物核中的大形单一的两性核仁样的小球体,亦称核内体(endosome),其内部含有染色质及核仁质(plastin),也有常含中心粒的例子。(2)在成体的代谢核中,有时将染色中心称为核体。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核酮糖

具有与核糖相对应的戊酮糖结构的单糖。没有以游离态聚合的例子,但其5-磷酸酯和7-磷酸景天庚酮糖共出现于光合成的重要反应途径中(还原型戊糖磷酸循环)。此外也可通过葡萄糖的直接氧化途径,由6-磷酸葡萄糖酸的氧化和脱羧产生。5-磷酸D-核酮糖由核糖磷酸异构酶(EC5.3.1.6)的作用,可可逆地变成5-磷酸D-核糖,由磷酸核酮糖-3-差向异构酶〔EC5.1.3.1〕的作用,可变成5-磷酸D-木酮糖。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核酮糖二磷酸加氧酶 ribulose-diphosphateoxygenase

  为催化核酮糖二磷酸被分子氧氧化而产生甘油酸-3-磷酸和乙醇酸磷酸的酶。实际就是核酮糖二磷酸羧化酶(EC4.1.1.39),此酶除具羧化酶活性之外,在有氧时也具有加氧酶的活性。是构成光呼吸或氧对光合作用抑制(瓦布格效应)的原因。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核酮糖二磷酸羧化酶 ribulose diphosphatecarboxylase

  催化1,5-二磷酸核酮糖和CO2生成二分子甘-3-磷酸甘油酸反应的酶。亦称羧基歧化酶。EC4.11.39。可由于Mg离子的存在被激活。植物中非常多大约占总叶绿蛋白的一半。级分Ⅰ蛋白大部分由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组成,所以认为是同一蛋白也是可以的。分子量约30万。沉降系数17S。在所有自养性生物中都有所发现,特别在C4植物中是局限在维管束鞘细胞的叶绿体内。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核退化 nuclear degeneration

  指核在细胞内消失的现象。退化的过程并不一致,有脱核现象、核崩溃、核融解等几种类型:脱核现象类型是指细胞质的一部分先突出来,然后核进入此部分中,结果遂使核放出至细胞之外;核崩溃类型是指核凝缩和核变形之后,核质断裂为颗粒状,然后分散,逐渐消失在细胞质中;核融解类型是指核膨润后,失去染色性,逐惭消失在细胞质中。例如,在哺乳类的红血球中可看到脱核现象;在眼的水晶体细胞和植物的筛管细胞中可看到核崩溃;在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核小体 nuclcosome

  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为核蛋白的结构体。亦称v体(v body)。核小体为由组蛋白H2A、H2B、H3及H4各2分子所形成的组蛋白8聚体(histone octamer),即在组蛋白核心(histoncore)的周围绕以DNA。用某种核酸酶处理可分成核小体核心粒子(nucleosome core particle)和具有核粒子间连接作用的连接DNA(Linker DNA)二部分。核心粒子是由组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核相交替 alteration of nuclear phases

  指生活史中,与有性生殖有关的染色体数的单倍期和二倍期交替出现的现象。单倍化是由减数分裂引起的,二倍化是由接合引起的。常常将核相交替混同于世代交替,实际上世代交替许多是与染色体倍数交替相伴而进行的。核相交替是只注意于染色体数的变化。核相交替无论是单性生殖还是看不到世代交替的生物都有所发生。在植物中,根据减数分裂发生的时期,把核相交替区分为三种:见于单倍期植物中的合子的核相交替;二倍期植物配子形成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核心导体说 core-conductor theory

  为解释神经和肌肉的兴奋传导机制的学说。早在1872年由赫尔曼(L.Hermann)提出。根据下述模型进行了说明:在玻璃管内充满电解质溶液,管中心固定一条金属丝,这样就制成了核心导体模型。在中心金属丝即核心和外面的电解质即核心外层之间存在着极化,当在后者的两点上加电压时,则在电极间及其延长线上各点的管内电位分布,如同加电压于神经两点时的神经鞘内的电位分布。核心相当于神经的轴突,当轴突上某点兴奋时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核液 karyolymph nuclear sap

  充斥于代谢核内和染色体、核仁周围空间的不被染色或仅嗜酸性染料的液体或胶体状的基质。据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在这种基质里还有形状规则的小颗粒和细纤维状的结构。其化学成分主要是蛋白质、RNA、以及多种酶。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核移植 nuclear transplantation

  指从某一细胞中将核移植到其他细胞(多为原来无核的细胞)中去的过程。它是用来作为研究细胞核和细胞质的相互作用的一种手段。这种方法对于了解发生和分化时期核与细胞质的作用方面是极其有效的。J.Hammerling(1931—)用伞藻来研究核在细胞形态形成中的作用,证明核控制着形态形成物质的生产。R.Briggs等(1955)将蛙发育过程中的细胞核移植到去核卵中,指出核本身也具有阶段性的分化。但是,J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核质 karyoplasm nucleoplasm

  即核的原生质。是细胞质的对应词。是核膜内所包含的原生质之总称。一如细胞质有颗粒、膜状结构和透明质那样,而核质是由染色体(染色质)、核仁、小颗粒等和核液组成的。在“核基质”的意义上,与含有小颗粒的核液大致可作同义词使用。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核质比 karyoplasmic ratio

  指一个细胞的核与细胞质在量(容积)上的比例。通常一个细胞的核成为多倍体时,其细胞质的量也按相应的倍数增大。一般认为,在细胞生长中如果核质比率降低到一定程度时,则细胞将发生分裂。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核质相互作用 nucleocytoplasmic interaction

  指一个细胞内的细胞核与细胞质间的相互作用。一般认为,细胞的各种性状,即形态、代谢活性、生理活动等的表现和方式等,是由核内的基因通过对包括酶在内的各种蛋白质的合成来控制的。但核的活性同时要受到作为其环境的细胞质的很大影响。通过用原生动物、卵、粘菌类、藻类等将一个细胞分隔为一半有核和一半无核的实验,用原生动物、多细胞动物卵进行的核移植实验,以及由细胞融合所做的杂种细胞的实验,已充分了解到不仅核对细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核质杂种 nucleo-cytoplasm hybrid

  一种具有来源于不同种或不同系统的核与细胞质所形成的杂种。现有两个系统的生物,设其细胞质基因组(plasmon)与染色体组(genome)的组成分别为αAA与βBB,则两者的核质杂种可表示为αBB或βAA。这种核质杂种正用来研究性状表现是与核有关还是与细胞质有关等方面的问题。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核中心体 nucleolo-centrosome

  细胞核中的核仁样的分裂中心,在有丝分裂时表现与中心体相似的活动。一般含染色质,具两性核性质,特别是见于原生生物。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核置换 nucleus substitution

  为了育成核质杂种,用另一种生物的核来代换某一生物原有的核,此称为核置换。方法有核移植和连续回交两种。核移植操作虽曾在变形虫和蛙卵中做过,但难适用于高等植物。在高等植物方面,从C.Correns(1916)研究蓟草开始,主要是应用连续回交的方法。此法是先使提供细胞质的亲本(♀)与提供核的亲本()杂交,然后从F1开始每代都用提供胞核亲本的花粉授粉。这方法在细胞质基因不经由花粉传给后代时是有效的。进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褐霉菌酸 fusidic acid

  绯红梭链孢(Fusidium coccineum)产生的甾族抗菌素,只对革兰氏阳性菌表现抑制作用。它抑制细菌及真核细胞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据称它的作用机制是使肽链延长因子EF-G(或EF-2)、二磷酸鸟苷及核糖核蛋白体形成稳定的复合物,而阻碍其解离。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褐色管 brown tube

  螠虫、星虫、鳃曳虫各纲动物的肾管,由大形腺细胞组成,因含氮化合物而呈褐色或红褐色。一般在体前方只有1对:但螠虫和北螠虫却有两对。Phas-colion dentalicola,Tylosoma,Onchnesoma,后螠等则只有1个(在体的左侧或右侧)。这是长梭形囊,前端开口于体表,后端有多数小孔与体腔相通。在星虫类起排泄器的作用:在螠虫则为生殖管道。 ...

提问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实验小助手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扫码领资料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