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各个基因在染色体上所占的位置。也可简称为座位。但就位点的实体而言,指的就是基因。
T偶数噬菌体的基因座位。该基因的突变体因溶菌迅速而形成大的斑点,此外在为λ噬菌体溶原化的大肠杆菌中不能增殖。本茨(S.Benzer,1957)曾分离到很多这样的rⅡ突变型。根据利用这些突变型的重组或诱发突变的研究,明确了基因的微细结构、诱发突变因素作用的特异性以及基因密码的性质等。此外,根据基因的微细结构图和通过互补测定所进行的互补性分析,对突变子、重组子、顺反子等基因内的小单位给予了定义的解释。 ...
位于小鼠第17染色体上H-2基因座位附近的一个基因座位。已知在这个座位上存在许多隐性突变和显性突变。带有显性突变基因T的杂合体的鼠(T/ )是短尾的,纯合子(T/T)则是致死的。带有隐性突变基因t的杂合体个体(t/ )具有正常的长尾,但纯合的个体(t/t)则根据t的种类不同可以产生致死、半致死或正常的个体。T和t的杂合体(T/t)的小鼠是无尾的。隐性突变基因t在野生鼠的群体中以相当高的频率存在。把 ...
指节肢动物关节肢最基部的肢节。其末端部分称为端肢节(telopodite),即相当于底节。基肢进一步分枝,可区分为在体壁侧板处愈合的板状部分和与端肢节相关节的柄状部分,前者称为亚底节;后者,狭义地称为底节。基肢(底节)和第二肢节(基节)合称为原节。
指用蒸溜水使红血球溶血,通过离心分离后得到的不溶于水的灰白色残渣。与所谓的血影细胞(ghostcell)实际上是一致的。指叶绿体中包围于片层结构(类囊体)的无色基础物质(基质),其中包括水、蛋白质、酶、核糖体、RNA和DNA等。 ...
颉抗物的对应词,指与某生物活性物质的受体结合,呈现该活性物质的作用的物质或药品。例如,异丙基肾上腺素(isoproterenol)是熟知的β型肾上腺素效应性受体的激动剂。另外,对颉颃肌来说,其中之一称为颉颃物(Agonist),而另一方则称反颉颃物(Antagonist)。 ...
C10H9N5O,为6-呋喃甲基腺嘌呤(N6-furfury- laminopurine)或N6-呋喃甲基腺嘌呤(N6-fur- furyladenine)。是F.Skoog et al.(1955)从降解的DNA中发现的,并由C.O.Miller等确定它的结构,因与植物生长素一起具有促进植物培养组织的胞质分裂(cytokinesis)的生理作用而被命名。可由DNA的水溶液(pH4.3)加压加热分 ...
二个各处于基本态和激发态的同种分子会合在一起,由于激发能和电荷从一个分子转移到另一个分子而使整个系统趋于稳定,形成单在激发态下稳定存在的二聚体,称为激发二聚体。另外,以同样的机制在二个异种分子间形成二聚体时,称为异源激发二聚体(exciplex或Hetero-excimex)。无论在哪一种情况,在二聚体解离成基本态时,虽不能观测到其吸收光谱的变化,但常可观察到其特有的荧光。熟知的有芘或萘等的激发二 ...
指分子或原子间的激发移动现象,亦称能量传递。分子中电子系统的激发能在分子间移动的情况,按其结合力的强度(coupling strength),可以分为三种情况。(1)强结合(strong coupling):在分子振动周期(~10-14秒)内产生的快速转移。(2)中结合(intermediate coupling):在振动的舒缓时间(~10-12秒)内产生的稍快转移。(3)弱结合(weak cou ...
指骨骼肌在作等张单收缩开始收缩之前所产生的热。这种初期产生的热认为是基于肌肉从静息状态进入活动状态的化学反应,因此称为激活热。在激活热后即产生与缩短量成比例的缩短热,二者之综合称为初发热。强直收缩的维持热认为是由每个单收缩的激活热的总和而形成的。以上主要是根据希尔(A.V.Hill)的论点。 ...
如扇属(Platycnemis)等一些昆虫的卵,在发生初期,分裂核到达卵后端的称为激活中心的细胞质里以后,就开始引起胚的发育和分化(F.Seidel,1924)。如果在核到达激活中心以前,通过结扎将此中心与其他部分的联系切断,结果全卵都不再形成胚带。另外即使已达到胚盘层的阶段,若将卵的中心加以结扎,则结果只能在含有分化中心和激活中心的部分形成胚带,而卵的其他区域只能形成胚外组织,从这些事实看来,在 ...
一般系指使生物物质或组织、细胞发挥其功能的现象。(1)例如对卵来说,动物卵一般由于受精可引起表层变化、极体释放、卵裂等的显著变化,继而进行胚胎发育,但这种变化的萌动赋予未受精卵,即在未受精卵表现出来时,则称为激活(参见人工单性生殖)。(2)有关酶反应的激活作用,以及酶的前体物质的激活作用。 ...
也有的称之为磷酸化酶。原来是意味着活性化酶,但转而指ATP等核苷三磷酸作为磷酸供体的磷酸转移酶之总称。ATP+XH—→ADP+X—PO3H2磷酸受体XH是乙醇、羧酸、胍衍生物等。 ...
广义是指引起液体相互关联的物质,但狭义即现在一般是把动物体内的固定部位(一般在内分泌腺内)产生的而不经导管直接分泌到体液中,并输送到体内各处使某些特定组织活动发生一定变化的化学物质,总称激素。W.M.Bayliss和E.H.St- arling(1902)根据他们发现的物质肠促胰液肽(secretin),而对具有这种作用的物质首先赋予了“激素”的这一名称和定义。即使极微量的激素也表现出其应有的作用 ...
(1)许多激素在体内所表现的实际作用是以与蛋白质结合的形式,例如类固醇结合蛋白质。(2)也有指蛋白质系统的激素。 ...
简写为RF。为丘脑下部神经分泌细胞所分泌,包括:LRF(黄体生成素释放因子)、FSH、RF(卵泡刺激素释放因子)、CRF(促肾上腺皮质素释放因子)、TRF(促甲状腺素释放因子)、GRF(生长素释放因子,或促性腺素释放因子)等。这些激素释放因子在正中隆起处进入垂体门静脉的初级毛细血管丛,可促进腺垂体释放其所分泌的各种激素。广义来说,也包括分泌抑制因子(inhibiting factor)。最近也有称 ...
激素作用于细胞时,与神经传递物质一样,第一阶段是与细胞中的特定化学物质进行特异的结合,称此化学物质为激素受体。激素受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对类固醇激素的受体,溶存于细胞质中;另一类是肽激素的受体,存在肽激素的靶细胞的细胞膜,在膜外面有与激素结合的部位,是难溶于水的复合蛋白质,可被乙醇或表面活性剂从膜上溶出。各种肽激素均具其特有的受体。激素分子与受体分子的结合是非价键结合。另外在热力学上则称为尔刚 ( ...
许多肽激酶在活体内合成的时侯,首先合成为具有较大分子量的肽(与分泌到血液中的激素比较),称为激素原。也有的激素原首先以更大分子量的物质合成,这时则称为前激素原(preprohormone)。胰岛素的激素原称为胰岛素原,加压素的激素原为propressophysin。1979年中西重忠和沼正作等与S.N.Cohen等共同研究,通过研究cDNA的核苷酸序列,而弄清了作为腺性脑下垂体激素的肾上腺素皮质激 ...
在脊椎动物血液或内脏中存在的由9至1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一条直链肽,可作用于平滑肌、改变血压或血管壁的透性。动物体内发现的此类物质包括运动徐缓素、缓激肽(kallidin)、methyonillysyl- bradykinin、叶激肽(phyllokinin)和polisteskinin等。其前身为激肽原(kininogen),是在激肽酶(kininase)的催化下而转变成激肽(kinin)的。 ...
与激肽生成有关的蛋白酶。EC3.4.21.8。广泛存在于血浆和组织中。可从狗的胰脏中提取出来,但从人、牛、马、狗、猫等的腮腺、颌下腺、舌下腺等也能获得同样的物质。虽不引起正常动物的血糖量的变化,但具有使切除胰脏的狗或人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量降低的作用。它与胰岛素是不同的物质,口服也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