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寄生动物的科学。除人体寄生虫学和家畜寄生虫学外,还有以阐明纯生物学的寄生现象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寄生生物学。人类的疾病半数以上是寄生生物引起的,但其中由寄生虫所引起的也很多。因此,寄生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和病毒学一起成为寄生性病因学的两个分支。另外,医学动物学(medicalzoology)这一名称,在医学领域是与广义的寄生虫学同义。
营寄生生活的动物为寄生动物,一般习惯使用“寄生虫”一词。根据其寄生的部位可分为内寄生的(endoparasile)和外寄生的(ectoparasite)。内寄生的多数是属于原生动物、扁形动物和线形动物等。而一般寄生性的后生动物,具有固着宿主用的钩或吸盘(器),同时,运动器官和感觉器官退化,消化器官简单化或消失。生殖器官非常发达,占体内的大部分,是多产的。在发育过程中,有的需要有若干宿主(中间宿主) ...
指寄生植物为了从寄主获得营养而形成的特殊根。这种根侵入寄生的组织内,与木质部、韧皮部的输导组织相连接。如槲寄生(Viscum album var.coloratum)和球状拟水晶兰(Monotropastrum globosum),主根本身已成为寄生根,但菟丝子(Cuscuta japonica)种子发芽后不久主根便萎缩,从茎中生出不定根侵入寄主内。特别是日本鹿蹄草(Pyrola japoni ...
由于寄生而使宿主的性的特征发生了变化,称为寄生虾去势(epicaridization)、眼撚翅虫去势(stylopization)。以前曾认为是由于寄生虫侵害了宿主的生殖腺而造成去势状态,以致性征发生了变化,所以便命名为寄生去势,但以后了解到,这种现象不一定是生殖腺受到侵害所致。最近认为由于寄生,可抑制雄甲壳类的造雄腺的发育,而雄性激素分泌障碍是引起雌性化的原因。另外,在昆虫类,也有由于寄生而 ...
是一种寄生去势。在蟹、寄居蟹、大蝼蛄虾、铠甲虾等体内寄生寄生蟹、寄生虾时发生的变化(此词系来自寄居性的Epicaridae的名称)。这种寄生去势比蟹奴(Sacculina)寄生时的影响小,一般生殖腺虽发生变化,但也只是第二性征的出现受到障碍。在大蝼蛄虾体内寄生Gyge branchialis时,雄的钳足变小,出现雌性特有的第一腹肢,在精巢中可看到卵细胞,雌性有时卵巢完全消失,但外形上无变化。C ...
寄生于同种的雌体体表或体内的雄体,称为寄生雄。寄生雄一般都很小,螠科(Bonellidae)的雄体就是其例,如叉螠(Bonellia fuliginosa)的雌体长达20毫米,而雄体仅1毫米左右,消化道退化,寄生于雌体的食道内。蔓足类一般是雌雄同体,但多毛鸟嘴(Ibla cumingi)则是例外,为雌雄异体,雌体长约15毫米,雄体不到2毫米,寄生于雌体外套膜的底部。在寄生性挠足类和等足类(Epic ...
广义上,指营寄生生活的植物的总称,因此也包括形成菌根和菌瘿等的微生物在内,但狭义上,则仅指营寄生生活的特殊的高等植物,它们摄取营养的方式和器官退化的程度因植物而异。具有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但又可进行寄生的摄取营养,此称为半寄生或绿色半寄生植物。披针叶米面翁(Bucklega lanceo-lata)(寄生于其它树木的根上);百蕊草(Thesiumchinense)(寄生于其它草本植物的根);毛山 ...
寄生生物寄生的对象。有的学科亦称宿主。对食植物性昆虫的食草,则惯用寄主植物(host pl-ant)的名称。
病毒的一种变异,亦即可使寄主范围改变的变异。一般的说,多在保持对原有寄主细胞感染性的情况下,又获得了对其他寄主细胞进行感染的能力。
亦称寄主细胞复活,缩写为HCR。指用紫外线照射过的病毒来感染寄主,使病毒重新恢复活性的现象。这是由于遭受损伤的病毒DNA被寄主细胞DNA的修复结构修复所致。在许多噬菌体和动物病毒中,此种现象屡见不鲜。由紫外线以外的原因而损伤失活的病毒也可被再度活性化。 ...
亦作为寄主控制性变异的同义词使用。一般是指寄主细胞能对外源核酸的化学结构进行修饰,但对外源核酸并不伴有遗传性的变异。
噬菌体在某一寄主细菌中进行增殖的结果,寄主会发生暂时变化的现象,称为寄主控制性变异。兹以λ噬菌体在大肠杆菌C株和K株中进行增殖的情况为例来加以说明。在C株中增殖出来的噬菌体(λC)一般在C株中得以再增殖,但对K株的感染效率就显著降低。可是少数能在K株中增殖的噬菌体(λK),以后在K株中增殖效率也会变得很高。但这种λK在C株中增殖一段时间后会具有λC的性质。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在于大肠杆菌K株中存在 ...
〔1〕指在重组DNA实验中所用寄主与载体的一组。最广泛应用的有以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K12株及其质粒或噬菌体分别作为寄主和载体,所以一般称为EK系。此外,有以革兰氏阳性细菌之一的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ubtilis)Marburg 168株及其质粒或噬菌体组合成的BS系。在真核生物中,有以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与其质粒所 ...
与豪威尔-左里氏小体(Howell-Jolly bodies)可能是同样核的残留物,但有的说是红血球的表层脂蛋白的损伤所引起的人工产物。是在红血球内被染成的红紫色环状物或呈8字形的线状物,在恶性贫血、急性白血病和铅中毒时,偶而可出现。
(1)动物体的大小(主要是体重)达到出生时的2倍所需要的时间。一般哺乳类,乳汁中的蛋白质和矿物质越多,加倍时间也越短。加倍时间受出生后条件(人是育儿法等)的影响。 (2)细胞数达2倍的时间,特别是微生物和培养细胞系统常用。在增殖期原则上与细胞周期一致,但随着其他各种因素特别是随着参与分裂的细胞比例而变化。 (3)指个体数成为二倍时所需要的时间。 ...
指RNA或蛋白,从由各基因转录或信使RNA的翻译产生的初级产物之前体分子,经酶的作用改变结构而成为具有功能性的分子过程。对于RNA,除了用核糖核酸酶(核酸内切酶及核酸外切酶)将基因转录产物的末端区段或间隔物切断和除掉的反应,或由剪接而去掉RNA中与内含子相对应的核苷酸部分的过程外。还有在分子的5′末端加上核苷酸的反应(mRNA的多聚A结构、转移RNA的CCA结构)和修饰核苷的反应等。但狭义的RNA ...
北陆界中属于全北区的动物地理亚区之一。系包括中美洲、西印度群岛在内的地域,分为中美地区(Central American province)和西印度地区(West Indian province)以往曾划为加勒比过渡带,施米特(K.P.Schmidt)认为,其动物区系与北陆界有较大的共同点,所以划归北陆界。哺乳类中的袋鼠科、大袋鼠科、沟嘴鼠科、浣熊科、鸟类的蜂鸟科、伯劳科、风琴蝶科等为该区的重要特 ...
催化分于氧的氧原子与底物结合的氧化反应酶的总称,属于氧化还原酶类。梅森等(H.S.Mason et al,1955)用18O2示踪,根据18O结合于其氧化生成物而发现的,可分成氧分子的双原子氧与底物结合的加二氧酶(dioxygenase)和仅结合一原子氧,且必需有对另一原子氧的氢供体(NADPH等)的加单氧酶(monooxygenase)。后者亦称混合功能加氧酶(mixed-function ...
家畜中属于鸟类的总称。有家鸡(Callus domesticus)、火鸡(Meleagris gllaopavo)、珍珠鸡(Numida meleagris)、鸽(Columba livia等陆禽及鸭(Anas Platyrhynchus var.domestica)、鹅(Anas cygnoides)等水禽,通常是以卵、肉、羽毛等的生产为目的,但也有为玩赏用而饲养的。鸡似乎是由印度、马来亚等地方 ...
构成人类社会的最小的单位。一般,家庭成员共同居住在一起,共同进行生产和消费,而且根据血缘关系(亲与子,兄与弟之间的关系)相结合,也称为人类社会的生物再生产单位(后者要与住户household明确地区别开来)。家庭是以男女间的经济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包括在更高级的地区集团内,在同型的地区集团之间,以回避外婚和近亲婚为原则,并保持着近邻关系,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单位。因此,它是人类特有的普遍单位。在动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