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器 organ,visceral organ 主要是指高等动物的内脏器官而言。 ...
(1)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之一。与副交感神经系统共同构成植物性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两者在解剖学上、生理学上(包括两者的颉颃作用)和药理上有区别。 (2)对于昆虫类,交感神经系统这一术语有时用作内脏神经系统的别名。它由下述三者组成:支配心脏和消化道前一部分的口胃神经系统(stomato-gastric system);分布至各体节气门上的不成对的腹神经(unpa ...
脏壁层 splanchnopleure 指脊椎动物胚胎侧板的内层而言。并且由其分化的腹膜的splanchnic lobe也称脏壁层。 ...
再育 proliferation,prolification (1)花及许多花序一般具有顶梢停止生长的茎的有限结构,但稍受刺激,顶梢潜在的生长点即被活化而产生不定芽使茎再次伸长,反复形成花序或花,或再发枝的现象称为再育。针叶树球果的种鳞形成枝是其起源于雌孢子叶的形态的重演。长柄鼠尾草(Salvia longipes)的花、子房变为叶上的芽而显出子房的结构等,从再育的变态往往可以了解为器官的来源 ...
线虫类之雄性所具有的交配辅助器。位于泄殖腔中,一般为1对,有时是1个,为交合刺鞘(spi-cular sheath)所包裹。插入雌性交配器内以助交配。 ...
再吸收 reabsorbtion 一般滤出或分泌出的物质再次被吸收,称为重吸收。排泄现象特别是脊椎动物肾脏机能的一个重要过程,是继肾小球滤过之后,而在肾小管部所产生的过程。肾小管内的重吸收具有选择性,其程度随尿的各种成分而异,一般血液中对机体有用的成分(Na、K、Mg、Ca、Cl、水、葡萄糖、氨基酸、碳酸氢盐等),在血液中的浓度只要超过一定值时就很容易被重吸收回收入血(阈物质),与此相反,尿素、尿 ...
与颉颃神经支配(antagonistic innervation)同义。是使屈肌和伸肌等颉颃肌群产生协调运动的神经支配。首由谢灵顿(C.S.Sherrington)所阐明。例如,步行时,一侧屈肌反射地或随意地出现收缩的同时,同侧的颉颃肌和对侧相同机能的肌肉则松弛,对侧的颉颃肌收缩。这样,即在某种肌肉运动中而伴有颉颃肌的运动抑制,这种情况在四肢其它的屈伸或眼球运动中也可出现。其机制主要是颉颃肌运动神 ...
再受精 refertilization 动物的卵,原则上一般一次受精之后即使再给与精子也不再进行受精;但在实验的条件下也可引起第二次受精,这称为再受精。例如海胆的卵受精后,取掉受精膜,再用不含Ca、Mg的海水冲洗,精子就能再次进入卵内。这可能是因为存在于受精卵表面的阻碍精子的物质被无Ca、Mg海水溶解除去所致。另外,将单环刺螠的卵在受精后三分钟内,移于pH7的海水中十五分钟,结果将失去发育能力,但 ...
再生芽 regeneration blastema,regenera- tion-bud 出现在动物再生(真再生)的初期,是由未分化的细胞群所构成的突起。最常见的例子是两栖类的肢和尾摘除后4-5天在切面上形成的圆锥状突起(在这种情况下,按其形状也称为再生圆锥)。在其形成之前,切面的组织中部分发生退化,但不久即停止(神经切断时,可继续退化),而在其部位形成再生芽。在被覆表皮的表层内部,充满着未分化的 ...
受到某一应激因子作用的动物,在应激状态的初期,对其它种类的应激因子的抵抗力可增强或减弱。如果先给老鼠造成火伤,此时即使向关节内注射福尔马林,引起的炎症也不会严重。这种现象,称为交互抵抗,认为这是由于由第一个应激因子引起警告反应时,糖皮质类固醇的分泌增加所致。另一方面,例如长时间暴露在寒冷这种应激因子下的老鼠,对吗啡类药物的抵抗力非常低,此现象则称为交互致敏。按H.Selye氏的解释,动物体为适应应 ...
再生肝 regenerating liver 是指使哺乳类的肝脏一部分缺损时所发生的代偿性肥大而言。这种肝细胞分裂旺盛,多用来作为细胞增殖的研究材料。具有再生肝的老鼠和联体结合的正常老鼠的肝脏是肥大的,从妊娠鼠的肝脏作部分切除而胎儿肝细胞发生异常增殖这点来看,体液的因素是重要的。 ...
再生 regeneration 个体由于某种原因而失去一部分后,又重新得到补充生出的现象称为再生。但对多细胞动物,在个体发生初期,并不使用再生这个词,在已经分化而达到一定结构水平的个体,则具有修补现象的意思。不论单细胞还是多细胞生物,再生是普遍存在的,而且其程度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再生可分为生理再生和病理再生。前者,诸如哺乳类的皮肤表面不断地脱落而不断地得到补充;脊椎动物的换牙及鸟类的周期性换羽; ...
(1)指同源染色体间发生部分交换的现象。结果导致基因重组。一般发生于减数分裂时期,但体细胞分裂中也可看到。据解释,减数分裂前期所看到的交叉乃是交换引起的结果。交换不一定只发生在染色体的同源部分,偶然也会有不等价交换。交换频率(交换值)的大小与染色体部分的长短成比例,可从重组值推算。实际上整条染色体在交换上并非是均质的,由于发生双交换,所以交换值并不绝对地与染色体本身原有的物理长度相对应。 ( ...
再聚合修复 rejoining repair 是DNA修复机制之一,指巳切断的DNA链再次正确地连接的修复。 ...
表示一条染色体上各基因间相对距离的单位。在二个基因间以1%的频率交换时,这两个基因座位间的距离定为1单位,称此为交换单位。为了纪念遗传的染色体学说的奠基者摩尔根(T.H.Morgan),将交换率为100%的距离也称为1摩尔根(1 morgan),1%的距离称为厘摩尔根。 ...
再聚合 reaggregation 指已解离的细胞再聚合而组成细胞团的现象。几乎所有已解离的动物组织细胞都具有再聚合的性质。在产生再聚合时,需要Mg 、Ca 等二价阳离子。另外已知,分别存在着具有促进或抑制再聚合作用的高分子物质。再聚合的细胞团,通常不久就形成与原来相同的组织和器官结构,这种过程称为组织再建。细胞聚合的产生是依赖于细胞的连接性。 ...
通过紫外线或X射线等处理而失活的噬菌体在和具有与之互补基因型的活噬菌体进行混合感染时,在其子代噬菌体中会出现带有失活噬菌体部分基因的类型,这种现象称为交换复活,亦称为“标记获救”(marker rescue)。由于在失活的噬菌体染色体上紧密连锁的二个基因在子代噬菌体中同时出现的机率高,而相距远的基因则多独立出现,所以已明确这种现象是通过遗传重组而产生的。 ...
再分离 recovery 在培养基上从病变组织分离出的病菌(或其它病原体),再接种于特定的实验动物或植物体上,使之感染,从感染组织再用培养基分离病菌,称为再分离。这是为了证实所分离的病菌是否为病原菌的一种方法。 ...
再变态 remetaboly 昆虫不完全变态的一种类型。是一种典型的新变态,见于整个缨翅目(蓟马类)其完全无翅的幼虫期有2龄,以后变成半动的前期若虫,至若虫期才开始在外部出现翅原基,然后变成成虫。 ...
生物膜的物质转运的形式之一,是指载体转运的一种特殊情况。载体C和被转运的分子S结合物的CS,由于比C能更快地通过膜,所以由外向内转运S时,若膜内侧也存在S,则可促进转运。在这一点上,即速度论与促进扩散是有所区别的,但事实上,这种区别并不是很容易的,例如红白球膜对糖的转运,初期曾认为是由于促进扩散,后来则认为其来自交换扩散的可能性最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