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皮 sex(ual)skin 过了青春期的雌猴,其肛门和外生殖器附近的皮肤表现充血肥厚,称此为性皮。如果将其卵巢摘出,则性皮萎缩,对年幼的雄猴和雌猴注射动情素时,则能使性皮发育起来。狒狒、黑猩猩等,在月经周期的前半期,明显的水肿样肥大可持续数日,但可随排卵而退缩。 ...
性母细胞 auxocyte 指在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处于生长期的生殖母细胞(初级精母细胞、初级卵母细胞、胞子母细胞等)。 ...
性激素 sex hormone 主要由性腺分泌,是诱发和促进生殖系统(输精管、输卵管、副性器官、外生殖器)的生长发育及引起第三性征出现和诱发性行为的激素之总称。在胚胎初期、还参与生殖腺的分化。包括雄性精巢分泌的雄性激素和雌性卵巢分泌的雌性激素(动情素、黄体激素)。这些激素的分泌都受脑垂体前叶的促性腺激素的支配。性激素也多少由肾上腺皮质分泌,此外,在妊娠期中胎盘也可分泌。雄性激素和动情素在化学结 ...
性决定物质 sex determining substance 决定生物性别的物质。虽然有些生物很明显是由于染色体决定性别的。但接受性染色体或性基因的个体在其作用下究竟向哪一方性别分化,据信还是有某种能导致雌雄性别最后得以实现的物质存在。在这方面已经使用自然产生或实验诱发性转变的动物作了大量的实验研究。M.Hartmann,F.Moewus R.K-uhu等(1944)把从衣藻(Chlamyd ...
性隔离 sexual lsolation 生殖性隔离的一种。大致与G.L.Stebbins氏所划分的隔离机制中的行为隔离相对应。因为不同集群(别种)的雌、雄间缺乏性的先天诱发机制,所以不发生交配,此称为性隔离。换言之,即雌或雄某一方都不表现本能的叫声和性显示以及其他性行为,对体色和体臭雌雄都缺乏反应,这认为是遗传上的机制,但实际起因尚有种种议论。对这方面的问题曾就各种动物进行自然观察以及动物心 ...
性别决定 sex determination 指雌雄异体的生物决定个体的性别为雌或雄的现象。(1)多数动物中雌体与雄体的数目原则上大致相等。W.Bateson指出雌雄数目相近的机理与回交机理相同。亦即在多数动物中除常染色体外,还存在着性染色体。雄体细胞具有一条X染色体,或一条X染色体与一条Y染色体;雌体细胞一般为二条X染色体。减数分裂结果,卵全部含有一条X染色体,精子则是具有一条X染色体或不具 ...
性的种族 sexual race R.B.Goldschmidt氏根据他在日本各地搜集的舞毒蛾(秋千蛓)豉虫之间进行杂交实验的结果,发现能按一定的规律产生间性的个体,认为该昆虫由于产地不同在性方面有强弱的差异,故称之为性的种族。其后,E.Witschi氏看到,两栖类生殖腺的性的分化状态,在同一种内也随地区而异,承认了性的种族性。即哈士蟆有三种情况,分别栖息在一定地区。(1)幼体的生殖腺一度全是 ...
性的双向性 sexual bipotentiality 认为雌雄异体动物,无论生殖细胞还是个体,最初都具有既可向雄性又可向雌性发生的能力,这样的性质称为性的双向性。生殖细胞变成精子还是变成卵并不决定于其细胞自身的性质,而是决定于包围生殖细胞的组织的性质,支持这方面的实验根据是不少的。同时在成体也有性转变时其精原细胞或精母细胞向相反的性细胞分化的例子。脊椎动物的生殖腺、输精管和输卵管、外生殖器在 ...
性别控制 sex control 人为的改变性别比例(性比),称为性别控制。性别控制有各种方法。(1)对哺乳类通过雄性性染色体的异质接合,从两型精子之中选择(改变受精液介质的pH等)一方,则可决定子代的性别,但目前精子的完全筛选尚未成功。(2)对雌性异质接合的性染色体结构的动物,用温度处理等方法,使卵在形成时出现减数分裂异常,调节性染色体向极体的移动,可以控制性比(例如蓑虫的实验)。(3)使未 ...
性病 venereal disease 主要是通过性行为感染人体,以侵犯生殖器为主,或在生殖器出现初发症状的疾病。属于性病的有梅毒、淋病(gonorrhoea)、软性下疳(ulcusmolle)、腹股沟淋巴肉芽肿(lymphogranuloma-tosis inguinalis,第四性病)。除人以外也有类似的疾病,但一般不称为性病。 ...
性别分化 sex differentiation 指个体发生中表现雌雄特征的过程。在原始生殖细胞向卵原细胞或精原细胞分化、生殖腺的发生、附属生殖器官的形成、二次性征的出现等情况下,无论那一方面,最初皆具既可向雌性又可向雄性的分化能力(性双能性)系统,以后再逐渐向某一性别方向发展。决定分化方向的基础虽基本上是遗传因素,但各种外界条件也具有影响。从原基来看,性别分化过程可分为两种。(1)先形成中性 ...
性比 sex ratio 指同种内雌体数目与雄体数目之比。一般按性染色体决定性别的遗传方式时所产生的雌雄性别,数目上大体相同,呈1∶1的比例。但不呈1∶1,而偏向一方的也不少。性比通常用雄体对雌体1个或100个之比数来表示。也可用雄体数(或雌体数)占全个体数的百分数来表示。由于雌雄间死亡率的差异,性比多随年龄而变动。这也适用于哺乳类动物的胎儿期。一般可以把它区分为三类,即受精时性比为一次性比, ...
性孢子器 pycnium 亦称精子器。是类似于粉孢子器的单倍体子实体。在锈菌中可以见到。由担孢子发芽长出的菌丝体发育而成,呈烧瓶状。此形态是分类的特征。在寄主的表皮下或角质层下长出。内部生有许多丝状的柄,其顶端形成性孢子。其形状极小,球形或椭圆形,光滑。由薄膜包裹,无贮藏物,具有一个较大的核,起不动精子的作用。它和异性的性孢子器上伸出的受精菌丝接合后,成为生长出有一对核的锈孢子器的菌丝。在锈菌 ...
行走中枢 locomotion center 将除去大脑留有丘脑下的猫立在传送带上,在中脑锥状核附近进行电刺激时,可引起四肢行走运动,在刺激频率增加时,则出现奔跑似的状态。此现象为M.L.Shik(1966)所发现,并把刺激的有效部位称为行走中枢。将电极埋于正常猫的该部位进行刺激时,可应此而出现行走或奔跑,但对切断脊髓的猫也会引起行走运动,因此认为,行走节律的形成区是在脊髓,从行走中枢下传的信 ...
性 sex 指同种生物中的雌性与雄性的区别。性别的存在导致了有性生殖。在有性生殖中个体各自产生仅参与生殖活动的特殊细胞,即配子,雌性与雄性的生殖细胞为异质配子,通过雄配子与雌配子接触融合成为合子,成为与双亲遗传上异质的新个体。一般来说,愈是高等生物,雌雄性别,即性二型性愈为显著。在较高等的动物中性征表现为各种情况,如生殖器官结构(一次性征),附属管、附属腺及外生殖器结构(一次或二次性征)、体格 ...
行为型 behavior pattern 动物所表现的行为并不是无限定,而是根据种和不同的行为状况具有一定的类型,动物的行为不会大幅度地脱离这种类型。行为型一词就是对这种行为的类型或行动式样(德Verhaltensweise)所用的术语。 ...
行为主义心理学 behaviorism 1913年,由美国的瓦聪(J.B.Watson)所提倡的心理学方面的观点。他指出,因为心理学一向都是以意识为对象,概念是主观的、暖昧的,作为主要方法的内省法也是主观的、不科学的,主张科学的心理学的对象只能是生物体的反应行为。受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影响很大,所有的行为都被解释为先天的反应和习得的条件反应的复合。在使心理学向着关于行为的科学心理学的发展上有 ...
行为生物学 ethology 亦称为行为学,是研究动物行为的生物学的一个分科,因为行为是一个概括的生物现象,所以行为生物学并不局限于对行为的生理学的研究,而是应该把对行为的综合理解作为目标。ethology一词本是圣提雷尔(Geoffroy Saint-Hilaire,1859)所提出的,但未待使用就废弃了;其定义为“研究生物的本能、习性以及其它行为与外界环境的关系的科学”。以后,似乎被研究行 ...
行为生态学 behavioral ecology 从对生态条件适应的侧面来看,系属于动物行为分析的知识领域,是以各种行为的生存价为所探讨的中心课题;是与从生理学侧面来研究的动物行为学的一个方面的支柱。近年来其与群体遗传学和数理生态学的结合日趋明显。狭义的社会生物学可看做是该领域的一部分。 ...
行为圈 home range 定居性动物的一般行为的范围称为行为圈。通常不包括由于意外事故而移动的行为空间,另外移动中的个体也不一定总是处于行为圈内。但它的营巢地和采食地却都是一定的。而互相分开的鸟类,行为圈的决定是微妙的,通常只有采食行为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