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奋收缩耦合 excitation-contraction co-npling 肌纤维细胞膜所产生的兴奋至促使肌肉产生收缩的耦合过程。包括下述程序:兴奋由细胞膜通过“T” 管传到包围肌原纤维的肌浆网系,使肌浆网系释放Ca2 ,从而使肌原纤维A、I细丝间开始相互作用,伴随ATP分解,而引起肌肉收缩。 ...
兴奋神经 excitor nerve 使效应器产生兴奋的离中神经。当其中伴有抑制神经时,则特称为兴奋神经。在脊椎动物的许多脏器中可见到双重神经支配,其中的促进神经一般也称为兴奋神经。 ...
最初是由A.Claude(1943)以动物的组织混悬液用分析离心法分离出来的颗粒。既将核、线粒体离心后,以10万g60分钟离心沉淀,其中主要含有粗面和滑面的小胞体及游离的核糖体,此外一般还含有细胞膜、部分高尔基体膜等。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能辨认出这些膜构造物是破碎的小胞、细管、囊以及核糖体颗粒所组成。微粒体占整个细胞成分的15—20%,富含RNA,这是因为有核糖体的关系。另外也含有高浓度的脂质 ...
兴奋后回跃 post-excitatory rebound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元中,几乎在所有的场合都可见到作为兴奋后回跃而出现的兴奋性降低或抑制。例如刺激腹根,逆向传导使运动神经原兴奋后,又由于润绍氏细胞的活动而受到抑制;若刺激小脑,其处的普金野氏细胞在兴奋性突触活动下兴奋之后,又由于其它抑制性神经元的活动而受到抑制。除这些抑制性突触活动外,兴奋后回跃还与几种现象有关:(1)膜的兴奋性降低 ...
亦称微量检压法。以微量气体容积变化为指标,测定单一或少数细胞代谢活性的方法。有毛细管呼吸测定法(capillary respiremetric method)和浮沈子法。两法都能测定出0.1μl/hr程度的微量气体容积变化。前者是使用毛细管对单一细胞气体容积变化的检压分析法。 ...
微量呼吸计,亦称微呼吸量测定器,组织呼吸量测定器。一般是用来测定组织小块、数十到数百个细胞以及卵等的呼吸量在时间上的变化的装置。最常用的是根据瓦勃(O.H.Warburg)设计的瓦氏检压计;测定更少量的材料的有浮秤法。 ...
兴奋传导系统 conduction system 在哺乳类和鸟类的心脏联系心房和心室,在具有分离壁肌的房、室之间传导兴奋的特殊肌束。此系统始于左右两房中隔附近房室交界上方右房壁中的房室结。此结一方面与心房肌相连,另一方面成为房室束向心室方向下降,分成两支,在左右心室内而呈网状分布,成为浦金野纤维,与心室壁肌内层相连,在走行途中,与心肌是分离的。另外,在右心房壁中,在上腔静脉的开口部有窦房结,有 ...
在天然核酸中,除主要碱基外,还含有微量碱基衍生物。特别在tRNA中,含量较多。多数是主要碱基被甲基化的物质或其衍生物(甲基化核苷),但在tRNA中除此之外,还发现有脱氨基衍生物(次黄苷、1-甲基次黄苷等)、含硫衍生物(4-硫尿苷、2-硫胞苷等)和具有异戊烯基(isopentenyl)的衍生物2-异戊烯基)腺苷,2-甲基-6-(△2-异戊基)腺苷等和5-核糖基尿嘧啶(假尿嘧啶苷) 、二氢尿苷等多 ...
兴奋 excitation (1)为兴奋生理学的基木概念之一。是指生物机体由于某种原因多少呈突发的、明显的由静息状态向活动状态转移;有时虽也指活动状态本身,但可用“兴奋状态”(excitatory state)一词加以区别。兴奋的单位过程存在于每个细胞之中,以它为基础而产生各种高次的兴奋现象。根据对作为兴奋机能特别发达的兴奋性细胞的神经纤维和肌纤维的详细研究,认为细胞的兴奋过程与细胞表膜的一些 ...
指微量的各种金属(特别是重金属)离子对生物体产生的有害作用。即使极微量的重金属溶于水形成胶质状氢氧化物,其离子可损害原生质。 ...
指比小气候更小范围的气候,特别是多指近地表面空间的气候(近地气候)。在地表附近生物生活的空间,由于生物、特别是植物的影响,因而具有特殊的气候条件。就是说,由于太阳辐射受到植物地上部的遮蔽,所以下层的照度和温度均降低。风速也比之群落外要小,另外由于叶的蒸腾作用或低温等,湿度有所增大。这种群落内的微气候,可因群落的种类及其结构的不同而异,但一般来说,同外围大气候相比,夏季与较高纬度的气候相似,而冬 ...
在金黄色化脓微球菌(Micrococcus pyoge-nes var.aureus)等于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的培养液中发现的核酸内切酶,致病性越强的菌株产生的越多。最适pH在8.6附近,反应必须有Ca2 (10mM),能水解单链和双链DNA。此酶对热极稳定,95℃加热15分钟几乎不失活。反应开始可选择性地切断Xp-Tp和Xp—Ap键,最后分解至单核苷 ...
兴柏-布朗定律 Schimper-Braun's law 由德国植物学家兴柏(K.F.Schimper,1803—1867)和布朗(A.Braun,1805—1877)两氏提出的关于螺旋叶序的开度与级数关系的定律。认为具有螺旋叶序的植物有各种各样的开度,从这些开度和全周的比例可得出如下情况: 不论哪一种互生叶序都可符合上列级数中的任何一种。当n=2时,即1/2,1/3,2/5,3/8……成为 ...
亦称细绒毛、绒毛状突起。是动物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质突起,被细胞膜所包围,直径约0.1微米长度由0.2微米到数微米,广泛地存在于动物细胞中,但以成长期的卵母细胞、小肠、肾小管的曲细尿管的上皮细胞等吸收机能旺盛的细胞和内耳、鼻、侧线等感觉细胞中较为丰富。此外海胆卵细胞受精时,细胞表面有许多绒毛伸长特别是在小肠和肾小管曲细尿管的上皮细胞表面,密集而规则地排列着直径和长度一定的微绒毛,形成所谓刷缘状的构 ...
信息素 pheromone 在动物组织内产生、并分泌释放到体外能引起同种其它个体的特有行为或发育分化的活性物质之总称。信息素(pheromone)是来源于希腊语phrein(传送)和horman(刺激)二字,是由P.Karls-on、A.Butenandt、M.Lüscher(1959)提出使用的。已知许多动物都有信息素,但在昆虫方面的研究比较突出。研究证明,信息素对个体相互间的识别、联系以及 ...
为研究微生物的科学。从历史上说,它是由那些在农业和医学等方面与人类关系密切的研究领域中发展起来的。现在仍按照传统,划分为病原微生物学、发酵微生物学、土壤微生物学等分支学科。在病原微生物学中,一般还包括与传染病治疗有关的免疫学和血清学。从基础生物学方面说,微生物常可用作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材料,因此出现了微生物遗传学,微生物生理学等专门学科。此外,有时也可根据研究的对象,分为细菌学、病毒学 ...
研究真菌、微细藻类、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遗传及其应用的一个遗传学的分支学科。这门学科源自G.W.Beadle和E.L.Tatum(1941)系统分析链孢霉生化突变型的研究工作,由于采用这种遗传生化手段对细菌进行研究获得成功,并由于它和由此发展起来的噬菌体和细菌遗传学研究相互促进,使微生物遗传学迅速发展起来。许多微生物遗传学方面的成果都受到高度评价,被认为是推动近代遗传学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些成果 ...
信息大分子 informational macromolecule 由素材聚合而形成的生物大分子物质,不仅是规则素材的重复,而且其对生物体带有的信息取决于素材的排列方式。例如,核酸是由4种植苷酸聚合而成,蛋白质是由20种氨基酸聚合而成的,因其排列顺序的不同,就带有各种生物大分子特有的信息。 ...
一般为活化(微生物)的对应词。指微生物失去了感染力。物理性失活处理因子有热,放射线(紫外线、γ射线)、超声波等;药物有福尔马林、汞制剂、乙醇、氯等。由紫外线、福尔马林和汞制剂失活的微生物仍保留免疫能力,故可用于制造疫苗等。 ...
指有少量氧气存生时生长良好的性质。把菌接种在试管里的软琼脂深层培养基中,有这种性质的菌在中间生长得比表面和底部要好。例如一部分乳酸菌即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