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通过实验设施、设备等物理手段将生物或生物材料封闭起来,使之不向实验者、实验室外的人们及环境中扩散而言。例如,在作DNA重组实验中,根据含有重组DNA分子的生物的潜在危险性的程度,而安排将实验室设计、封闭设备(安全箱等)以及实验实施方法等结合起来,形成的四个水平的封闭(从低级开始分为P1,P2,P3,P4)。在作实验时,要与所用的寄主-载体系统所规定的生物封闭水平结合起来,根据重组DNA实验安 ...
把气候或气象在各个时期的变化同自然界其他诸种现象联系起来研究的科学,但实际上则是以生物现象为主要对象。所以亦称为生物季节学或花历学。例如根据植物在各地的发芽、开花、展叶、红叶、落叶等时期的调查,可以对各该地方的气候进行比较。对于动物则调查“鸟的迁徒”、种种动物的休眠、孵化、变态等的时期。这可以说是一种生物钟。对农业、预防医学等都有一定的作用,但是生物现象是在非常繁多的复杂的环境条件下产生的,与 ...
表面上是二氧化碳被固定于丙酮酸生成草酰乙酸的反应。 CH3COCOOH+CO2HOOCCH2COCOOH自伍德与沃克曼(H.G.Wood与C.H.Werkman1938)在丙酸菌(Propionibacterium)发现以来,现在已知于不进行光合作用的异养动物、原生动物、微生物、尤其是不含叶绿素的植物组织里也发生这种形式的二氧化碳固定(二氧化碳暗固定)。此反应根据其后的研究,主要是丙酮酸羧化 ...
亦称五聚体。位于正二十面体形衣壳的顶点的蛋白质分子,因此,把与五个分子相邻的蛋白质分子称为五元体。 ...
亦称长柄幼虫期。系继海百合类桶形幼虫(dolio-laria)的幼虫期。在桶形幼虫卵形体中骨板原基逐渐发展,前端延伸成根或茎,固着于岩石上,后端扩展构成碗状的冠部(crown,corona),冠部边缘着生有腕,此即为五角海百合期幼虫(图)。海百合即按此方式进行生长并持续固着生活。海百合类以后更进一步发育,基部(根与茎)消失而进入自由生活。 ...
在白蚁的巢内、巢外生活,并与白蚁有密切关系的生物。有白蚁动物(termitophilous animals)和白蚁植物(termitophilous plants)。前者以昆虫为主,据记载已达数百种以上,分为捕食动物、寄食动物、共生动物、寄生动物。共生动物有蝇类及隐翅虫科的甲虫等;它们的腹部膨大(称为膨腹现象phisogastry),具有特殊的分泌器官,白蚁取食它们的分泌物,它们也接受白蚁供应 ...
海参类的幼虫,为继耳状幼虫、卵形浮游幼虫之后的幼虫。原来卵形浮游幼虫的5条纤毛环已退化,沉于海底生活,在体前端口的周围生出5条触手,继而生长为成体。 ...
向由于群体饲养而延迟发情的雌小白鼠群中放进雄性时,便能恢复其有规律的发情现象,这是由W.K.Whitfen (1956)所发现的。推测这是由于在雄性尿中存在有信息素(pheromone),促进雌性的促性腺激素分泌所致。 ...
亦称胃-大肠反射。表现为食物进入空胃后结肠出现的强烈蠕动。结肠内容物送入直肠而引起排粪反射。 ...
生物反应速度与温度的关系,以坐标图表示可见在低温部分随着温度上升反应速度急速上升,温度再高则上升速度渐缓,温度进一步增高又开始下降。曾有各种尝试将这种反应速度与温度的依赖性以函数关系来表示。从前,有反应速度与温度成比例的直线说,并提出对于果实成熟的有关有效积温法则(tempe-rature summation law)。也有现在经常被利用的作为温度依赖性指标的温度系数(Q10),这是基于速度为 ...
因感受温度刺激而产生的感觉。虽然一般是作为一种皮肤感觉而存在,但在许多情况下对温度感受器是不清楚的。在变温动物,以温度趋性为媒介向最适温度(选定温度)移动,在恒温动物,则构成体温调节机制的重要一环。在昆虫动物,关于趋性的诱发、辐射热虽多比气温和地面温度更为有效(如象鼻虫、蟋蟀),但相反地也有以气温为主的(如阴虱)。对温度感觉,韦伯-费希纳定律往往并不适用,即刺激效应或感觉量直接依赖于刺激的温度 ...
为温度刺激的感受器,是温度觉的媒介者。主要被认为是属于皮肤感受器,但确实得到鉴定的还不多。节肢动物,是指把突起伸向表皮细孔中的初级感觉细胞,但其它动物,通常是指皮肤内的游离神经末梢。对于人类,卢芬尼小体(Ruffini’s body)被认为是温感受器(warmth receptor)或是温器官(德Wrmeorgan),而克劳斯(Krause)小体(球状小体)则被认为是冷感受器(cold rec ...
这是指仅在某个温度范围内显有与野生型不同表型的突变型。其中包括在某个温度以上显示出和野生型不同表型的高温敏感突变型,及在某个温度以下才显有与野生型不同表型的低温敏感突变型。一般来说,高温敏感突变型是由于突变基因的产物(某种特定的蛋白质或RNA)在高于某种温度时不稳定,失去了其原有功能,结果它的表型就成为高温敏感。如果发生这类突变的基因控制的特性是生长繁殖不可缺少的,那么就会形成条件致死突变型。 ...
和温度-雨量关系(temperature-rainfall relation)一样,是表示干燥气候或湿润气候的关系。因湿度与蒸发或蒸腾直接有关系,所以对生物的水分平衡的意义比降雨量更为重要。通常以横轴表示湿度,纵轴表示温度制成的图,此称为温湿图。 ...
环境温度变化时,生物的各种特性逐渐变化,以适于在新的环境温度下生存、繁殖的现象。是指生物个体一生中所产生的非遗传的变异。相对于在自然条件下看到的季节的和地理的气候顺应(acclimatiza-tion),而普罗瑟(C.L.Prosser,1958)提出对仅把温度改变的环境控制实验条件下所产生的现象称为温度顺应(temperature acclimation)。所有这些通常虽都被包括在温度应适( ...
当把与生物学过程有关的反应速度常数定为k 时,则(△k/△T)/k就称为温度系数。△k是随同温度的微小升高△T而来的k的增量。常把温度上升10℃引起的k值的变化量称为Q10。通常k和绝对温度之间具有下列关系(阿仑尼乌斯公式):k=A exp(-E△/RT) 这里A是频率因子,EA为活化能(activation ener-gy),R为气体常数。由上式求出的活化能的值可以作为温度依赖性的指 ...
指环境温度,特别是指作为气候因素之一的温度。可被测定的有气温、水温和地温。气温的日差和年差在温带特别明显,内陆地区(大陆性气候)也比沿海地区(海洋性气候)明显。高度每上升100m,气温要下降0.5℃。通常水温没有气温变化显著。吸热与放热主要发生在表层,水温的变化以4℃为分界线,相伴地出现水的循环和停滞。地温常随含水量的不同而异,变化也仅限于表层,东京附近的日变化仅达地面以下0.3—0.8m,年 ...
用气温和雨量之间的关系可以表达主要的气候类型,这些气候类型与生物的分布又有一定的关系。1920年泰勒(Taylor)以温度为横坐标,雨量为纵坐标,来求各月的值,并按月份顺序将各月的值连结成一条线作成温度雨量图(hythergraph)。此外R.Lang以平均温度(℃)除年总雨量(毫米)所得雨量指数(rain-factor)来表示温度与雨量的关系。温度和雨量的关系对于植物的地理分布有密切的关系, ...
亦称为温克勒水中氧定量法,是测定溶解水中氧的定量法之一。取一定量的溶有氧的水样品,加MnCl2和NaOH,则形成Mn(OH)2的沉淀。在碱性条件下,这种沉淀被水中的氧氧化变为Mn(OH)3:而在盐酸酸性条件下则变成MnCl3,但它是不稳定的,分解为MnCl2和Cl2。所形成的Cl的量与水中的氧量是相对应的,使Cl2与KI起反应,置换出I,再用Na2S2O3进行I的定量,便得原水中的氧量。 ...
文昌鱼的血管系,是闭锁血管系。腹大动脉在咽头侧面向左右发出多数分支进入鳃裂间的鳃桁中,再集合形成背大动脉,向后行分布于全身,其大部分形成主静脉,沿腹面前进。背大动脉的一支分布于消化管之后,再集合形成肝门静脉入肝,经肝静脉与主静脉汇合入腹大静脉。与环节动物型循环系的主要不同点是背腹大血管中的血流方向完全相反和伴随肝脏的出现而有肝门脉系存在。在这个型中没有在鳃呼吸型循环系中及肺呼吸型循环系中所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