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能产生一条多肽链的DNA片段。包括编码区和其上下游区域(引导区和尾),以及在编码片段间(外显子)的割裂序列(内含子)。
一些染色体特定区域内等位基因的特殊组合,其缩小模型就是基因型。本来是用来描述MHC 等位基因组合的,现在用来描述RELPs 之间的特殊组合。
是大肠杆菌中recA基因座的产物,具有双重功能,能激活蛋白酶并能改变单链DNA分子。蛋白酶-激活活性控制SOS 反应;核酸酶活性涉及重组修复途径。
指大肠杆菌对放射性或其它DNA损伤反应而诱导许多酶,包括激活修复活性。其原因是RecA 激活蛋白酶活性,从而切割LexA 抑制因子。
一种模拟在原始地球还原性大气中进行雷鸣闪电能产生有机物(特别是氨基酸),以论证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的实验。1953年由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生米勒(S.L.Miller)在其导师尤利(H.C.Urey)指导下完成,故名。 指导思想(1)现在远离太阳、历史上可能变化较小的巨行星(如木星和土星),它们的大气都是没有游离氧(O2)的还原性大气,其主要成分是氢(H2)、氦(He)、甲烷(CH4)和氨( ...
世界上每个人的指纹都不尽相同,这种“唯一性”成为身份的标志。不同人之间、同一个人的正常细胞与癌变细胞之间的基因也不相同,这种差异可像指纹一样具有“唯一性”,被形象地称为基因指纹。利用基因指纹法可识别人体内一些可代表身份特征的特殊基因,这种方法此前已在刑侦等方面有所应用。在治疗癌症方面,基因指纹法则是利用基因特征识别病变细胞,再有的放矢地进行相关治疗。
中国华北地区更新世后期的古人类化石。1921年和1923年先后在中国北京房山周口店村龙骨山发现两颗人属(Homo)牙齿;1927年又发现一颗人属的左下臼齿.经当时北京协和医学院解剖科主任,加拿大籍解剖学家步达生(Davidson Black)研究后定名为“北京中国猿人”(Sinanthropus pekinensis)。第一个头盖骨于1929年12月2日下午由我国古生物学家裴文中在“周口店第一 ...
生物界的普遍现象,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生殖机能乃动、植物界所共有。在动物界,除最低等动物外,生殖机能的实现,有赖于雌雄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高等动物和人类生殖,必须由雌雄两个个体共同完成。人的生殖过程包括生殖细胞,即精子与卵子的形成、交配、受精、着床,妊娠、胚胎发育、分娩和授乳诸环节。 ...
用以阻止纯水中水分子通过半透膜进入水溶液中所加的外压。将水溶液(S)放入下端封以半透膜的粗玻璃管中,在管内溶液上方装有不漏水的活塞,将此装置放入纯水中,水分子将通过半透膜进入溶液中。如果在溶液上方加以正外压,其大小恰好阻止水分子净进入膜内,溶液与纯水达到渗透平衡,这时外压力及其数值称为该溶液(在给定温度及该浓度下)的渗透压。其数值与其浓度成正比,稀溶液的渗透压可根据范荷夫公式计算:P=iCRT ...
按照动物体液的渗透压与环境渗透压的关系,可将其分为变渗压动物(poikilosmoticanimals)和恒渗压动物(homeosmotic animals)两类。前者体液渗压随环境而变,又称渗压顺应者,海洋无脊椎动物一般属此类,其体内外渗透压相同,没有专门调节渗透压的机制,无法离开海水而生活。后者能通过调节而使自身的体液渗透压保持相对稳定,故称渗压调节者,淡水无脊椎动物和鱼类属此范畴。鱼类有 ...
一般指黄、白、黑、棕四大人种。人种又称种族,是根据体质上某些能遗传的性状来划分的人群。由于人类的性状既由遗传因素决定又受环境条件影响,因此,世界上不同地域的人群就有着不同的基因频率,从而产生了人种的差别。从生物学观点看,现生人类都属于智人种(Homo sapiens),人种相当于亚种水平,因为各个人种虽然形态特征有所差别,但均能彼此婚配,并产生能育的后代。世界四大人种的特征和分布大致如下。(1 ...
运动神经 nervus motorius 指支配肌肉的外周神经。其功能是产生和控制身体的运动和紧张。这是相对于感觉神经而言的。在脊椎动物中,除了属于脑脊髓神经系统并支配随意运动的运动神经外,植物神经系统的外周神经也具有许多运动神经的特性(如血管运动神经)。也有时将属于植物神经系统的分泌神经合在一起广义的运动神经和离中神经大致同义。因为纯运动性、纯感觉性神经干实际上是罕见的,多数为混合性,所以正确地 ...
运动区 motor area 把大脑皮层中其与运动出现有关的区域称运动区。在人和各种动物的脑中,此区域是通过刺激或切除的方法确定的。在人脑中,额叶中心前回〔波劳德曼(Bro-dmann)脑图的第4区〕、6区、8区以及枕叶的19区都属于运动区。4区称一次运动区(primary motor area),刺激该区可引起对侧身体各肌肉的简单运动(simple moveme-nt)。4区中也有功能定位的分布 ...
运动觉 sense of movement 有时系指空间内的外物运动和自体运动的感觉的总称。在这种情况下也包括视觉、触觉、流动觉等功能,但通常限指对自体各部分及全身的被动和主动运动的内感受性感觉(本体感觉乃至内感受性感觉)。在脊椎动物,肢体的运动觉连带位置觉都很敏感,特别是四肢的骨骼运动,即使是极小的运动,不能判别大小和方向,但可感觉到运动的存在。与此相反,咽头和眼球的运动则缺少或完全没有运动觉。 ...
运动单位 motor unit 支配脊椎动物骨骼肌的神经纤维数通常远远少于肌纤维数,神经纤维进入肌肉,就生出许多分枝与肌纤维联系,从脊髓前角的一个运动神经细胞发出的一条运动神经纤维,最终支配许多条肌纤维,这种连在一起的系统称为运动单位。肌纤维数与神经纤维数之比称为支配比,每个神经纤维平均支配的肌纤维数随肌肉而异,可由几条至一百几十条。进入肌肉的神经纤维,实际上含有许多向中神经纤维,据谓多者可超过5 ...
运动的发生 kinetogenesis 这是科普(E.D.Cope,1889)所提出的概念。他把由于外界环境影响而产生的生物体的变化称为生理的发生(physiogenesis),出于生物体自身的运动形式和姿势所发生的变化称为运动的发生。这与赖德(J.A.Ryder)的机械的发展说似乎相同。科贝用这样的概念解释了哺乳类足和手的关节的由来。 ...
运动 movement,motion 被称为生物运动的,并非指因重力、水流、风等而引起的被动的运动,而是指生物体主动地产生的各种活动。运动性(motion)是识别生命的重要特征,尤其动物非常发达,但是在植物中诸如单细胞的细菌类和藻类也具有相当的运动性,而且高等植物还可区分为膨压运动和成长运动。它们的基础均可归之于生物界普遍的细胞运动。运动大致可分为个体的局部运动(partial movement) ...
亦称异相睡眠(Para-sleep)、非常规的睡眠(paradoxical sleep)、快波睡眠(fast wavesleep)、激活睡眠(activatedsleep)。自从阿瑟林斯基、克雷特曼(E.Aserinsky,N.kleitman,1953)发现睡眠中出现有快速眼球运动(rapideye movement,REM)的时相以来,很快对它进行了研究。在此时相中,肌肉紧张(tonus) ...
亦称恐水病(hydrophobia)病毒。人被病兽(主要是狗)咬后而受感染。有时也由狐狸传播。在南美洲及墨西哥的一部分吸血性蝙蝠也能隐性感染狂犬病病毒,通过其吸血而主要传给牛,有时也使人感染。狂犬病毒属于弹状病毒属,质粒是75—80×150—180毫微米的子弹状。感染狗时能使脑,特别是海马锥体(Ammon’s horn)的神经节细胞变性,在其细胞质中形成特有的包涵体尼氏(Negre)小体。病毒存在 ...
从眉间起沿左右眶上缘延伸的异常骨隆起是原始人类的面颅特征。在原始人类中所能看到的猿的性状,它是一种特别明显的特征。在现代人中,澳大利亚和美拉尼西亚者著民族中可以看到这一特征。眶上圆枕并非由额窦扩大造成的,它是由于额窦前壁异常肥厚,额骨下端对强大的咀嚼器官的压力的一种适应,持有这种看法的学者很多。另外,在脑颅小和面颅大的情况下,作为其接触点而这部分特别高起,有的学者就持这种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