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叶体 prothallium 为蕨类植物的配子体,相当于种子植物的花粉和胚囊。形状多样,大部分的真蕨类(Filicinae)、木贼类(Equisetinae)呈绿色的扁平心脏形,膜蕨科(Hymenophyllaceae)、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的呈绿色丝状体,瓶尔小草目(Ophioglossa-les)的、石松科(Lycopodiaceae)的为菌根营养的块状,水生蕨目(Hyd ...
原养型 prototroph 指在基本培养基中能增殖的,在营养上独立的细胞、个体或系统。为营养缺陷型的对应词。一般作为野生型的同义词使用。但营养缺陷型发生回复突变或抑制基因突变以及重组时,此类突变型虽然也能在基本培养基上增殖,但其含义却与野生型有区别。因为有的突变型实际上表现为原养型与营养缺陷型之间的性状,这类突变型称为部分营养缺陷型(bradytro-Ph)。 ...
原芽体,原丝体 proembryo 为轮藻(Chara)的幼体。除单倍体世代外,与种子植物的原胚相同。受精卵减数分裂形成四核上面的一个核形成小形的、下面三个核形成大形的共两个细胞。下部细胞的核消失,不分裂,上部细胞纵裂为二,其一成为假根,另一成为原丝体。原丝体为一条丝状细胞列,节间和节交互,第二节上轮生数个突起,由于受此突起包围的第二节发生斜向分裂,形成假轴的幼体主轴。 ...
原位 in situ 为拉丁语“在其位置(situs)上”之意。在实验形态学上,是指生物体的一部分在生物体内特处于“原位置”上的状态;从与体外培养或被移植到其它个体上的状态相区别。也就是说比在体内(in vivo)更加限定了的条件。 ...
原形成层 procambium,provascular tissue 指从原始细胞(群)衍生出的部分中将来分化为维管束系统的部分。 ...
原尾幼虫 procercoid 亦称前尾幼虫。系囊尾幼虫的一种类型,如阔节裂头绦虫等多节绦虫类,需经两个中间宿主,其寄生于第一中间宿主的幼虫称为原尾幼虫。过程是在排出体外的卵内完成六钩幼虫后,即脱离卵壳进入水中,借纤毛游泳,经第一中间宿主剑水蚤之消化管侵入其体腔中,成为原尾幼虫。这时形体呈腊肠样,后端具小形的尾囊,囊内残存6个钩。之后和剑水蚤一起进入第二宿主的鱼体内(鲑、鳟和鳕等),发育成全尾 ...
原子物理学研究原子的性质、内部结构、内部受激状态,以及原子和电磁场、电磁波的相互作用以及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原子是一个很古老的概念。古代就有人认为:宇宙间万物都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不可分割的、永恒不变的物质最终单元。 1897年汤姆逊发现了电子,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是具有内部结构的粒子。于是,经典物理学的局限性进一步的暴露出来了。为此,德国科学家普朗克提出了同经典物理学相矛盾的假设:光是由一粒 ...
固体物理学是研究固体的性质、它的微观结构及其各种内部运动,以及这种微观结构和内部运动同固体的宏观性质的关系的学科。固体的内部结构和运动形式很复杂,这方面的研究是从晶体开始的,因为晶体的内部结构简单,而且具有明显的规律性,较易研究。以后进一步研究一切处于凝聚状态的物体的内部结构、内部运动以及它们和宏观物理性质的关系。这类研究统称为凝聚态物理学。 固体中电子的运动状态服从量子力学和量子电动力学的 ...
等离子体物理是研究等离子体的形成及其各种性质和运动规律的学科。宇宙间的大部分物质处于等离子体状态。例如:太阳中心区的温度超过一千万度,太阳中的绝大部分物质处于等离子体状态。地球高空的电离层也处于等离子体状态。19世纪以来对于气体放电的研究、20世纪初以来对于高空电离层的研究,推动了等离子体的研究工作。从20世纪50年代起,为了利用轻核聚变反应解决能源问题,促使等离子体物理学研究蓬勃发展。 等 ...
静力学的基本物理量有三个:力、力偶、力矩。 力的概念是静力学的基本概念之一。经验证明,力对已知物体的作用效果决定于:力的大小(即力的强度);力的方向;力的作用点。通常称它们为力的三要素。力的三要素可以用一个有向的线段即矢量表示。 凡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线不在一直线上的两个力称为力偶,它是一个自由矢量,其大小为力乘以二力作用线间的距离,即力臂,方向由右手螺旋定则确定并垂直于二力所构成的 ...
动力学的基本内容包括质点动力学、质点系动力学、刚体动力学、达朗贝尔原理等。以动力学为基础而发展出来的应用学科有天体力学、振动理论、运动稳定性理论,陀螺力学、外弹道学、变质量力学,以及正在发展中的多刚体系统动力学等。 质点动力学有两类基本问题:一是已知质点的运动,求作用于质点上的力;二是已知作用于质点上的力,求质点的运动。求解第一类问题时只要对质点的运动方程取二阶导数,得到质点的加速度,代入牛 ...
流体是气体和液体的总称。在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中随时随地都可遇到流体,所以流体力学是与人类日常生活和生产事业密切相关的。大气和水是最常见的两种流体,大气包围着整个地球,地球表面的70%是水面。大气运动、海水运动(包括波浪、潮汐、中尺度涡旋、环流等)乃至地球深处熔浆的流动都是流体力学的研究内容。 20世纪初,世界上第一架飞机出现以后,飞机和其他各种飞行器得到迅速发展。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航天 ...
物理光学是从光的波动性出发来研究光在传播过程中所发生的现象的学科,所以也称为波动光学。它可以比较方便的研究光的干涉、光的衍射、光的偏振,以及光在各向异性的媒质中传插时所表现出的现象。 波动光学的基础就是经典电动力学的麦克斯韦方程组。波动光学不详论介电常数和磁导率与物质结构的关系,而侧重于解释光波的表现规律。波动光学可以解释光在散射媒质和各向异性媒质中传播时现象,以及光在媒质界面附近的表现;也 ...
几何光学是从几个由实验得来的基本原理出发,来研究光的传播问题的学科。它利用光线的概念、折射、反射定律来描述光在各种媒质中传播的途径,它得出的结果通常总是波动光学在某些条件下的近似或极限。
1900年普朗克在研究黑体辐射时,为了从理论上推导出得到的与实际相符甚好的经验公式,他大胆地提出了与经典概念迥然不同的假设,即“组成黑体的振子的能量不能连续变化,只能取一份份的分立值”。 1905年,爱因斯坦在研究光电效应时推广了普朗克的上述量子论,进而提出了光子的概念。他认为光能并不像电磁波理论所描述的那样分布在波阵面上,而是集中在所谓光子的微粒上。在光电效应中,当光子照射到金属表面时, ...
光学是由许多与物理学紧密联系的分支学科组成;由于它有广泛的应用,所以还有一系列应用背景较强的分支学科也属于光学范围。例如,有关电磁辐射的物理量的测量的光度学、辐射度学;以正常平均人眼为接收器,来研究电磁辐射所引起的彩色视觉,及其心理物理量的测量的色度学;以及众多的技术光学:光学系统设计及光学仪器理论,光学制造和光学测试,干涉量度学、薄膜光学、纤维光学和集成光学等;还有与其他学科交叉的分支,如天文光 ...
风是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太阳辐射热引起的。太阳照射到地球表面,地球表面各处受热不同,产生温差,从而引起大气的对流运动形成风。据估计到达地球的太阳能中虽然只有大约2%转化为风能,但其总量仍是十分可观的。全球的风能约为2.74x109mw,其中可利用的风能为2x107mw,比地球上可开发利用的水能总量还要大10倍。 人类利用风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但数千年来,风能技术发展缓慢,没有引起 ...
地热能是来自地球深处的可再生热能。它起源于地球的熔融岩浆和放射性物质的衰变。地下水的深处循环和来自极深处的岩浆侵入到地壳后,把热量从地下深处带至近表层。在有些地方,热能随自然涌出的热蒸汽和水而到达地面,自史前起它们就已被用于洗浴和蒸煮。通过钻井,这些热能可以从地下的储层引入水池。 房间、温室和发电站。这种热能的储量相当大。据估计,每年从地球内部传到地面的热能相当于100PW·h。不过,地热能的分布 ...
一次能源是指直接取自自然界没有经过加工转换的各种能量和资源,它包括:原煤、原油、天然气、油页岩、核能、太阳能、水力、风力、波浪能、潮汐能、地热、生物质能和海洋温差能等等。一次能源可以进一步分为再生能源和非再生能源两大类。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水力、风力、生物质能、波浪能、潮汐能、海洋温差能等等。它们在自然界可以循环再生。而非再生能源包括:的煤、原油、天然气、油页岩、核能等,它们是不能再生的,用掉一点 ...
二次能源是指由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换以后得到的能源,包括电能、汽油、柴油、液化石油气,氢能等。二次能源又可以分为“过程性能源”和“合能体能源”,电能就是应用最广的过程性能源,而汽油和柴油是目前应用最广的合能体能源。二次能源亦可解释为自一次能源中,所再被使用的能源,例如将煤燃烧产生蒸气能推动发电机,所产生的电能即可称为二次能源。 或者电能被利用后,经由电风扇,再转化成风能,这时风能亦可称为二次能源,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