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伤素traumatin 为植物愈伤激素的同义语。是1937年J.English、J.Bonner根据能诱发菜豆幼荚细胞分裂而具有活性的物质命名的。广泛存在于植物中,而在动物中则不存在。其化学成分目前已明确的仅是愈伤酸(traumaticacid)。 ...
愈合说 concrescence theory 为W.His提出的发生学说。该学说认为,在脊索动物发生的早期胚胎中轴是通过左右原孔侧唇于正中愈合所形成,因此胚胎中轴素材原来是左右单独产生的,后来才随着原孔的闭合而愈合。这一学说以后虽得到著名的胚胎学家B.Hatschek和O.Hertwig等的支持,但W.Vogt通过他的两栖类局部活体染色实验,而完全否定了这一学说。然而另一方面,在动物发生过程中的 ...
愈伤激素 wound hormone 亦称坏死激素(necrohormone)。在植物方面,常与创伤酸(traumatin)作同义词使用。在植物和动物方面,是指一群细胞被破坏时所分泌的能促进其它细胞生长和增殖的激素物质。植物体内有激素的存在是1892年由J.Wiesner提出的,以后又证明它是扩散性物质,是伤害组织而产生的。控制细胞分裂的物质有两大类:由组织伤口产生的愈伤激素和主要由韧皮部移动而来 ...
愈创葡聚糖callose 系曼金(L.Mangin.1892)在筛管的愈伤组织板用显微化学方法所发现的物质。系靠β-1,3键形成的葡萄糖聚合物,卷成螺旋状结合一起的。 ...
愈合 adnation,connation,coalescence 指植物相同性质的细胞或器官的愈合现象。对于细胞,生殖细胞的接合即受精是这方面最明显的例子。对于器官,花的合萼、合瓣、单体或聚药雄蕊及子房的形成也都是重要例子;此外还有聚合果(四照花)。叶也有假单子叶(Callianthemum insigne,白根葵)、贯生叶(贯穿油点草、贯叶忍冬)、椭形叶(楯叶苺、山荷叶)及螺旋叶(螺旋车前)等 ...
〔1〕指有丝分裂后期时,在移到两极的子染色体之间的纺锤体内出现的丝状结构。从后期到末期,沿着这一部分长轴的复折射性显著地增强起来,在植物细胞中,不久就变为组成成膜体的丝状结构。 〔2〕= 连络丝。 ...
生化传感器是指能感应(或响应)生物、化学量,并按一定规律将其转换成可用信号(包括电信号、光信号等)输出的器件或装置。它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其一是生化分子识别元件(感受器),由具有对生化分子识别能力的敏感材料(如由电活性物质、半导体材料等构成的化学敏感膜和由酶、微生物、 DNA 等形成的生物敏感膜)组成;其二是信号转换器(换能器),主要是由电化学或光学检测元件(如电流、电位测量电极,离子敏场效应晶体管 ...
光由相互垂直的电场和磁场的振动并向空间传播的一种电池波。其传播速度在真空中,为每秒三十万公里。光波相邻的波峰或波谷间的距离,称作波长。光波有各种波长,人眼所能见的光波波长为390MU 到 750MU这一范围。只有单一波长的光,叫“单色光”;包含多种波长的光,叫“复色光”。
随着能源消耗量的不断增加,有限的常规化能源棗煤、石油、天然气等,日趋紧缺,然而,正当人们对能源的前景感到暗淡和忧虑的时候,科学家发现了新的再生能源棗“石油植物”。 所谓“石油植物”,系指那些可以直接生产工业用“燃料油”,或经发酵加工可生产“燃料油”的植物的总称。例如,现已发现的大量可直接生产燃料油的植物,主要分布在大戟科,如绿玉树、三角戟、续随子等。这些石油植物能生产低分子量氢化合物,加工后 ...
一般指那八种组成白光〈复色光〉,可由分光仪加以分析的,能引起人眼不同颜色感觉的可见光。它们的波长为-- 红--760~620MU;橙--620~590MU;黄--590~560MU;黄绿-560~530MU;绿--530~500MU;青--500~470MU;蓝--470~430MU;紫--430~380MU。另一种划分为:红--7700~6220A;橙--6200-5970A;黄--5970-5 ...
可见的复色光通过分光仪色散系统分光后,所产生的按波长长短依次排列的图案即为可见光光谱,其序列为红、橙、黄、绿、青、蓝、紫。 可见光(Visible Light)根据实验,人眼对具邮556MU波长的光〈黄绿 色光〉最敏感,然后随着波长的增加或减少而逐渐下降。当波长减少到390MU〈青紫光〉,或增加到750MU〈红光〉时,就将完全丧失感受能力。由此可见,可见光就是指750MU到390MU这一范围内 ...
当光射到某种媒质的界面上时,将改变其传播方向,有一部分返回到原媒质里继续传播,这种现象叫光的反射。 光的反射定律是:1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入射点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2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一束平行光射到平滑的反射面上,由于入射点的法线方向一致,按照反射定律,其反射光线也是平行的,这种反射,叫“定向反射”。如照射在粗糙不平的反射面上,由于各入射点的法 ...
动物的上皮细胞等,通常在邻接的细胞膜间,保持着18—20毫微米左右的距离,用电镜观察其间多数是看不到任何特异的构造。然而有时没有这种距离,而是密切结合,两细胞膜更进一步互相靠近,连结就是属于这方面的一种状态,平滑肌纤维通常有20毫微米左右的膜间隔,但在部分内脏平滑肌可见到的2毫微米间距的近接部位。连结可能是与兴奋传达有关的构造。 ...
使RNA的 3′-OH末端与 5′- 磷酸末端以磷酸二酯键而连结的酶。 EC 6.5.1.3.是J.Hurwitz等(1972)从感染T4 噬菌体的大肠杆菌中提取的,与促进该噬菌体尾部纤维结合的基因63的蛋白质为同一物质。作为其反应机理,首先是酶与ATP形成酶- AMP复合体,复合体的AMP与RNA的5′- 磷酸末端形成焦磷酸键,它与RNA的3′-OH末端形成磷酸二酯键将AMP游离出。一个RNA链 ...
见于原生动物孢子纲的簇虫类,连接是指生长期(营养期)的两个个体(一般未成熟,有的成熟前后的很少左右的)连接的现象。初看,类似其他原生动物的融合或接合。而当2个个体以左右侧面连接(竖的连接后折曲)时,体表为共同的膜(配子囊)所包,在囊中各各分裂形成许多配子,彼此间进行接合。接合的个体不是配子而是前阶段(指营养体)的配子母细胞或未成熟的个体。 ...
亦称连接体,是指两个以上的单细胞生物个体的连接体,它是群体的形式之一,也是细胞群的同义词。连生体有团藻(Volvox)那样的真群体和锥囊藻(Dinobryon)那样的假群体。根据个体相互间的位置关系,可区分为链状连生体(catenoid coenobi-um)、树状连生体(arboroid coenobium)、球形连生体(spheroid coenobium)、丛生连生体(gregariou ...
头足纲鹦鹉螺类的收纳软体的壳室,里面有被隔膜隔出许多小室,住室后端到初生房贯穿隔壁的细长的钙质管,一般称为通管。其中含有以内脏囊后端到初生房的水管。
指二个以上的非等位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而其结合表现的变化状态,比按“独立分配定律”所期待的频度为高的现象。最初发现这一现象的是W.Bateson和R.C.Punnett(1905)。他们用香豌豆进行有关花色和花粉形状的杂交试验时,在F2 中各种相对性状以3:1分离,但把花色和花粉形状合在一起进行观察时,发现F2中并不显示9: 3: 3:1 这样的二对基因的杂种分离比,来自同一个亲本的二个性 ...
指在同一条染色体上互相连锁的一群基因。每个生物都具有等于单倍染色体数目(n)的连锁群。例如已知粗糙链孢霉有7个连锁群,玉米有10个连锁群,果蝇有4个连锁群。这个数目与各自的单倍染色体数目相等,这也是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一个重要证据。 ...
指芽体完成后仍与母体连在一起而不分离的一种出芽形式。根据芽体与母体的相对位置,可形成树枝状、丛状和球形等各种群体。例如石灰海棉、硅角海棉和珊瑚类等都是这方面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