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丙酮尿症是由于苯丙氨酸代谢途径中酶缺陷所致,因患儿尿液中排出大量苯丙酮酸等代谢产物而得名。pKU是氨基酸代谢障碍中较常见的一种,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其发病率随种族而异,约为 l/6000~l/25000,我国发病率约为1/16500。 【发病机制】 苯丙氨酸是人体代谢过程中必需的氨基酸之一,正常小儿每日需要的摄人量约为200-500mg,其中1/3供蛋白合成,2/3则通过肝细胞中苯 ...
本病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属于祖国医学的“咳嗽”范畴,是病毒和细菌的感染、物理化学刺激、或过敏反应等对支气管粘膜所造成的急性炎症。本病的病原体主要为病毒和细菌。在寒冷、疲劳和抵抗力降低时,容易发病,也可为某些传染病,如百日咳、流行性感冒等所引起。(1)临床表现 起病时较急,很象感冒,病人感到疲倦、头痛、发热、全身酸痛,有刺激性干咳,伴胸骨后不适感或钝痛,1-2天后即咳痰,初为白色粘稠样,以 ...
原核细胞 procaryotic cell 指没有核膜而只有一个构成核样体的染色体且不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这种细胞不发生原生质流动,观察不到变形虫样运动。鞭毛呈单一的结构。光合作用、氧化磷酸化在细胞膜进行,没有叶绿体、线粒体等细胞器的分化。由这种细胞构成的生物,称为原核生物,它包括所有的细菌和蓝藻类。 ...
原核生物 procaryote 真核生物的对应词,指以细菌及蓝藻为代表的生物。染色体的DNA分子几乎以裸露状态略位于细胞的中心,没有核膜,在结构上染色体与细胞质不能加以区别,而且不能进行与真核生物的有丝分裂相类似的凝缩。与真核生物的真核或真正核(eukary-on)相对应,原核生物的核样体或DNA称为原核(prokatyon)。原核生物有多种特征:(1)没有核膜、染色体结构、核仁,也没有组蛋白与D ...
原果胶酶 protopectinase 使原果胶水解形成水溶性果胶或果胶酯酸的酶。见于高等植物的果实、根、叶以及霉菌和细菌中,认为植物组织的分解、软化与此有关。然而对原果胶具有特异酶的存在井来得到证实,可认为是由于多聚半乳糖酶(polygalacturonase)和果胶反式消去酶(pectin transeliminase)的作用。 ...
原果胶protopectin 为非水溶性果胶质,含于植物的细胞壁中。与水长时间加热,或与稀酸短时间加热,可产生水溶性果胶或果胶酯酸。其不溶性认为是由于Ca2 、Mg2 或分子键使果胶分子结合的结果。 ...
原分体architomy 亦称单分裂。是指由于分裂所失去部分的再生出现在分裂之后的状态。例如在片蛭(Dugesia japon-ica)的无性生殖中可以看到。是异分体的对应词。 ...
原分生组织promeristem 指原始细胞群部分(F.A.L.Clowes,1961),也指原始细胞群连同刚从其原始细胞(群)产生的尚未分化的细胞构成的部分(J.A.Eames和L.H.Ma-c-Daniels,1953).后者来源于原分生组织的原表皮层、原形成层和基本分生组织。也有将前者称为Promeristem后者为Protomeristem以对二者加以区别(K.Esau,1965)。 ...
原分生孢子protoconidium 在半知菌纲丛梗孢属的皮生菌类中,在菌丝顶端所生的球形、亚球形或棒状的细胞。也写做hemispo-re。此种细胞分裂后,即形成deuteroconidium的孢子状细胞。 ...
原顶体acroblast 特指精子细胞中的核旁体(idiosome)(H.D.King,1907),相当于苔藓植物的顶体球(limosp-here)。 ...
原担轮子protrochula 系扁形动物的缪勒氏幼虫和格特氏幼虫,以及纽形动物帽形幼虫的总称。这些幼虫在口的前方具包围身体的纤毛环,这一点与环形动物和软体动物的担轮幼虫相似。但与担轮幼虫不同的是消化管无肛门;可以认为是担轮幼虫的原始型。 ...
原肠祖gastraea 海克尔(E.Haekel)根据他的生物发生律,设想个体发生有与其各阶段相对应的祖先型,认为整个后生动物的祖先型,都有其与原肠胚(囊胚)相应形态的原肠祖。这一学说就称为原肠祖起源说(德Ga-straea-Theorie).海克尔把个体发生的早期阶段区分为:(1)未卵裂的卵(cytula);(2)桑椹胚(morula);(3)囊胚(blastula);(4)杯状胚(depula ...
原肠中胚层 gastral mesoderm 主要是在脊索动物的初期发生时(在神经胚期)出现于原肠背侧的中胚层。最典型的形式是在文昌鱼和八目鳗的胚胎,见于前方体节形成的样式。向后方探索原肠中胚层时知其连接着口缘中胚层。 ...
原肠形成gastrulation 指发生初期胚胎的内胚层性和中胚层器官原基的预定物质,从囊胚期的胚表面向胚内移动变成原肠胚的过程。原肠形成是由综合的细胞群相互移动而引起的,此时一般胚表面连结细胞的除膜或其他物质之外,在海胆和两栖类则分别有间充质和瓶状细胞等特殊细胞的参与。细胞的移动形式可分为内陷、外包、分层、移入等。爬行类脊索中胚层管的形成,鸟类、哺乳类的原条形成等,可以认为是原肠形成的变形。原肠 ...
原肠胚gastrula 为后生动物发生的继囊胚后的胚胎发育阶段与由一层(monodermic)壁(囊胚层)构成的囊胚相反,它是由内外二层(didermic)壁(胚层)构成的胚胎。在脊索动物继原肠胚之后可有神经胚的阶段。典型的原肠胚可见于文昌鱼和海星等,开始其细胞排列成一层上皮形成中空的囊(有胶囊胚),然后植物极侧约一半内陷,形成由二层壁构成的半球状的胚,即原肠胚。现在大部分的动物种类,其原肠胚或与 ...
原肠顶壁 archenteric roof 主要是指无头类、圆口类及全裂的脊椎动物胚胎原肠背侧壁部分。在脊椎动物,原肠顶壁由头部内胚层、前索板、脊索原基、预定体节等构成,紧贴附于神经板。该区在陷入前全部位于原口背唇,在两栖类和圆口类作为对初期原肠胚外胚层起作用的形成体,诱导外胚层的神经分化。这时原肠顶壁前方的区域诱导出头部外胚层性器官;原肠顶壁后方的部位,诱导出体部及尾部外胚层性及中胚层性器官 ...
原病毒 Provirus 这是把前噬菌体的概念扩大到其它病毒而提出的概念,是指插入寄主细胞染色体并随细胞分裂分配到子代细胞中,而不损伤细胞状态的病毒。现已不断了解到有若干肿瘤病毒体系中存在前病毒。 ...
原肠archenteron 在许多多细胞动物的发生中,由原肠胚内层形成的腹壁称为原肠,其内腔称为原肠腔(gastrocoel),也有将后者称为原肠的。在原肠形成期,原肠连接外层的部位,即原肠腔向外的开口,相当于原口。随着原肠的形成,一般囊胚腔缩小或消失。不同的动物,其形成原肠的胚层或金属内肛层,以后仅形成肠管;或者除内胚层外也包括中胚层,以后除肠管外尚产生脊索、体节等。在某些动物原肠为前后延伸的简 ...
原变化 谢维尔卓夫(A.N.Sewertzoff,1931)提出的术语,指的是胚胎的最初的器官原基在后代按一定方向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生物发生律只适用到其器官的发生期。原变化大体与新生(neogenesis)同义。伦施(B.Rensch)除了器官原变化外,也建立了“全原变化”(德Totale Archallaxis)的概念。卵的构造及卵裂形式的变化(如近缘的寡毛类Pachydrilus linea ...
原变态archimetaboly 昆虫变态的一种形式。与少变态共为不全变态的典型类型,统称渐变。但在原变态类(Archime-tabola,蜻蜓目、襀翅目)昆虫中,若虫由于水生,具有发达的与成虫很不相同的(德imaginifugal)发达的幼体器官(如气管鳃、脸盖),羽化为成虫时,比少变态具有更激烈的体形变化。据此,把原变态类的若虫特称为稚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