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鳞症ichthyosis 全身表皮明显角质化,是人类的一种遗传病,由隐性致死基因引起。 ...
为催化磷酸烯醇式丙酮酸与CO2反应生成草酰乙酸呈不可逆反应的酶。EC4.1.1.31.在植物和细菌中广泛存在,在动物及丝状霉菌中缺乏此酶。在植物的叶绿体和细菌的可溶性分级沉淀中存在。大肠杆菌中的酶分子量约36万的四聚体,可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可为乙酰辅酶A活化,可受天门冬氨酸抑制。此酶是变构酶,主要功能为供给三羧酸循环以草酰乙酸,另外也与C4植物光合CO2固定反应(C4二羧酸循环)及景天科植物的 ...
鱼类Fishes 在普通分类中作为脊椎动物的一个纲(次于圆口纲之第二纲)。在最广义的习惯用法也包括圆口纲而为上纲。有关化石群的分类法尚未定论。水生,体多呈纺锤形或流线形。有上下两颌。有偶鳍(胸鳍及腹鳍)与正中鳍(背鳍、尾鳍、臀鳍)。鳍由真皮性鳍条(dermotrichia)支撑(为与圆口类鉴别的不同点之一)。皮肤上有由真皮演变而来的鳞。靠软骨(圆口类、软骨鱼类)或硬骨(硬骨鱼类)性鳃弓支撑之半鳃或 ...
鱼毒性 fish-toxicity 指溶解或悬浮于水中的农药对鱼贝类等水生动物产生毒害的性质以及毒害的程度。农药的毒性主要是以TLm值来鉴别的,按标准方法,将鲤鱼的幼鱼放在试液中,经48小时后试验生物半数死亡时的ppm浓度称为中间忍受限度,简称TLm。毒性程度分为四类:A类(鲤鱼:TLm48小时>10ppm;溞类:TLm 3小时>0.5ppm);B类(鲤鱼:TLm48小时=0.5—10ppm,即使 ...
淤血congestion 由于血流障碍血液淤积在静脉内的状态称为淤血。局部静脉压上升,呈暗紫色或紫蓝色(cyano-sis);温度降低,静脉和毛细血管因血液充盈而膨隆。有发生于局部,也有全身性的发生于静脉干及其附近的。时间久者血液液体成分滤出到血管外而发生水肿。淤血的原因有局部血管的压迫,血管内栓塞或血栓等,全身性者主要是由于心力衰竭。 ...
也称活性硫酸,通常缩写PAPS。酵母、植物、动物的细胞可通过下列二个步骤的反应,将无机硫酸活化。 所形成的PAPS贮藏在细胞内,作为硫酸转移酶(su-lfotransferase)的底物,用于各种硫酸酯的生物合成。例如软骨里的硫酸软骨素,皮肤里硫酸皮肤素,角膜里的硫酸角质素、肥大细胞的肝素(heparin),脑里的脑硫脂,肝和肠里的苯硫酸(解毒产物)和类固醇硫酸,曲霉群(Aspergillu ...
诱因incentive 动物的行动,其内部有欲求或动因在起作用。构成欲求或动因所向的对象物事件或刺激称为诱因。例如对于迷路上的饥饿的老鼠来说,动因是饥饿(hun-ger drive),而食物则成为诱因。诱因有时也称为目标(goal)。 ...
由人和动物某些细胞合成和分泌、能调节机体生理活动的特殊物质。“激素”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意为“奋起”或“激起”。现在把凡是通过血液循环或组织液起传递信息作用的化学物质,都称为激素。激素的分泌量均极微,为毫微克(十亿分之一克)水平,但其调节作用均极明显。激素作用甚广,但不参加具体的代谢过程,只对特定的代谢和生理过程起调节作用,调节代谢及生理过程的进行速度和方向,从而使机体的活动更适应于内外环境的变化。 ...
人和脊椎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分。呈索状,位于椎管中。上端起自枕骨大孔并与延髓相连续;下端尖削,终于第一腰椎下缘,再向下变为细丝,连接尾骨有稳定脊髓的作用。脊髓的长度,在成人约占椎管的2/3,内部为灰质和白质。在横切面上,灰质在中央管的周围,呈H形,主要由神经细胞和纵横交错的无髓鞘纤维组成,新鲜材料色泽灰暗。灰质的外面是白质,主要为有髓鞘神经纤维组成,呈现白色。白质中的纵行纤维束组成脊髓与脑之间 ...
成熟的雄性生殖细胞。其外形一般分头、中段、尾三部。头部主要由细胞核组成,中段含有中心体和线粒体,由中心体生成鞭毛,构成尾部。人和极大部分多细胞动物的精子发生于睾丸的曲细精管,管内的生精上皮具有两种细胞:大量为处于各级发育阶段的生精细胞,少量为柱状支持细胞。男性青春期开始,各级生精细胞才发育成熟,出现活动的精子。精子的发育成熟过程按次序可分为三期:①繁殖期。由原始、未分化的早期精原细胞进行分裂繁殖。 ...
经由呼吸道传播、感染的疾病。主要有天花、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猩红热、麻疹、流行性感冒、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腮腺炎、水痘、肺结核和支原体肺炎等。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和支原体,主要从呼吸道出入,原始寄生部位是呼吸道粘膜及肺。病原体的寄生既可引起不同部位的呼吸道感染(鼻炎、咽炎、喉炎、气管炎、支气管炎和肺炎),亦可导致皮疹、脑脊髓感染或败血症(如天花、流脑)。传染源来自病人和病原携 ...
由于呼吸肌的舒缩而造成胸腔有规律的扩大与缩小相交替的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呼吸运动的基本意义是使肺内气体与外界气体交流,有效地提供机体代谢所面的氧,排出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参加呼吸作用的主要有膈肌、肋间外肌、肋间内肌和腹壁肌等呼吸肌。平和吸气时,膈肌与肋间外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当膈肌和肋间外肌松驰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 ...
皮肤中简单的单管腺。分布于全身以掌、跖部为最多。在真皮深部或皮下组织内,小管盘曲成团,是汗腺的分泌部。自分泌部向上延伸至表皮部分称为导管。导管进入表皮后即无管壁,成螺旋形孔道最后开口于皮肤表面,称汗孔。汗腺分泌汗液,其中水分在皮肤表面的蒸发能散发体热。出汗是哺乳动物调节体温的重要方式。汗液的成分与尿液相似,人类皮肤有200多万个汗腺,可看作是特种形式的肾脏。在排泄废物和保持水、盐平衡上,其功能 ...
由许多核苷酸聚合而成的生物大分子化合物,为生命的最基本物质之一。最早由米歇尔于1868年在脓细胞中发现和分离出来。核酸广泛存在于所有动物、植物细胞、微生物内、生物体内核酸常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核蛋白。不同的核酸,其化学组成、核苷酸排列顺序等不同。根据化学组成不同,核酸可分为核糖核酸,简称RNA和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DNA是储存、复制和传递遗传信息的主要物质基础,RNA在蛋白质牲合成过程中起着重要 ...
一类由蛋白质和核酸结合而成的复合蛋白质。存在于一切生物。病毒是一类极简单的生物,它们的化学本质就是核蛋白。细胞中核蛋白主要存在于染色体和核糖体中。由于核酸有DNA的RNA两类,核蛋白也因而分为DNA-核蛋白和RNA-核蛋白两类。DNA-核蛋白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内,RNA-核蛋白主要存在于核糖体中。两类核蛋白的许多理化性质相似,都能被碱性染料染色,都不稳定,在热或碱的作用下易分解为核酸及蛋白质。DNA ...
我国药物的剂型,从夏禹时代的酒曲、商代的汤剂到后来的丸散膏丹,已有四千余年的历史,近代又出现了片剂、冲剂、针剂、气雾剂等。 然而,这些常规剂型,不论口服或注射,每天大多需给药多次,不仅使用不便,而且血液中的药物浓度(简称血药浓度)起伏很大,导致“峰谷”现象。当药物浓度处于高峰时,超过了最适宜的治疗浓度,便引起较多副反应,甚至中毒;反之,药物浓度降到低谷时,又远在所需浓度之下,难以发挥作用。于是 ...
根据经期的生理特点需要注意的卫生事项。月经是生理现象,但月经期由于内分泌作用,身体机能发生各种变化,以致全身及局部抵抗力降低,如不注意卫生,往往容易引起急慢性疾病,甚至影响妇女身体健康及生育能力。因此在月经期要注意:①避免感染。月经期由于性激素的影响,盆腔脏器充血;子宫内膜脱落,形成创面;子宫颈口松驰;阴道内的酸度也因经血的冲洗而减低,丧失了抑制细菌繁殖的自然防御作用。为防止细菌上行性感染,应每天 ...
抗生素是否等于抗菌药?是抗生素包含抗菌药,还是抗菌药包含抗生素?许多行业内人士也说不清楚,那么,到底二者是怎么回事呢? 抗生素和抗菌药都是指一类抑制或杀灭微生物或细菌的药物,在日常生活和临床使用中,这两个名词常被混用,但人严格的专业角度讲,这两个名词是有明显区别的。 抗生素(an-tibiotics)原意是指这样的一种化学物质,它由某种有机体(一般来说是某种微生物)所产生,,在稀释状态 ...
眼的调节处于静态时,远处物体反射的光线入眼后聚集于视网膜之前,以致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模糊。最常见的原因是眼球前后径过长以及角膜或晶状体的弯曲度增大。近视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高度近视尤甚。一般近视主要与后天因素如长期近距离阅读、书写或操作以及不适当的照明等有关。当在短期内连续从事近距离工作时,因调节晶状体凸度的睫状肌过度收缩,眼的调节处在高度紧张状态下,会出现一时性视力减退,但经休息或使用睫状肌麻痹 ...
介入医学,是现代医学园地中的一朵美丽奇葩。她的神奇之处在于诊疗范围大,治疗难度高,在人体中探幽入微,几乎无所不能。它既能扭转内科药物对改变组织结构无能为力的窘迫,也能避免外科手术对机体“大刀阔斧”的伤害。它对人体损伤极小,可发挥的治疗效果却非常可靠,而且显著!所以,介入医生已经成为今天医学界的“新宠”。 为什么介入医学神通如此广大,发展如此迅速呢? 第一,它借助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发明和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