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搏动时产生的生物电流,用心电图机从身体特定部位记录下来的电位变化图。1856年克利克和米勒首先直接在心脏上记录到心搏时产生的电流。1887年瓦勒发现在身体表面也可记录到这种电流。1903年爱因托芬首次用弦线电流计加以描记,使测定技术规范化,并用罗马字母命名心电图各波。此法经过后人的改进很快被应用于临床心脏病的诊断。由于测定仪器和测定方法的不断改进及结合单个心肌细胞电生理研究的进行,心电图在理论 ...
亦称三轴海绵类、玻璃海绵类。系海绵动物中非钙质海绵类之一纲。体形较大,个体性明显。辐射对称,呈管状或漏斗状。水沟系很简单,鞭毛室呈吊钟状,一般自出水孔向胃腔排列成单层。鞭毛室层内外具合胞体性之梁柱组织层(trabecular layer)。骨针三轴六放型,主要成分为硅质,大骨针和小骨针之区别明显,呈有规则排列,构成复杂、精巧而坚固的骨骼。产于深海底。
系多节绦虫类的受精卵产生的最初阶段的幼虫,体呈球形,具6个钩,与单节绦虫类的十钩幼虫相区别。伪叶目的这种幼虫特称为钩球幼虫。六钩蚴被中间宿主摄取后,发生变态而成为囊尾幼虫。 ...
大部分的鸟类,与其胸肌的显著发达相联系地于胸骨腹面正中线有个隆起,称为龙骨。在哺乳类的翼手类也可见到类似的隆起。
亚氨基酸的一种,L-六氢吡啶羧酸在大多数植物中以游离态存在,特别是在豆科植物中发现有较高的浓度。在从赖氨酸向α-氨基己二酸(adipic acid)的分解过程中,六氢吡啶羧酸是重要的中间代谢产物。 ...
指对爬行类以上的脊椎动物,用与一般不同的体系进行分类的一个纲,是由鳞龙类、主龙类和鸟类组成。为爬行类、兽型类的对应词。是 F.Huene提出的(1948),最近受到较多人的支持。另外,也有的把爬行类分为三大类时,而把龙型类作为亚纲。 ...
腔肠动物水螅虫类的海榧类中承载生殖体小枝上的个员均由囊胞体(刺胞体)所形成,从左右包围生殖体以保护之,整个结构称笼套,是生殖管的一个例子。
在组织内具有某种程度的大小和深度的管状缺损。可视为一种发育异常,本来应该封闭的而没有封闭被留下来的管道〔例如食道气管瘘,波氏导管(动脉导管)开敞症、鳃瘘等〕,瘘也是一种畸形。
〔1〕称为漏斗管 (septal funnel)。位于钵水螅体口盘面间的对称面上,向足盘的方向凹陷,是钵水螅的特有构造,相当于钵水母的生殖巢下腔。 〔2〕栉水母胃的别称。其形状似漏斗。下方经食道(咽头)与口相连,里边则和左右正对称面上走行的正辐水管及向上方(反口极)的漏斗水管相连。漏斗的断面扁平,其扁平面有将栉水母体作两等分的二放射对称面,称为漏斗面,另这里因为有左右2条触手,所以亦称触手面 ...
文昌鱼接近其脊髓中轴管始端的后部脑床的大形柱状神经细胞的集合体。细胞有神经分泌功能,分泌物除移至腹侧的轴索样突起外,也放到相反侧的脑室里成为赖氏(Reissner′s)纤维样的凝块,一直在脊髓中轴管内分布到尾端。各细胞在脑室侧面有1—2 条鞭毛,过去被认为是一种感觉细胞,但最近被解释为脊椎动物的视丘下神经分泌细胞的原始型。估计它能产生某种激素或神经激素。 ...
由英国生理学家卢卡斯(K.Lucas)设计的一种电流阻断器,以前常用于电流刺激实验,但最近主要是使用真空管和晶体管的刺激装置。 ...
脊椎动物头部的骨骼,是由多数成对或不成对的颅骨(cranial bone)连接而成。各骨的连接随动物的高级程度而增多不动连接,只颌关节(articulus mandibularis)及听小骨相互间的关节是可动连接。因此颅骨除被动的运动器官机能之外,还具有坚固的容器——支持器官的作用。颅可分为容纳脑、嗅器、视器以及听平衡器的脑颅和包围口的咽颅。在系统发生上有由软骨构成的软颅,见于圆口类、板鳃类、 ...
在爬行动物蜥蜴的特定的几个群类的副松果腺体很发达,几乎具有与侧眼同样的结构,称此为颅顶眼。位于头顶骨(颅顶骨)的正中线上的小孔(颅顶孔)内,呈圆板状具有滤泡结构,滤泡结构的前壁有晶体作用,后壁有具外节的光受体细胞及传递其兴奋的神经。颅顶孔上的皮肤透明起角膜作用。称为Sce-loporus occiclenlis的蜥蜴以有发达的颅顶眼而出名。其功能是起计量太阳光强度而调节体温。 ...
指脑颅腔的容量,在人体测量学中为间接表示脑的大小而使用。将脑颅的孔塞上,从枕骨大孔向里装满粟粒等来计算;也有根据对颅骨外表面的测定值来计算的。根据颅骨最大的长度、宽度和颅骨高(底穴到大囱高或耳大囱高)的乘积,再乘以一定常数来计算的。但因忽视了颅骨的厚度及形状故误差大。平均颅容量(括弧内为变异幅度),根据P.V.Tobias的资料,黑猩猩为394ml(320—480),猩猩为411ml(295—47 ...
为戈特和奥肯(J.W.von Goethe、L.Oken)提出的学说。根据这个学说,颅骨是由一群椎骨变化形成的。就其椎骨的数目,戈特(Goethe)说是6块,奥肯(Oken)先说是3块,后来说是4块,以后圣希莱尔(E.Saint Hilaire)说是7块,而欧文(Owen)说是4块,最后以四骨说定论。对颅椎说的反驳首先是由居维尔(G.Cuvier)提出的,他说有的头骨与椎骨相似,但只不过是机能上的 ...
亦称头曲。脊椎动物的脑原基向其前后轴的腹侧或背侧所生的屈曲,与低等动物的相比,在羊膜类的胚胎中特别显著。在整个脊椎动物中都可见到前脑的底部向腹侧屈曲,接近后方的脑底,此屈曲称为顶曲或主曲,脊索前端只可达此屈曲。在哺乳类,由于这个屈曲使中脑背侧形成脑的最高点。其次,后脑的后方轻度向腹侧屈曲,称为头曲。而且,在两者之间在后脑脑桥附近有向背侧的屈曲,这称桥曲。头曲和桥曲在无羊膜类中罕见,不持续到成体,但 ...
为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的总称,其中大部分为所谓的茎叶植物。是约四亿年前在志留利亚纪末期从水中迁侵于陆地上所形成的绿色植物的一群,即从绿藻类进化而来。所有陆地植物是否出于单一的起源还不清楚,所以不能说这是系统的概括。从生活型来分,有与水生植物相对应的陆生植物(te-rrestria1 plants),这是与系统分类地位无关的划分,在水生植物中有莲及大叶藻那样的种子植物以及水韭和槐叶萍等蕨 ...
又称抗不育维生素。一类由生育酚组成的脂溶性维生素。天然存在的有8种。一般所指的为其中的α-生育酚。1938年卡勒等人已将α-生育酚人工合成。在自然界,维生素E广泛分布于动植物油脂、蛋黄、牛奶、水果、莴苣叶等食品中,在麦胚油、玉米油、花生油、棉子油中含量更丰富。维生素E为淡黄色无嗅无味的油状物,不溶于水,溶于油脂;耐热、耐酸并耐碱,极易被氧化,可作抗氧化剂。动物体内不能合成维生素E,所需的维生素E都 ...
又称抗坏血酸。一种能防治坏血病的水溶性维生素。1928年冯森特-乔尔吉从牛肾上腺皮质及数种植物中提取制得,现已能工业化生产。主要存在于新鲜水果及蔬菜中。水果中以猕猴桃含量最多,在柠檬、桔子和橙子中含量也非常丰富;蔬菜以辣椒中的含量最丰富,在番茄、甘蓝、萝卜、青菜中含量也十分丰富,野生植物以刺梨中的含量最丰富,每100克中含2800毫克,有“维生素C王”之称。维生素C为无色晶体,味酸,溶于水及乙醇, ...
又称抗癞皮病维生素或维生素PP。一种含烟酰胺或烟酸的B族维生素。烟酰胺(尼克酰胺)和烟酸(尼克酸)均为吡啶衍生物。维生素B5为无色晶体,较稳定,不被光和热破坏,对碱很稳定,溶于水及乙醇。在酵母、肝、瘦肉、牛乳、大豆中含量较多,米糠中含量丰富。维生素B5是生物体内辅酶Ⅰ和辅酶Ⅱ的主要成分,辅酶Ⅰ和辅酶Ⅱ都是某些脱氢酶的辅酶,为生物氧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递氢体。膳食中长期缺少维生素B5可引起对称性皮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