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0H15ON.H2O。麻黄(Ephedra)中所含的生物碱,在古代中国医学的《伤寒论》中巳作为生草药用于治疗,1887年由长井长义进行了结晶分离。药比肾上腺素低,但作用的持续时间长。从肾上腺素的形成机制类推,推测它是由酪氨酸和丙氨酸生成的。麻黄素用于制止气喘发作、百日咳的镇咳剂和点眼药等。 ...
广义的麻痹是指机体的细胞、组织和器官的机能衰退,对刺激不发生反应的状态。狭义的麻痹是指神经系统特别是运动神经系统的机能衰退。运动麻痹按程度可分为完全麻痹和不完全麻痹;按性质可分为中枢性(痉挛性)麻痹和外周性(驰缓性)麻痹。中枢性麻痹是由大脑皮质发出到脊髓前角的第一神经元即锥体路的障碍;外周性麻痹是由脊髓前角发出到骨骼肌的第二神经元的障碍。
属副粘病毒属,属于副粘病毒(paramyxovir-us)科麻疹病毒(morbillivirus)属的麻疹病原病毒。质粒具被膜,为球状,直径120—250毫微米。能凝集猴红细胞。思德斯(J.F.Enders)和皮布尔斯(T .C .Peebles)于1954年采自麻疹病人的材料进行人的肾脏细胞培养,从而成功地分离到病毒。乙醚易使病毒钝化。用人细胞、猴肾等作为第一代培养的细胞,再以FL.Hela细胞 ...
一般指由于化学物质的作用使活细胞的反应能力可逆性地减弱或停止。具有麻醉作用的物质为麻醉药。但在临床医学上则是狭义的、专指中枢神经系统或外周神经的可逆性麻痹而言。全身麻醉的进程,通常是经过第一期(意识不清、无痛)、第二期(兴奋期、谵语)、第三期(麻醉期),但麻醉过度时则进入第四期(呼吸麻痹期)。通过使用适当的麻醉药可使麻醉停留在第三期以便进行手术。第三期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麻痹,以致意识、感觉和随意 ...
具有麻醉作用的化学物质。作为狭义的,即临床医学上的麻醉剂有1799年由戴维(H.Davy)第一次报告笑气(N2O)的麻醉作用;1842年朗(C.W.Long)氏在外科手术上应用乙醚麻醉获得了成功。目前用作全身性麻醉剂的有:乙醚、氯仿、氯乙基、笑气、乙烯、环丙烷、硫喷妥纳、氟烷(fluothane)等。作为制止痉挛的抚惊厥药有溴化钠等的溴盐及鲁米那等;引起痛觉中枢麻痹的镇痛药有吗啡、可待因、罂粟碱、 ...
发生于马、驴、骡的传染病。简称“马传贫”。以反复性发热和红细胞减少为特征。瓦列(H.Vall-ee)和卡列(H.Carre,1904)证实为病毒性疾病。病原性病毒在宿主体内不断变更其抗原性,因而免于受宿主抵抗力的作用,这种颇为有趣的事实曾有人报道过。在欧洲,很早以前就知道有本病,在美国称之为沼泽热(swamp fever),日本也曾波及到全国。病毒的存在状态,各型是有差别的。一部分可通过血行自肾脏 ...
阐明半规管作为平衡器官功能的学说。为马赫、布鲁尔、布朗(E.Mach、J.Breuer、A.C.Brown)三人在1874—1875年各自单独发表的。即头部旋转时,半规管的内淋巴依惯性向与管壁相反的方向流动,使膨大部的尖端运动,刺激毛细胞,从而引起感觉神经兴奋。这一理论认为尖端的倾斜一般会产生逆向的旋转感觉,但因3个半规管位于相互垂直的3个平面上,因此对所有方向的旋转运动均能感知。如任一对左右半规 ...
又称马达加斯加亚区。是北陆界中属于旧热带区的动物地理亚区之一。包括马达加斯加岛、塞舌尔群岛及附近岛屿的区域。动物区系与非洲明显不同,由于长期隔离,古老的种类保存得很好,最突出的是低等猿类的狐猴科、指猴科。
属于疱疹病毒(Herpes virus)科r疱疹亚科。病毒粒子的大小为200—250毫微米(胞质包涵体内部的粒子)。马雷克(J.Marek,1907)记载了这种疾病,A.E.Churchill,P.M.Biggs(1967)和J.J.Solomon等(1968)用鸡肾细胞培养成功。传染力强,小鸡出生后可立即被感染,12—20周龄时由于神经系统发生病变而发生局部麻痹、痉挛性麻痹和松驰性麻痹,并在生殖 ...
由于化学物质接触眼部引起眼部组织损伤称为化学性眼外伤。最常见为酸性和碱性烧伤,多发于化工厂、实验室或医疗单位。由于未遵守操作常规,麻痹大意,或对生产和使用的物品性能瞭解掌握不够所致。化学物质接触眼部,引起眼部组织损伤的程度与化学物质的性质、浓度、温度、压力和接触时间,以及是否及时处理有关。轻度化学伤经过适当的治疗,很快可以恢复,视力不受影响。严重的化学伤,眼组织受到广泛的损伤,受伤眼虽然积极治 ...
视网膜是由大脑向外伸延的视觉神经末梢组织,其结构复杂、精细、脆弱而代谢旺盛。当眼球遭受挫伤时,常引起视网膜和脉络膜损伤,主要是血管反应性改变,早期为血管痉挛,继之为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发生视网膜水肿、渗出及出血等改变。严重眼球挫伤,可引起视网膜破裂,导致视网膜脱离。临床表现 1.视力下降,视物变形; 2.有中心暗点; 3.眼底检查:视网膜出血,视网膜震荡,后极部视网膜水肿、混浊,重者 ...
花斑癣是由一种嗜脂酵母一圆形或卵圆形糠秕孢子菌所致的皮肤浅表慢性真菌感染,其皮损特征为点状或小片状淡褐色或灰白色鳞屑性斑疹。临床表现 1.夏季发病,冬季隐匿; 2.好发于胸背、腋下、面颈等汗腺丰富部位; 3.皮损为点状或小片状的淡褐色、灰白色细鳞屑斑。诊断依据 1.冬隐夏发; 2.好发于胸背等处; 3.典型皮损表现; 4.鳞屑直接镜检可见短杆状菌丝和圆形孢子; 5.滤过紫外线灯检查为黄褐色 ...
疥疮是由疥璊(疥虫)引起的传染性皮肤病。疥虫寄生于人体皮肤表皮内,在其中产卵、活动,引起好发部位发生丘皰疹或小水皰,伴有奇痒。本病全国各地均可发病,无性别差异;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染,传染性大,蔓延迅速,常在家庭和集体中流行、传播,多人同时或先后患病。若治疗处理不当,病情可反复加重,呈慢性经过。 临床表现 1.基本皮损为针头大小丘皰疹、水皰及疥虫在表皮内掘出的隧道;部分患者阴囊、阴茎上可生 ...
扁平疣和寻常疣一样是人类乳头瘤病毒(HPV)引起的皮肤上突出的病变。表面多扁平光滑,无明显不适,好发于青少年面部、手背等处。常呈慢性病变过程,属良性疾病。可以治愈,无严重危害。临床表现 1.一般无自觉症状,偶有微痒; 2.皮损为帽针状至绿豆或稍大的扁平光滑丘疹,呈圆形、椭圆形或多角形,质硬,正常皮色或淡褐色。 3.主要侵犯青少年,好发于颜面、手背及前臂。诊断依据 1.好发于青少年颜面、手背 ...
着色霉菌病是由几种着色霉菌侵犯皮肤和皮下组织引起的慢性肉芽肿性疾病。多见于热带及亚热带,在我国常见于山东、河南、广东等地。常见的致病菌有长氏枝孢霉、裴氏着色霉和疣状瓶霉。常于外伤后发病,皮损好发于暴露部位,病情顽固迁延不愈,可造成肢体残废。临床表现 1.多见于农民,病人常有外伤史; 2.好发于四肢等暴露部位; 3.病损单侧,在原外伤部位出现结节、斑块、污褐色,周围绕以紫红色浸润带,以后斑块破 ...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发病机理为迟发变态反应。多由于某些外界刺激与机体内的敏感因素互为影响所致,因果关系较复杂,如动物性、植物性因素、各种强化刺激均可诱发本病。故去除外因后,往往不易痊愈。临床主要特点为多种疹形的皮损,有渗出倾向,瘙痒较剧,常泛发或对称分布,病程较长,易迁延而慢性化。湿疹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无性别差异。患者往往有过敏性体质,家族中有过敏性病史。天气变化也和湿疹的发病有关,如夏季 ...
丘疹性荨麻疹又称急性单纯性痒疹。大多为昆虫叮咬所致,常见的是蚊、蚤、璊、臭虫等节肢动物。部分患者可能与食物过敏以及消化障碍有关。儿童及青少年好发,春秋季节多见。临床表现 1.自觉瘙痒,多数较剧烈,一般无全身症状; 2.皮损以四肢、臀部、腰背部多见,常成批出现,多散在或群集出现,一般不融合; 3.皮损为黄豆至花生大小,呈梭形的红色水肿性丘疹,中央可有丘皰疹,水皰或大皰。皮疹经7-10天后消退, ...
先天性血管瘤是一种皮肤毛细血管增生扩张所形成的良性肿瘤,多在出生时即有,或生后不久发生,少数在儿童期或成人期开始发病。多数侵犯头、颈部皮肤,但粘膜、肝脏、腿和肌肉等处也可发生。在婴儿期增长迅速,以后逐渐停止生长,有时会自行消退。该肿瘤在生长过程中,可引起一些合并症,如遇外伤或感染时可引起出血或溃疡、动静脉娄和血小板减少等。临床表现 临床一般分四型: 1.鲜红斑痣:皮损大小不一,为淡红色或紫红 ...
红斑狼疮为全身性、慢性进行性反复发作和缓解的典型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之一。女性发病多,可侵犯全身多脏器,免疫学技术的发展使早期轻型和不典型的病例能及时诊治,因此除少数重症或重要器官受损者外,有些病例可自行缓解,有些只呈一过性发作,经数月或短暂病程后,症状完全消失。治疗上由于合理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免疫调节剂、血浆交换疗法、中西医结合等,红斑狼疮患者的十年存活率已达85%。近年有人认为本病为一病 ...
鸡眼和胼胝是皮肤由于长期受挤压或受摩擦而发生的角质性增生。鸡眼为圆锥形角质增生,胼胝则为斑块状角质增生。主要发生于手、足、指、趾受摩擦或挤压部位。鸡眼有压痛症状,可影响手足功能。胼胝常为职业性标志,多无症状,不影响功能,严重者可出现皲裂。临床表现 一、鸡眼 1.损害为豌豆大小、微黄的圆锥状角质增厚。基底向外,表面光滑,有皮纹,尖端深入皮内; 2.有明显的压痛; 3.好发于足底或趾侧受压部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