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穿过生物膜的电流。当给生物膜通直流电时,最初电流是由对膜电容充电产生的,但在稳定状态下,它只等于通过膜电阻部分的电流,只有电压下降部分引起膜电位的变化。由于兴奋性膜有整流作用,所以通电方向不同易流性也不一样。在动作电位产生时,活动部位产生内向电流,由该电流对这部分膜充电,同时向邻接部位流动而形成外向电流,对相邻部分的膜有刺激作用。
生物膜对穿过它的电流所呈现的电阻称为膜电阻。由于电阻性电流是由离子传递,所以它是由膜对各种离子通透性的大小和通透离子是否大量存在等因素决定的。膜电阻值有两种表示方式,一种是用神经纤维等组织的单位长度(cm)的值表示,另一种是用单位膜面积(cm2)的值表示,相当于膜的厚度乘以膜的比阻抗。 ...
存在于心肌细胞内质网膜上的由蛋白质激酶磷酸化的膜蛋白。在磷酸化时可促进心肌内质网的Ca2 依赖性腺苷三磷酸酶(ATPase)的活性,其结果可对内质网增加输送ATP依赖性Ca2 。 ...
用冰冻蚀刻法将生物膜沿疏水层割裂时所看到的8—12纳米的粒子。为膜的内在蛋白质相,一般在接近细胞质的半面可以更多的观察到。有跨越膜内外两层类脂层存在的,有局限在某一层的。存在于红细胞膜的内在蛋白质为8纳米的粒子(每个细胞约 50万个),作为阴离子的通道与加速扩散有关。此外,作为各种抗原和外源凝集素的受体蛋白质的粒子也很多。 ...
亦称为膜样迷路(bony labyrinth)。是内耳的主要部分。在鸟类、哺乳类与骨迷路(bony lab-yrinth)的形状基本相同。构成膜迷路的主要部分是椭圆囊、球囊(小囊)半规管、耳蜗,膜迷路的内腔充满内淋巴(endo lympha),与骨迷路之间的外淋巴腔(cavumperi lymphaticum)中,有外淋巴(perilympha)。无颚类的圆口纲的盲鳗动物的椭圆囊和球囊不分开,半规 ...
发音器官的一种类型。昆虫的发音器官大部分属于此型。由身体的一部分表皮特化而生成音锉,和与此相接触的其他体表发展成的隆起状摩擦器而成。最原始类型的是直翅目蝗科,用后足腿节的内侧摩擦前翅的表面。在这种情况下,音锉和摩擦器的分化不很明显,声音小而且是单调的。鞘翅目的天牛科,在前胸后缘有由细小的横条形成的音锉,与小盾板前缘的有齿摩擦器摩擦而发音。但是锯天牛等只不过在后足腿节和前翅,具有原始的摩擦器。在夏威 ...
在昆虫的摩擦器型的发音器中,摩擦着音锉的部分,称为摩擦器。多数在足、前翅、翅脉等上面,于具有发达的硬化的隆起上略有凹凸或钩的简单构造,但也有鞘翅目黑蜣虫科的幼虫那样,后足粗而短,跗节的前端变为特殊的构造。
一种行为,在进行心理学的说明时,对作为较低级 能力所产生的活动结果且可得以解释的行为,而不能作为高级的心理能力的结果进行解释,这样的一种标准称为摩(庚)氏标准。这是英国心理学家C.Lloyd Morgan在其著作“An introduction tocomparative psychology”(1894年)一书中作为研究动物行为的必须法则而提出的,后来就被命名为摩(庚)氏标准。摩庚当时在其传说的 ...
指在脱氧核糖(或核糖)的3′位置的C,接有OH及磷酸等残基的末端,表示核酸的方向性。 ...
指脱氧核糖核酸(或核糖核酸),连接在OH、P和其他基团的5′位碳末端。用来表示核糖核酸链的方向性。 ...
线状噬菌体的双螺旋DNA中所见的构造,即其分子两端具有相同的基因排列或碱基排列。如果把基因排列用1,2,……等数字来表示,T1,T7噬菌体等的DNA两端如(1)所示末端重复是一定的,而T偶数噬菌体和P1噬菌体等DNA两端如(2)所示其末端重复是不一定的。 ...
脊椎动物胚胎期的脑泡之一。在菱脑区分出前后两部时,后一部分即为末脑。在形成五个脑泡时,它位于最后方,以后分化成延脑,其后方连接脊髓。其内腔和后脑(狭义的)的内腔共同构成第四脑室。
指有丝分裂终了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到达两极的染色体,其基质逐渐膨胀,染色性降低,对各个染色体变得不易辨别;再进一步,染色体的螺旋结构解开,在核与细胞质之间重新形成核膜,而在核仁形成区重新形成核仁,从而成为间期的子核。在高等植物细胞中,先在纺锤体中间部位产生成膜体,而后在纺锤体的赤道面上形成细胞板,使一个细胞成为两个子细胞。而在动物细胞中,则是通过赤道面上的表层细胞质中间向内收缩,而使一个细胞分裂成 ...
锁合又名跨合,是指因上下颌后牙彼此跨越了咬合面而无咬合接触,是后牙的一种错合畸形,上颌个别后牙或多数后牙被锁结在下后牙的颊侧,或是下颌个别后牙或多数后牙被锁结在上后牙的颊侧,此为锁合畸形。锁合畸形多见于恒牙合,少见于乳牙合。临床表现 1.正锁合:是上后牙舌尖的舌斜面与下后牙颊尖的颊斜面相咬合,合面无咬合接触。 2.反锁合:是上后牙颊尖的颊斜面与下后牙舌尖的舌斜面相咬合,牙合无咬合接触。 3. ...
双颌前凸是上下颌都向前突出。临床少见。临床表现 1.上下颌都向前突出。 2.牙的长轴斜度大,上下唇比较短。 3.前牙暴露于口外,有开唇露齿现象。 4.前凸不仅限于牙齿,而且牙槽突也向前凸出,牙的排列一般都很整齐。 5.前牙覆合浅,甚至成对刃合,嘴唇不易闭上;用力闭上,犹如口内饱含食物模样。 6.有口呼吸习惯者,面部下1/3凸起。诊断依据 1.磨牙中性合,上下齿槽骨或上下牙弓前突。面中部前突 ...
前牙深覆盖是指自上前牙切端至下前牙唇面的最大水平距离过高3mm者,是较常见的错合畸形,常伴有前牙深覆合。临床表现 1.按深覆盖量的多少将深覆盖分为3度。 Ⅰ度深覆盖:上前牙切端下前牙唇面的最大水平距离为3-5mm。 Ⅱ度深覆盖:5-7mm。 Ⅲ度深覆盖:7mm以上。 严重者可达10mm以上。 2.分型 牙型:其上下颌骨之间以及与颅面关系一般正常,即磨牙关系为中性合,没有明显骨骼异常,上下前牙 ...
开合指的是在正中合位及非正中合位元时,上下颌部分牙齿在垂直方向无合接触,本病临床少见,多见于恒牙期。临床表现 1.开合分为3度,指的是上下切牙切缘间的垂直距离,以上颌切牙切端至下颌切牙切端的垂直距离标准,Ⅰ度:上下开合牙垂直分开3mm以内;Ⅱ度:上下开合牙垂直分开3-5mm;Ⅲ度:上下开合牙垂直分开5mm以上。 2.开合的范围有大有小,有的只是前牙开合,有的只是后牙局部开合,有的严重开合是在 ...
前牙反合、近中错合及下颌前突3个症状均是上下牙弓近远中关系异常。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错合畸形症状,如果不及时矫治,有可能妨碍面前后向的正常发育。因为程度不同,可单纯表现为前牙反合,即只有牙弓前部的关系异常,其磨牙关系为中性、下颌不前突。有的患者前牙反合合并后牙近中错合,但下颌前突的症状不明显。严重的患者则前牙反合,近中合及下颌前突三个症状同时存在。临床表现 1.前牙反合有乳前牙反合及恒前牙反牙 ...
深覆合是一种上下颌牙弓的垂直关系的异常。指的是上前牙切缘盖过下前牙牙冠长度的1/3者或下前牙咬合于上前牙舌侧切1/3以上者。临床表现 1.上中切牙垂直或内倾,而侧切牙唇向倾斜,或上切牙内倾而尖牙唇向,或所有上前牙内倾,前牙覆盖小于3mm,有时可为0-1mm,或上下前牙拥挤、内倾,呈严重闭锁合,可咬伤上前牙舌侧或下前牙唇侧龈组织,引起急、慢性牙周炎而造成牙槽骨吸收,牙齿松动等,后牙为中性合或远 ...
下颌后缩是由于下颌发育不全或者先天性缺少下前牙以及翼外肌功能不全等而造成的一种下颌后退的错牙合畸形。临床表现 1.下颌后缩,上颌位置基本正常,前牙呈深覆盖,上前牙明显倾斜,下前牙高位咬在上前牙舌面隆突或者腭粘膜上,下唇贴在上前牙的舌面,后牙咬合关系为远中合。 2.下颌后缩,前牙为深覆合。上前牙舌向咬在下前牙唇侧牙龈上,下前牙咬在上腭粘膜上,后牙咬合关系是远中合。 3.下颌后缩,下牙弓小于上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