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说 emergency theory 动物平常只有少量的肾上腺素分泌,看不出显著作用,但在某些突然的情况下对交感神经的刺激,肾上腺素可大量分泌。因此瞳孔扩大,眼球突出,毛发竖立,心脏剧烈跳动。随之,肌肉的血液增加,血糖消耗,胃肠运动抑制,支气管扩张,红血球增加(W.B.Cannon 1928)。与此说相对立的有非机能说(nofunction theory)是格利(M.E.E.Gley),Qui ...
缩窄性心包炎是某些心包疾病的最终结果,心包纤维化、钙化和增厚导致心包缩窄,压迫并限制心脏的舒张。最常引起心包缩窄的疾病是结核性、化脓性心包炎。该病的治疗主要是及时的外科手术,若病情延误导致心肌萎缩、心源性肝硬化和全身衰竭预后极差,因此,应及时诊断,尽早手术治疗。 临床表现 1.劳力性心悸、气促,严重时端坐呼吸,还有咳嗽、乏力、腹胀、厌食和衰弱等; 2.心尖搏动减弱或消失,心浊音界正常或轻度增大 ...
雷诺病又称“肢端动脉痉挛病”,是血管神经功能紊乱所致的肢端小动脉痉挛性疾病,本病少见,多发于女性,男女比例为1:10。发病年龄多在20-30岁之间。本病的病因未完全明确,常有家族史,起病缓慢,以冬季多发,发作与受寒、精神紧张有关,尚无特效治疗,只有对症治疗。 临床表现 1.发作时指端苍白,继而发紫,伴局部冷感、麻木、疼痛,数分钟后缓解,局部皮肤转为潮红伴有烧灼、刺痛感,然后恢复正常。 2.病情 ...
本病是由于高级神经功能失调,引起心血管一系列症状的功能性疾病,在病理解剖上无心脏血管器质性病变。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大多数发生于青壮年,男女均可患该病,常因情绪激动,持续过度兴奋,长期忧虑,导致中枢神经正常活动发生紊乱,受植物神经调节的心血管系统继而失调。临床上以心悸、心前区痛、呼吸憋闷,全身乏力、易激动、多汗、颤抖、失眠为特点。 临床表现 1.休息时、劳动后、精神紧张、疲乏后自觉心悸、心前 ...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系因甲状腺分泌过多的T3、T4所致。长期、过多的甲状腺素的作用可引起甲状腺机能亢进性心脏病(甲亢性心脏病)。临床表现除有甲亢的高代谢症候群外,尚有心脏扩大、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的表现。本病以女性多见,约为男性的2倍,多见于40岁以上。多数患者甲亢治愈后,甲亢性心脏病的症状随之消失,因此治疗甲亢是防治甲亢性心脏病的关键。 临床表现 1.怕热,多汗,多食易饥,消瘦,激动烦躁,心悸, ...
当血浆脂质浓度超过正常高限时称高脂血症。血浆脂蛋白超过正常高限时称高脂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常反映于高脂蛋白血症。临床上常见于未控制的糖尿病、粘液性水肿或甲状腺机能减退症、动脉粥样硬化、肾病综合征、胆汁性肝硬化、胰腺炎。为代谢病中常见的重要病症。 临床表现 1.Ⅰ型高脂蛋白血症(高CM血症) (1)血浆甘油三脂严重增高(可达11.3-45.2mmol/L),胆固醇轻度升高。 (2)4℃过夜的血清有 ...
指由于长期体循环动脉压力增高,致使心脏后负荷过重而引起的以左心室肥厚,扩大为主要特征,并可能进一步导致心功能不全症状的一种心脏病变。是高血压病最常见的合并症和死亡原因之一。 临床表现 1.长期高血压史; 2.左心室肥厚、扩大; 3.心功能不全,常以左心衰为主。 诊断依据 1.高血压病史; 2.左室肥大证据。 治疗原则 1.持续、稳定控制高血压; 2.保护心脏结构及功能; 3.治疗心功能 ...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由于折返运动的快速型心律失常,它的特点是阵发性突然发作和突然停止,发作时心率一般160-220次/分,每次发作可持续不及1秒或持续数秒、数分、数小时、甚至数天,自动或经治疗后终止,部分可反复发作,发作间歇期如常人,发作间隙长短不一,发作时可刺激迷走神经、使用药物、同步直流电或经食道超速调搏使心动过速终止,目前最有效、最彻底的治疗方法是射频消融治疗。 ...
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是原因不明的以心脏扩大及充血性心力衰竭为特征的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为心悸、气促、胸闷、乏力、腹胀、心脏扩大、心律失常、收缩期杂音、肝肿大、水肿。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中年人最多,男性多于女性。本病预后不良,死亡原因主要是顽固性心力衰竭,亦可为严重心律失常或血栓栓塞。 临床表现 1.心悸,气促,咳嗽,胸痛,胸闷,腹痛,腹胀,乏力,头晕,晕厥,栓塞; 2.血压正常或偏低,脉压小 ...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是窦房结及其周围组织病变,造成起搏及/或冲动传出障碍引起的一系列临床表现。虽然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但多见于老年人。常见于特发性退行性硬化、冠心病、急慢性炎症、心肌病及手术后创伤,个别为家族性。主要表现为窦房结及其周围组织的变性、坏死、纤维化或脂肪化,退行性硬化,淀粉样变,甚至钙化,导致起搏及/或传导功能障碍而引起一系列心律失常的临床症状。 临床表现 1.严重而持久的窦性心动过缓: ...
结节性多动脉炎是一种累及中、小动脉的坏死性血管炎,其发病与免疫机理失调有关。可以仅局限于皮肤(皮肤型),表现多形性,但以沿小动脉分布的结节为特征;也可波及多个器官或系统(系统型),主要表现为高血压、腹痛、肾损害等。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性多于女性(约4:1)。病情与受累的脏器及其严重程度有关,可发展迅速致死或致残,也可缓解和发作交替出现持续多年甚至痊愈者。 临床表现 1.皮肤型:主要表现为皮肤呈 ...
梅毒性心脏血管病是梅毒的晚期表现之一,在发生下疳15-20年以后才波及心脏血管系统,一般发生于40-55岁,男性比女性多见。梅毒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使左心室的负担显著加重,冠状动脉口的狭窄可妨碍心脏的血液供应,临床上可出现呼吸困难,心绞痛。主动脉瘤可引起声嘶、气管移位、吞咽困难。当出现症状后,治疗效果较差。主动脉瘤用手术治疗可获较满意疗效。 临床表现 1.胸骨后不适或钝痛。 2.呼吸困难。 3. ...
急性胃肠粘膜病变是指人体在应激状态下(患者受到各种重大手术和创伤、烧伤、脑血管意外、多器官衰竭、心肌梗塞及应用激素及非甾体抗炎镇痛药物的强烈刺激),胃肠道粘膜发生急性粘膜糜烂、出血或溃疡。病变可累及整个消化道,以胃十二指肠损害较常见。主要临床表现为呕血、黑便,严重时可出现血便,可发生循环衰竭休克而死亡。本病以内科治疗为主,手术预后较差。 临床表现 1.患者于出血前可有或无剧烈或轻微腹痛,出血后腹痛 ...
多发性大动脉炎为主动脉及其分支的慢性、进行性、且常为闭塞性的炎症,临床上根据受累动脉的不同而分为不同的临床类型,其中以头和臂部动脉受累引起的上肢无脉症为最多,其次是降主动脉、腹主动脉受累的下肢无脉症和肾动脉受累引起的肾动脉狭窄性高血压,也可见肺动脉和冠状动脉受累而出现肺动脉高压和心绞痛甚至急性心肌梗塞。本病多见于女性,发病年龄5-45岁,其病因及发病机理目前尚不明确。 临床表现 1.发热、全身 ...
肠结核是结核桿菌侵入肠道引起的慢性特异性感染,多继发于肠外结核,特别是开放性肺结核,且好发于回盲部。其临床表现以腹痛,大便习惯改变,腹部包块及发热、盗汗、消瘦等结核毒性反应,但缺乏特异的症状和体征。 本病患者大多为青壮年,其治疗以抗结核药为主,通过合理、充分用药,本病一般可获痊愈。 临床表现 1.全身中毒症状:有轻重不一的发热、乏力、盗汗、消瘦等活动性结核表现,以溃疡型结核多见。此外可伴肠外结核, ...
食管裂孔疝是指部分胃囊经松驰的膈食管裂孔凸入胸腔的疾病。可分为三种类型:(1)滑动型:为贲门前区胃底部随膈下食管、贲门疝入胸腔,可反复疝入和退回腹腔;(2)食管旁型:只部分胃底疝入胸腔而膈下食管及贲门仍在膈下;(3)混合型:除食管贲门疝入外,部分胃底与食管并行疝入胸腔。三型中以滑动型最为常见。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1)食管裂孔松驰增宽;(2)腹内压力增高。食管裂孔增宽可以是先天性,但更多是由于年 ...
贲门失驰缓症又称贲门疼挛,食管蠕动停止,巨食管症,是一种食管运动障碍,主要是指食管下括约肌(LES)松驰障碍,不能象正常一样松驰而让食物通过入胃,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最常见于20-40岁,儿童很少发病,男女发病大致相等。本病病因仍不很清楚。一般认为,本病是神经原性疾病。也有认为可能是由于精神刺激引起皮层神经功能障碍,导致中枢及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而发病。 临床表现 1.渐进性吞咽困难,缓慢发展。 ...
急性风湿性关节炎是风湿热的主要表现之一,风湿热的3/4病例有关节炎。以大关节红、肿、热、痛的主要表现,呈游走性,反复发作,但不遗留关节强直和畸形。该病是与A族乙型链球菌感染有关的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首次发病多在儿童和青少年,彻底清除链球菌感染是治疗和预防复发的关键,抗风湿治疗效果好。临床表现 1.发病前1-3周,约半数病人先有咽峡炎或扁桃体炎等上呼吸道感染史; 2.发热、乏力、出汗、面色苍 ...
指菌根中菌丝侵入高等植物根部皮层组织的细胞内,进行共生性或寄生性的生活者。半知菌类的丝核菌类(Rhizoctonia)寄生于各种杂草根的皮层中,另外还有于兰科(Orchidaceae)植物根的皮层细胞内共生,形成内生菌根。亦可见于龙胆科(Gentiace-ae)、杜鹃花科(Rhododendriaceae)等所属的很多植物的根部,真菌常常侵入根内部而形成特殊的层。兰科植物的种子由于是以未分化状态休 ...
即靠细胞膜的流动(membrane flow)来围取外界的物质之总称。原来根据光学显微镜的观察,分别对吞食固体的作用称“吞噬作用”(phagocyto-sis),吞食液体的作用为“吞饮作用”(pinocyto-sis)。但是,后来明确两者无论在形态上,还是在生理上,均具有相同机理的现象。因此,A.B.Novi-koff(1961)和C.deDuve(1963)将吞噬作用和吞饮作用概括为内噬作用。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