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把群体遗传学和种群生态学综合起来,从进化的观点来理解研究种群特性的分支学科。这是以R.H.MacArthur和J.H.Conneil的《The biologyof populations》(1966年)教科书的出版为转机,从六十年代中期开始以美国学者为中心继续进行着研究和探索。另外,在各生物学分支领域中把一个个体以上数量的生物现象,一般也有使用此称呼的。 ...
主要为了进行果蜂群体遗传学的研究而设计采用的装置。最初是由P.L.′Heritier和G.Teissier(1933)设计的,以后经T.Dobghansky改良而被广泛采用。用于在实验室内分析调查从野外自然群体中所得到的结果等。有各种类型的群体饲育箱,例:如用17×12×5.5英寸的木箱,上面和两侧装上玻璃,窄的一面装上金属网,另一面有一带软木塞的孔,在底部有15个直径2.5英寸的圆孔,用软木塞塞 ...
遗传学中研究支配生物群体(主要指一个繁殖群体),遗传结构的一个分支学科。其最终目的,在于阐明生物进化的机制。如果就群体遗传学作历史性地考查,可以认为它是由生物统计学方法结合达尔文的自然选择与孟德尔遗传定律而形成的。作为群体遗传学基础的数字理论,主要是在三十年代由R.A.Fis- her,J.B.S.Haldane和S.Wright等的研究才开始建立的体系,以后大量学者的工作又使之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
以群体为单位的自然选择之总称。但将以种为单位的选择除外,仅指种内群体间的选择方式者较多。在C.Darwin(1859,1871)之后包括适用于人类群体的各种模式被提出来。奠基于群体遗传学的进化上的最新模式,提出作为单位群体的亲缘群体(kin group,lineage group)和地方种群(localpopulation,同类群)等,而且多将群体间绝灭率之差及增殖率之差看作是集体的适应度之差。认 ...
亦称混合育种,与系统育种相并列。为水稻,小麦等自交作物杂交育种中所采用的一种重要方法。系统育种,从早期世代开始就进行株系选择,而群体选择,不在早代行单株选择,而是以杂种群体状态自由栽培,直到后期世代才作单株选择,育成系统。在群体培育过程中往往也可同时进行群体选择。在初期自由栽培过程中由于自然选择,使适应环境的个体增多。在单株选择世代中,大部分个体已成为纯合型,因此,选择的效果大,并且稳定。据认为本 ...
hnRNA系heterogeneous nuclear之缩写。为存在于真核生物细胞核中的不稳定、大小不均的一组高分子RNA(分子量约为105~2×107,沉降系数约为30—100S)之总称。占细胞全部RNA之百分之几,在核内主要存在于核仁的外侧。认为hnRNA多属信使RNA(messenger ribonucleic acid,mRNA)之先驱体,包括各种基因的转录产物及其成为mRNA前的各中间阶 ...
作为表示可逆的氧化还原系的还原能的大小而导入的值。也写作rH2。对AH2A H2体系,当把在铂电极中平衡的氢压力作为〔H2〕气压时,则规定rH=-log10 〔H2〕。某个氧化还原系和I个大气压氢的反应自由能,是与该系平衡状态的电极氢分压的对数成比例,即有-△G=2.307RT〔rH〕这样的关系,因此与氧化还原电位相同,rH越高的系,氧化能力越高,rH越低的系还原能力越高。(R为气体常数,T为绝对 ...
为了在各种显微镜下或用肉眼能更精确地识别生物体的微细部分,对特定部分作选择性着色以进行对比的操作称为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时所用的染色法几乎是与显微镜的历史同时开始发展起来的,A.L- eeuwenhoek(1741)在观察肌肉纤维时就已使用黄樟素来进行染色。在19世纪由于普通使用显微镜,随着固定、切片等制片技术的发展,于1850年除了使用洋红、靛蓝等天然色素外,已使用苯胺类色素来进行染色,确立了苏 ...
简写为CQ。田宫博(1932)根据对以各种物质为基质的曲霉呼吸商(RQ)的研究,引入了呼吸材料完全燃烧成为二氧化碳与水时的[CO2]/[O2]([]为该物质的克分子浓度)的理论值,称为燃烧率。假定呼吸基质仅由C、H、O所构成(ClHm-On),而其完全燃烧需用的氧为a摩耳时,则: 根据对CQ与RQ的比较,可获得生物体内有关呼吸的重要资料。 ...
从有丝分裂前期的早期到中期,染色体沿其长轴发生纵裂。这样被分成的二条染色体各称为染色单体。开始成为一对的染色单体两者并不分开,逐渐它们具有独立的基质,并在其中各自形成二条染色丝。而且染色单体往往出现互相关连的螺旋。这些螺旋的圈数在中期以前逐渐减少,并且着丝粒也开始分裂。从中期进入后期时,一对染色单体就互相完全分开,作为子染色体分别向相反的两极移动。减数分裂的二价染色体是由4条染色单体(四分染色体) ...
即染色体桥。在一条染色体具有两个着丝粒时发生的,在核分裂的后期两个着丝粒分别向两极移动时,而染色单体的两个着丝粗之间的部分,在两极之间被拉紧而形成桥,称为染色单体桥。在异质体中具有偏着丝粒易位的个体在减数分裂前后易位的部分发生交叉,可能产生具有两个着丝粒的染色单体和不具着丝粒的染色单体。因此在减数分裂时若看到有染色单体桥,就可以断定这个个体是异质合子。X射线及其他射线和某些药品能诱发染色单体畸变, ...
在染色丝上线状排列的许多念珠样的小的染色质粒称为染色粒。染色粒在体细胞分裂前期或减数分裂前期,在染色体上显有特有的排列型式。以前认为这是染色体真正的异常凝缩的部位,现在一股认为这是基本染色体的原纤维局部强烈发生折叠的部分。
指动植物细胞在有丝分裂时,在纺锤体内出现的可被碱性染料浓染的棒状结构。1888年W.von Wa- ldeyer根据希腊语染色体(colored body)的意思来命名这种结构。其后,随着遗传学的发展,通过遗传分析推测的基因连锁图明显地与实际上光学显微镜下所看到的染色体是相对应的,而且所看到细胞中的DNA大部分都集中在染色体上,从而确立了染色体是遗传信息载体的这个看法。现在染色体的概念已不限于细胞 ...
雌体有相同的性染色体时,此性染色体称为X染色体。在性别决定上,XX为雌,XY(或XO)为雄。过去C.E.Mcclung(1901)在昆虫中曾将此命名为副染色体(accessory chromosome)。通过多倍体、异倍体实验证明,在果蝇的X染色体上可能具有导致雌性性征发育的基因,但也有可能是X染色体作为整体来决定雌性性别;而由常染色体决定雄性性别。在包括人类在内的高等哺乳类中,雌性个体细胞核中的 ...
一种在减数分裂中除了正常着丝粒发挥作用外,其端部(T端)也表现有着丝粒功能(即次要着丝粒的功能)的染色体。这种T染色体是由G.Katt- ermann于1939年在黑麦中发现的。 ...
性染色体之一。在雄性是异质型的性决定的生物中,雄性所具有的而雌性所没有的那条性染色体叫Y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与X染色体配对,X染色体和Y的行为像是一对同源染色体,因此被认为在它们之间部分是同源的,但相互之间在形态和构造方面大多是不同的。当然X染色体和Y染色体在同源部分是能够互相交换的。Y染色体数目不一定只有一个,象酸模(Y1Y2)之类就含有几个Y染色体,但在减数分裂分离的时候由于常集在一起行动,所 ...
指由染色体断片化所产生的染色体的断片。原来的染色体具有局部型着丝粒或分散型着丝粒,在局部型着丝粒方面,进一步根据断片含不含着丝粒,其断裂后的行为是不同的。含有着丝粒时,在核分裂后期断片具有向纺锤体极移动的能力,所以往往能在细胞内长期存在,这也是混倍体和非整倍体产生的原因。不含着丝粒的断片通常在核分裂时被排出核外,不久即告消失,也是与其它染色体发生融合、易位和插入等的原因。消失的染色体断片如果上面存 ...
来自父方和来自母方的各半数的染色体组被共同的核膜所包围,但仍然相互独立,不相混合,此称为染色体分立。此现象动物中屡见不鲜,植物中已知的有稗荩属(Sphaerocarpus)、松属(pinus)、铁杉属(Tsuga)、冷杉属(Abies)等,一般只见于个体发育的最初阶段,受精时雌雄生殖核不相融合,处于接触状态,或虽融合,但第一次卵裂时两核各显示独立的染色体分裂相,形成具有双重性的子核。双重性常延续至 ...
指四个以上部分同源的染色体各在端形成交叉连接形成环状的染色体联合。在易位型异质接合子的第一次减数分裂的终变期到中期可以看到交替排列着正常染色体和易位染色体。在自然状态下的许多种植物中都可观察到染色体环。特别是在月见草属中曾最先发现染色体环,而且这种环是由4,6,8,10,12个和24个染色体构成的,此外还知每个环由2个或3个组合起来的情况。人工诱发的相互易位所产生的各种染色体环在一粒小麦,玉米和大 ...
指在染色丝的周围构成染色体的物质。这些物质积蓄在分裂前期的染色体表面,直到分裂末期一直包围在浓缩的染色体上。在分裂终期以后这种物质即分散消失。关于它的化学组成现在还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其主要成分是RNA和核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