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实验_LOGO
登录
提问
我要登录
|免费注册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三觭龙Triceratops

爬行纲乌盘目角龙亚目的一属。只产于北美的眼窝上部,另一只长在鼻端,并向前突出。以颅骨向后延伸,保护着颈部。两颚的后缘有适于草食的齿,前缘有角质的吻,很发达。用四肢步行,但前肢比后肢短,四肢末端蹄发达。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三卡因(MS-222) MS-222,tricaine

C10H15NO5S为分子量261.3,白色针状结晶的化合物。对水的溶解度为1.25g/ml(20℃)。广泛用作水生动物麻醉剂以代替氨基甲酸酯及硫酸镁等。最小有效量虽因动物而异,但将动物放入约1/2000至1/3000浓度的淡水或海水溶液中,可使之麻醉。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5’-三磷酸核苷nucleoside 5’-triphosphate

核苷酸的5′-三磷酸酯之总称。有两个高能磷酸键,对生物体的能量转移、磷酸供体以及作为辅酶和核酸合成的前体物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三磷酸腺苷可作为其代表,其它因碱基或糖部分不同也有各种所对应的三磷酸核苷。通常是由对应碱基的二磷酸核苷的磷酸化而形成。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三磷酸次黄(嘌呤核)苷inosine triphosphate

缩写ITP,为3分子的磷酸与次黄苷结合所成。对于某些酶可作为GTP(三磷酸鸟苷)的结构类似物而起作用。例如,在伴随琥珀酰CoA水解的磷酸化反应或丙酮酸羧基激酶的反应中,ITP/IDP系统可以代替GTP/GDP系统(鸟苷酸系统)。由ATP的脱氨酶作用脱氨生成。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三磷酸鸟苷

简称GTP,鸟苷的5′-OH基结合3分子磷酸的核苷酸。由1953年伯格维斯特(R.Bergkvist)与多伊奇(W.Deut-sch)从兔肌肉得到ATP标准样品中发现的。存在于各种组织中,系RNA合成的直接的前体物质,也用于GDP甘露糖等核苷酸糖中间体的合成。在琥珀酰CoA合成酶,磷酸烯醇丙酮酸激酶的反应中作为磷酸供体而起作用。在蛋白质合成的起始、肽链延长的各过程中也特异地需要它,此外在微管的成时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

简称ATP(俄文ATΦ)。最早发现的是具有高能磷酸键的一种核苷酸(C.H.Fiske,Y.Subbarow,1929;K.Lohmann,1929),最初认为只是糖酵解或发酵的磷酸供体,但后来明确了它是作为代表性的能量传递体参与许多生化反应,在能量获得和利用上起着重要作用。其末端焦磷酸键的分解:ATP H2O→ADP H3PO4的标准自由能变化,在pH中性的水溶液里约为7.3千卡/摩耳。广泛分布于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三磷酸尿苷uridine triphosphate

简称UTP。是3分子的磷酸结合在尿苷的核糖5′-OH基上的核苷酸。为伯格维斯特和多伊奇(R.Bergkvist和W.Deutsch,1953),芒奇-彼 得森等(A.Munch-Petersen等,1953)发现的,分布广泛,是RNA合成的直接前体。与糖类代谢有密切关系,由UTP与1-磷酸葡糖经酶催化生成UDP-葡糖与焦磷酸。另外,也生成UDP-半乳糖、UDP-半乳糖胺、UDP-萄糖醛酸等。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三胚层动物Triploblastica

与二胚层动物相对应的动物,扁形动物以上的全部动物门都属三胚层动物。成体的构造来源于内、中、外三个胚层。与广义的体腔动物是一致的。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三名法 trinomial nomenclature

在分类学上,以种为中心用二名法对群的命名不能完全表达时所采用的命名方式。例如,欧洲狐Vulpes vulpes vulpes,即是由属名+种本名+亚种本名三部分所组成的,概念是以亚种为标准的。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三羧酸循环citric acid cycle

缩写TCA循环,也有以发现者名字称为克雷伯氏循环的。系糖酵解和其它异化作用生成的乙酰CoA完全分解成水与二氧化碳的需氧过程,与呼吸链有密切的关系,通过此循环可以使糖、氨基酸、脂肪酸的完全分解与释放出最大的能量成为可能。与呼吸链相偶联,当乙酰CoA在此循环中完全氧化(△G°′=-272千卡),则生成12分子的ATP(△G°′=+110千卡),能量回收率约40%。三羧酸循环的其它的生理作用是供给合成生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三糖 trisaccharide

由三分子单糖以糖苷键连结而组成的化合物之总称。天然存在的三糖,有龙胆属(龙胆)根中的龙胆三糖,广泛分布于甘蔗等的棉子糖,以及松柏类分泌的松三糖和车前属(Plantago)种子中分离出的车前三糖(Planteose)等。其他,作为多糖部分水解产物的有麦芽三糖等,是根据结构进行系统命名的。如:棉子糖命名为O-α-D-半乳糖吡喃基-(1→6)-α-D-葡糖吡喃基-β-D-果糖呋喃苷。这是以苷(-side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三染色体性trisomy

指二倍体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2n+1的现象,这三条同源染色体称为三染色体(trisome)。三染色体性是异倍性的一种,多加的染色体如果是正常染色体,称为一级三染色体性,如果是V形染色体,称为二级三染色体性,如果是移位染色体,则称为三级三染色体性。就一级三染色体性来说,由于多加的染色体有n种,所以,与此相应的(2n+1)的个体也有n种,根据所加染色体的种类,可互相区别其形态。A.F.Blakesle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三形性 trimorphism

多形性的一种,是指在同种内有三种形而言。在原生动物多壳室的有孔虫类的一些种类中,根据其初壳室的大小,可见有大球形、中球形、小球形等三形。大多数多壳室性有孔虫类,呈二形性。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三系杂交 triple cross,three-way cross

一种杂交方式,用于杂种优势育种,为单交种与自交系之间的杂交,以(A×B)×C表示之。一般以单交种作为母本,这样杂种多,较为有利。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三叶草模式 cloverleaf model

转运RNA(tRNA)的二级结构模式。是R.W.Holley等(1965)根据酵母丙氨酸tRNA的一级结构提出来的。这是由于形成最多的碱基配对使分子发生曲折呈三叶草叶状而得名。此模式不仅符合过去已被确定的一级结构tRNA的所有性质。而且为许多物理学及化学上的实验结果所支持。tRNA上存在着形成华生-克里格型的碱基配对部分〔茎(stem)〕和不形成华生-克里格碱基配对的部分〔环(loop)〕,并可分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三原色说three color theory

由杨(T.Young,1807)氏提出,经赫尔姆霍茨(H.L.F.von Helmholtz,1852)加以修正的有关色觉机理的假说。基于所有颜色(色调和饱和度)均可由三原色混合而得的事实,假定有三种敏感峰分别在光谱红区、绿区、蓝区的色觉单元(杨-赫尔姆霍茨色觉说),而某一波长光使这三种单元按一定的比例兴奋,作为三者混合的结果便使人感觉到一定的颜色,如果三单元兴奋相等即产生白的感觉。在人、猴、金鱼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三叶虫类Trilobita

有把它作为节肢动物中独立的一纲,即三叶虫纲,也有把它划归于甲壳纲的。生存于寒武纪到二迭纪中期,是旧古生代极为繁盛的动物。已报告的有1500属,1万种。最大的体长75厘米,分头部、具有体节的胸节和尾片三部分,或横向地分为中轴和左右肋叶三部分,有背甲,体表被以角质膜,背甲由磷酸钙构成,头部有半月形的盾甲,左右有1对活动颊(free cheek)和1对眼。体节数30个左右,体腹面的体节上各有1对分肢。主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三爪幼虫triungulin larva

多变态的鞘翅目(地胆科)、撚翅目、脉翅目(拟螳螂科)的第一期幼虫。是一种非常小的少肢型幼虫,具有长的尾毛,发达的肢,前端长有三爪为其特征,行动灵活。前两者紧紧地贴附于宿主体,而后者钻食于蜘蛛的卵囊内。在进入食物中后就变为不活泼的第二期幼虫。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三者培养 dixenic culture

培养某种生物时,包括两种食饵生物的培养,此称为三者培养。此种培养,存在着复数的食物连锁关系。例如,培养的生物为A,食饵生物为B、C时,则下列的关系当成立:B→A,C→A,或C→B,B→A等被食-捕食关系。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伞umbrella

构成刺胞类(Cnidaria)水螅水母和钵水母主体的复碗状部分。凸形的外面称为上伞(面),凹形的内面称为下伞(面),两面均被复表皮层。在从内伞面中央下垂的棒状垂管(manubrium)的下端有口,胃水管系统便从此处开始,其壁由内胚层形成。在内、外两胚层间,充有厚的胶状物的中胶层,即所谓胨胶(jelly)部分,其中散在着少数游离细胞,与后生动物的胶原结缔组织相类似。伞的含水量真水水母可达99.7%。 ...

提问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实验小助手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扫码领资料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