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氧化碳血红蛋白carboxyhemoglobin 血红蛋白与一氧化碳(CO)的结合物。与氧合血红蛋白相同,Fe原子为2价,与CO、卟啉的4个N、血球朊航的组氨酸残基共价结合成八面体结构。血红蛋白与CO的亲和力比对O2的亲和力大,所以血液中如侵入CO时,血红蛋白即使已与O2结合,也会由CO把O2置换掉而使血红蛋白失去运输氧的能力。此即所谓一氧化碳中毒(carbon monoxide intox ...
一氧化碳细菌 carbon monoxide bacteria 一种化学合成无机氧化细菌,能把一氧化碳在好氧条件下氧化成二氧化碳,并利用所获得的能量把碳还原同化。本世纪初(1903)从土壤分离出一种非运动性、能以CO2作唯一碳源生长的杆菌,并命名为微嗜碳芽孢杆菌,其后于1906年有人再次从土壤中分离出同样的菌,并指出在好氧条件下可利用一氧化碳。但有人认为这些研究在方法上不尽相同(1953),有必要 ...
一雄多雌harem 由1个雄的与许多个雌的组成的永久性集团。此为多婚的一种类型,在许多种灵长类、若干羚羊类(antelope)以及丽鱼类(Cichlidae,丽鱼科)中都可见到。在繁殖期组成的海狗的一雄多雌集团也属于此种类型,但繁殖期过后便全部解散,此外由于集团的成员并不固定,因此,倒不如把它看作是乱婚的一种形式,称为一雄多雌实际并不确切。 ...
一体化integration 亦称综合化。其性质就是创发的进化论者们所说的“emergent whole”或者是“integrated who-le”(通过部分的结合所出现的全部新的性质)。又称为种群一体化和群落一体化等。这一名词,现在克列门茨(F.E.Clements)等生态学家是经常使用的。 ...
一年生植物therophyte 为C.Raunkiaer(1907)所采用的高等植物的生活型之一,符号为Th.。即在一个生育期间内完成其生活周期并以种子状态渡过不利于生活的冬季和干旱期的植物。日本藜(Chenopodium centrorubrum)、苍耳(Xanthium strumarium var.japonica)、莎草(Cyperus microiria)、稗(Echinochloa c ...
一年生annual 用生活周期的长短来表示植物体性质的术语,为二年生和多年生的对应词。在一年内发芽、成长、开花、结实,然后植物体枯死的植物称为一年生植物(annuals,annual plants)。这个术语也应用于高等植物以外的植物,此时是以孢子的形成来结束其生活周期。如粒状气球藻(Botrydium gran-ulatum)。以高等植物的越冬形式为标准。而夏季一年生植物C.Raunkiaer即 ...
一个基因一条肽链假说 one-gene-one-pol-ypeptlde—chain hypothesis 这是在一个基因一个酶的假说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假说,即认为一个基因决定着一条相应的多肽链的结构。除适用于酶的结构基因外、也适用于酶是由不同的多肽链所组成的情况,也包括一个基因一个酶假说所不能解释的例外情况,因此可以说是一种比较具有普遍意义的假说。 ...
一个基因一个酶假说 one-gene-one-enzy-me hypothesis 这是一种学说,认为一个基因仅仅参与一个酶的生成,并决定该酶的特异性和影响表型。G.W.Bea-dle和E.L.Tatum在1941年发表了链孢霉中生化反应遗传控制的研究;进而使应用各种生化突变型对基因作用的研究有了发展。Beadle在1945年总结了这些结果,提出了一个基因一个酶的假说。以后发现,不仅链孢霉,而且细 ...
一次向中纤维去极化 Primary afferent de-polarization 略称为PAD。是在一次向中纤维的脊髓内终末所产生的去极化(膜电位减少方向的)电位。此终末在脊髓内神经元形成突触结合的部位,由其上面的其它神经元突触结合而构成的所谓夹层型突触产生的。在这种电位的发生中,从一次向中纤维所分泌的化学递质是减少的。 ...
一次结实性monocarpy 高等植物在一个世代中仅开花、结实一次而枯死的性质称为一次结实性。多指发生于多年生植物的情况而言,而一年生植物的这种情况则不这样称呼。其花大多数都是同时开放的(如竹)。此时不开花的部分也枯死,但是在开花前切除一部分往往能继续生存Agave americana)。 ...
一次击中曲线 single hit curve 一个原因由微观决定的但显示宏观反应的反应曲线。对生物学作用来说,当给子的作用原的量为D时,生物的存活率(或可见的机能残存率)是S,如果logS与D是直线关系(S=e-KD,k为比例常数)则称此为一次击中曲线。如果对突变和致癌重视于生物机能的变化,那么设机能变化的个体或细胞的比例为y,则有y=1-e-KD~kD(当kD1时)的表示式。由放射线产生的单倍 ...
一步生长实验 one step-growth experi-ment 用感染菌群调查噬菌体的生活史或增殖的方法。在此实验中,为了避兔由所生的后代噬菌体的再吸附造成的麻烦,要高度稀释感染细胞的悬浮液,每隔一定时间采取一部分,在直接地或人为地使之溶菌后,测定感染中心。如果在一定条件下使用一定的噬菌体和细菌,则与重复度无甚关系。可得到一定的暗期潜伏期、释放数的值。 ...
一般活动性的记录法 general activity me-thod 将动物放入饲养笼里,表现出或走或坐的各种行为。这些行为综合称为一般活动性。为了探讨影响动物行为的因素,需要进行测定。以前对鼠等用的装置是旋转笼。通过测定笼的旋转次数作为一般活动性的指标。此外,还利用光电管以动物横穿红外线的次数作为指标,但这两种方法都各有其优缺点。最近利用电子工程学的装置,能够自动测定和记录动物的活动路线和活动量 ...
液体培养基 liquid culture medium 微生物或动植物细胞的液状培养基。是固体培养基的对应词。它具有进行通气培养、振荡培养的优点。在静止的条件下,在菌体或培养细胞的周围,形成透过养分的壁障,养分的摄入受到阻碍。由于在通气或在振荡的条件下,可消除这种阻碍以及增加供氧量,所以有利于细胞生长,提高生产量。在液体培养基中的培养称为液中培养、液体培养或液内培养。 ...
腋芽 axillary bud 侧芽之一种,特指从叶腋所生出的定芽。腋芽常见于种子植物的普通叶中,不长腋生侧芽的叶是少见的,但是鳞叶、花叶或多数蕨类的叶一般不分化出腋芽。从茎尖生长点出现新的叶原基后,不久其幼叶原基的腋芽原基即行分化,而且普通都是稍发育后才休眠。通常每一叶腋间形成一个腋芽,但有的种类也可产生二个以上的腋芽。主轴上腋芽的排列,原则上与该植物的叶序一致,但在树木中因为茎的次生生长不呈现 ...
液体培养 submerged culture 把细胞或生物体的一部分,置于液体培养基中使其发育,并不断振荡,使之均匀地在悬浊液中进行培养的一种方法。可用于单细胞或由少数细胞构成的细胞块的培养和原生质体的培养,或以迅速得到大量培养细胞为目的大量培养,以及槽罐(tank)培养等许多方面。 ...
液泡膜分离 tonoplast plasmolysis 指在发生质壁分离之后,细胞膜失去半透性。只有液泡膜仍保持半透性,原生质虽然可以恢复,但液泡仍处于收缩状态。又称质壁分离的液泡膜期(德Tomoplastenstadium)。这表示细胞膜与液泡膜具有不同的性质,液泡膜能独立地保持其半透性。 ...
液泡系 vacuolar system 在电子显微镜下可明确地看到在细胞内有内质网、高尔基体、核膜等的囊状结构,它们互相吻合,在细胞内构成复杂的网状结构。如果从立体的角度来看,这些囊状结构形成一个内腔连接起来的膜系,并能与外部的细胞质基质区别开来。E.D.P.deRobertis等(1960)将这种膜系称作液泡系。 ...
液泡膜tonoplast 亦称空泡膜。液泡膜存在于植物细胞的液泡和细胞质的分界面上,在电子显微镜相中,可看到生物膜共同具有的三层构造。通过液泡分离等方法,能确定液泡膜具有半透性。关于液泡膜透过性的研究虽然较细胞膜为晚,但已表明液泡膜具有与细胞膜不同的性质。另外,无论是在细胞膜上还是液泡膜上都具有能动运输离子的离子泵,但是,被运输送的离子种类并不一定相同。液泡膜来源于内质网膜。 ...
液泡化vacuolization 指在原生质内产生液泡的过程。在植物细胞中,液胞化作为一种正常现象随着细胞的生长而发生,并形成巨大的液泡。在动物细胞中也能见到液胞化,例如在脊索等特殊组织内就能看到正常分化中的液泡化。作为病理现象发生退化时,或由于理化因素的刺激,也会引起动物细胞的液泡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