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型 blood group 将不同个体的血液混合时,红细胞中的凝集原与另一个体血清中的凝集素发生作用,有时可出现凝集。由于凝集只在一定组合的条件下发生,因此接凝集的有无而将血液分为若干类型,这种类型称为血型。即属于同一血型者不凝集,如果发生凝集时则说明血型不同。在人类根据红细胞的抗原物质的特性,可分为ABO血型或者Rh血型等若干个类型。ABO血型和Rh血型在输血上有重要意义。对人类来说,最初 ...
具有乙烯醚键的磷脂酰甘油的总称。用氯化汞或盐酸处理,很容易游离出脂肪醛酸。R.J.Feulgen(1924)以氯化汞和亚硫酸复红处理组织,发现了这种有醛类性质的脂类,并进行了记载。在动物中,它含于脑组织、心肌、骨骼肌、红血球等处,也曾在发芽的大豆和专性厌氧细菌中发现。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及其它物理性质,与二酰基磷酸脂类似,但很难得到纯的缩醛磷脂。组成它的脂肪酸多为不饱和脂肪酸。可溶于乙醇、氯仿 ...
血小板 blood platelet 由骨髓和脾脏的巨核细胞发展而来的一种血球。存在哺乳类的动物血液中。在姬姆萨染色的标本上,呈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为2—3微米的小体。在中心部位含有天青颗粒,没有核。用扫描电镜观察时,呈圆板状、半球状、球状者为多,表面上微见凸凹。人类的血小板。在1立方毫米正常血液中,有20—40万个。由骨髓巨核细胞产生,进入循环血中,平均寿命是7—10天,主要在脾脏被破坏。血小板 ...
生存于中新世前期到鲜新世前期的哺乳类。化石在北太平洋沿岸各地发现,但完整的骨骼发掘于库页岛的Keton、日本歧阜县上歧郡泉町和加利福尼亚(C-alifornia)。属于索齿兽科(Desmostylidae),与其他哺乳类的类缘关系不清,有与海牛类、长鼻类或奇蹄类近缘的各种说法,也常作为独立的索齿兽目。体长约2.5米,肩高1米多,外形类似河马,四肢粗壮,足的形态适于游泳,上颚缺门齿,犬齿为尖牙。 ...
血纤维蛋白原fibriongen 亦称为第一因子、纤维素原.是存在于血浆中的一种蛋白质,为血液凝固因子之一。在人的血浆中含有0.2—0.3g/dl左右。是一种球蛋白.含有3%的碳水化合物,在对血浆进行Tiselius电泳、滤纸电泳、醋酸纤维素膜电泳中存在于4分段中。用25—50%饱和度的硫酸铵、半饱和的氯化钠和1.1—1.2M磷酸盐可沉淀。含于Cohn的第一分段中.人的血纤维蛋白等电点而为pH ...
鱼类进入胸鳍的、四肢动物进入前肢的主要动脉。在发生学上鱼类和两栖类,是背行大动脉的分枝,在爬行类则是从右侧大动脉弓伸出,在鸟类是左侧第四大动脉弓与背行大动脉分开而成为锁(骨)下动脉。哺乳动物左侧第四大动脉弓分出锁(骨)下动脉,但其实际状态可因种类不同而异,锁(骨)下动脉,向前肢方向的分枝,分别有腋动脉(Arteriaaxillaris)、臂动脉(Arteria brachialis)、桡动脉( ...
血纤维蛋白肽 fibrino-peptide 亦称为辅血纤维.是构成血纤维蛋白原的N末端。血纤维蛋白原一经凝血酶的作用,就能分解成血纤维蛋白肽A和B以及血纤维蛋白单体。但是在蛇毒(类似于凝血酶的物质)的作用下,形成血纤维蛋白肽A和脱A的血纤维蛋白.有时就利用这种作用机制将蛇毒用于血栓症的治疗 ...
脊椎动物将导胸鳍或前肢静脉血入心脏的血管。在鱼类合并于侧静脉连接于顾维尔氏管。在两栖类、爬行类、鸟类与颈静脉合并成为前主静脉。哺乳动物的锁(骨)下静脉与颈静脉汇合的血管叫做头臂静脉(vena brachiocephalica)或无名静脉(ve-na anonyma),此静脉左右成对在入心脏之前汇合成为前大静脉。锁(骨)下静脉向前肢方向的还有腋静脉(vena axillaris),臂静脉(ven ...
血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plasminogen activator 这是来自指血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原的活性型.但也用作为具有使不活性的血纤维蛋白溶酶原变成有活性的血纤维蛋白溶酶的物质之总称.后者.在生理上可分为组织的(心脏、肺、前列腺、副肾、子宫等组织的激活剂)、血液的(白血球、血小板等激活剂)和体液的物质(尿的尿激酶、来自乳汁、唾液等激活剂).在牛等动物中,作为血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的前体物质是 ...
血纤维蛋白fibrin 硬蛋白的一种.亦称为纤维素,是凝血酶作用于血纤维蛋白原,在游离出血纤维蛋白肽A和B后而残留下来的蛋白质(单体).及以这种蛋白为结构单位的高分子(多聚体)的总称。是一种无色或白色的无定形纤维状的弹性固体。在血液凝固时.它捕捉红血球而硬化,变成血饼。在血浆和不具抑制聚合作用的盐类溶液中生成的血纤维蛋白析出后.呈凝胶状,形成血纤维蛋白块。构成血纤维蛋白原和血纤维蛋白的多肽链是 ...
血纤维蛋白溶酶原plasminogen 血纤维蛋白溶酶原或写做profibrinolysin.亦称为血浆胰蛋白酶原(plasmatrypsinogen),是血纤维蛋白溶酶的前体物质.没有活性,在正常的生物体中.血纤维蛋白溶酶是以酶原状态存在,通过血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的作用,血纤维蛋白溶酶才具有活性,其激活机制有直接活化和间接活化两种。前者存在人体里.血纤维蛋白溶酶原通过组织的激活剂、尿激活剂(尿 ...
血细胞凝集hemagglutination 血液中原是彼此游离的血细胞,特别是红细胞互相集聚而引起的凝集(aggulutination)现象,称为血细胞凝集,与血液凝固完全不同。血细胞凝集也简称凝集。 ...
亦称塔尔博特-普拉托(Talbot-plateau)定律。用快速的闪烁光或黑白交替光作用于人眼,当感觉到亮度相同即光觉融合时,若光照时间为a,间歇时间为b,白光强度为I,则融合光的亮度等于亮度为aI/(a b)的持续光,这条经验定律是1834年英国塔尔博特(E.W.Talbot)所确立的。在这种情况下间歇刺激光的总量(aI)与在全部刺激时间(a b)刺激光量均匀分布的状态产生同样的感觉,这和当 ...
缩写AFP.为仅在胎儿血清中存在的蛋白质(成人血清中没有),也称为胎球蛋白(fetuin)、α1-胎儿球蛋白(α1-fetoglobulin)、后清蛋白。在电泳实验中可在α-球蛋白区域(有的动物在β-球蛋白区域)找到。是在胎儿的肝脏中合成的。关于分子的性质,人的分子量为6.46万,S20,w=4.5S,D20,w=6.18,pI为pH=4.8,由单链多肽所成;而鼠的是由586个氨基酸所成,其结 ...
血细胞计数器 hema(to)cytometer 测定血细胞或其它颗粒数的仪器。以往使用的血球计算板(counting chamber)有Thoma、 Bür-ker-Türk、New-Neubauer等类型。一般在与载玻片大小相似而稍厚的玻璃板上,划分深为0.1毫米的区域.其平面由细线分成的9个1毫米2的区划组成,四角上的1毫米2区划用于计算白细胞,中央的1毫米2区划用以计算红细胞。为了容易计算 ...
血统pedigree 在人和家畜中表示某一个体以上的亲缘关系,一般是以父母以上历代祖先的繁殖关系的记录即谱系来表示。在家畜改良中,明确血统关系极为重要。现今对已育成的各家畜改良品种都普遍进行血统登记(pedigree registration)。最早进行这种合理规划并取得成绩的是英国,从1791年培育英国纯种马(thorough-bred)即已经开始。在日本也从很早以前在产牛地方把血统称为“源”( ...
血糖上升激素hyperglycemichormone 指由昆虫的心侧体分泌的具有促进血糖含量的激素。因为可使昆虫血糖——海藻糖升高.所以也称海藻糖上升激素。它与哺乳类动物的肾上腺素通过活化肝脏的磷酸化酶,以促进血糖(葡萄糖)水平上升一样,此酶可活化昆虫脂肪体的磷酸化酶,促进脂肪体对海藻糖的合成.从而提高血液中海藻糖。虽然已明确是肽激素,但因尚未分离提纯出来,所以一级结构尚未确定。此酶在蠊体中作用显 ...
哺乳动物的成体,具有祖先动物的胎儿形态,也就是说,在进化中表现以胎儿形态进行成体化时就叫胎儿化。胎儿化学说是由L.Bolk(1926)特别为了解释人类(推断类人猿为人类的祖先的进化所创立的。人的成体与类人猿胎儿(甚至幼儿)的相似点有:(1)与体重相比,脑的重量较大;(2)两者的枕骨大孔位置相似,这是与头轴和体轴的关系相关连;(3)面部平坦,不是突颚;(4)体毛少;(5)皮肤光亮等等。化石人类的 ...
血糖 blood glucose 血液中含有的葡萄糖称为血糖,人的血糖浓度一般为80—100毫克/100毫升,饥饿时降低,饭后升高,可达120—130毫克/100毫升。反刍动物为40—60毫克/100毫升。血糖浓度除受葡萄糖的反馈调节外,还受激素的调节。肾脏的肾小管,可对肾小球滤液中的葡萄糖进行重吸收,但血糖过高肾小球溶液中的葡萄糖浓度超过重吸收能力(350毫克/分)时,便排放于尿中. ...
〔1〕为昆虫类、脊椎动物羊膜类等一些陆栖、陆地产卵的动物,伴随其胚层物质所形成的各种膜,在胚胎的保护、营养、呼吸和排泄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种膜有羊膜、浆膜以及羊膜类的尿膜。羊膜和浆膜是以胚外区的皱褶形式包裹着胚体,而尿膜是胚体消化管腹侧壁突出而产生的。在哺乳类还包括与以上各膜有关的绒毛膜和胎盘等,有的把胎膜也叫做胚膜、胎儿附属膜或胎儿器官等。 〔2〕为胎儿附属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