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质部不发达,支持力弱的茎。具有这种茎的植物,木质化细胞较少,茎干软弱,植物一般较矮小,寿命较短,多数在生长季终了时,其整体或地上部分死亡。一些多年生草本植物仅在茎的基部或根中具有次生生长,大多数一、二年生草本植物茎内没有或仅有少量次生生长。草质茎的结构与木本植物幼茎结构相似,维管束往往排列成一圈。
根或茎的初生结构中位于表皮与中柱之间的部分。皮层主要由排列疏松的多层薄壁细胞构成,有时尚含其他组织成分,如有纤维、厚角细胞、分泌细胞、石细胞等。皮层主要起保护、支持、贮藏等作用。幼茎的皮层细胞往往含叶绿体,可行光合作用。木本植物的根或茎在次生生长增粗后,由于木栓形成层的产生及其活动,根的皮层即行脱落或被挤毁;茎的皮层亦趋衰退。根的皮层最内一层细胞为内皮层,细胞排列紧密,无细胞间隙,其径向壁与横向壁 ...
木质部发达,支持力强的茎。具这种茎的植物一般为多年生,寿命长,含木质化细胞多,茎内有维管形成层,能够形成坚硬的木质部,增强茎的坚固性,包括乔木和灌木,前者具粗大的主干,后者在离地面处同时有粗细相似的分枝,主干不明显。
又称维管形成层。一般指裸子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根和茎中,位于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的一种分生组织。经形成层细胞的分裂,可以不断产生新的木质部与韧皮部,使茎或根不断加粗,形成层的细胞特征可分为两种类型:纺锤状原始细胞和射线原始细胞。前者细胞两端尖锐、扁长形、细胞核多为椭圆形或肾脏形;细胞质较稀薄,具明显的大液泡和分散的小液泡;细胞径向壁较厚,壁上具初生纹孔。射线原始细胞,几乎是等径的,它们具有一般薄壁组织 ...
木本植物茎干横断面上的同心轮纹。常见于温带地区的乔木和灌木。年轮的形成是由于植物受生长季节的影响而产生的。当在春夏季时,气候温暖,形成层细胞分裂得快,生长也快,所产生的木质部细胞大,壁薄,导管数目多,直径较大,木纤维少,木质疏松,色淡而宽厚,称为早材或春材。夏末至秋季,形成层活动逐渐减弱,细胞分裂较慢,体积较小,壁较厚,导管少,直径较小,木纤维较多,木质致密,色深而狭窄,称为晚材或秋材。当年形成的 ...
亦称春材。在一个生长季中,早期所形成的次生木质部,由于这时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均匀,形成层活动旺盛,所形成的细胞较大,细胞壁较薄,材质显得疏松。
双子叶植物的茎。除具初生结构外,还有次生结构。茎的初生结构是由顶端分生组织通过细胞分裂,产生许多新细胞,其中在顶部的细胞仍旧保持顶端分生组织的特性,能够继续进行细胞分裂。在基部的细胞经过生长,渐渐分化为3种组织系统:保护系统(表皮)、基本系统(皮层、髓部)和维管系统。由顶端分生组织产生新的细胞或组织的过程,叫做初生生长;由各种初生组织组成的结构,叫做初生结构。表皮在茎的外面,具保护作用,属保护组织 ...
单子叶植物的茎。茎内一般无维管形成层,所以没有次生结构,不能无限加粗。有些单子叶植物茎可以加粗,是由茎端基部的初生加厚分生组织细胞进行分裂的结果。茎的结构一般由表皮、机械组织、薄壁细胞和维管束所组成。一些禾本科植物茎的结构有两种情况:一类的茎里有许多维管束,分散在整个茎的基本组织(薄壁细胞)中,如玉米;另一类是维管束分布在茎的周围,很有规则地排列成两圈,茎表皮层的内侧,有一环厚壁组织,对于茎起着很 ...
亦称秋材。是在生长季后期所形成的次生木质部,这时期气候逐渐变得干冷,形成层活动减弱,以至停止。所形成的细胞较小,细胞壁厚,材质显得紧密、坚实。
禾本科植物在地面下和近地面处,由腋芽形成的分枝。分蘖上又可依次形成新的分蘖。如一株小麦或水稻,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从地面下的分蘖节上生出数十个地上茎。能抽穗结实的分蘖称为有效分蘖,不能抽穗结实的分蘖称为无效分蘖。在生产上,应注意有效分蘖的形成,抑制无效分蘖的发生。
维管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从广义上讲,凡适应于进行光合作用的结构都可以叫做叶。如低等植物中的某些藻类,植物体适于光合作用的扁平部分(如海带的带片),或是藓类植物体上的“叶”,都可以称为叶。从狭义讲,只有维管植物才具有真正的叶。从系统发育的观点来看,真正的叶又分为两个类型:原始类型只见于一部分蕨类植物(如石松、卷柏、松叶蕨),它来自茎的表面突起,叶片小而叶脉不发达,称为小 ...
叶的主要组成部分,一般为绿色扁平体。在叶片内分布着叶脉,有支持叶片伸展和输导功能。叶片的结构一般由表皮、叶肉、叶脉三部分所组成。表皮分上表皮和下表皮,由一层生活的细胞所组成,但也有少数植物叶片的表皮是多层细胞的结构,称为复表皮,如夹竹桃可有2~3层细胞。表皮细胞一般为形状不规则的扁平体,侧壁凸凹不齐彼此互相嵌合、连接紧密,没有细胞间隙,其外壁较厚、角质化,并具角质层,有的并有蜡质。表皮上还有由保卫 ...
即位于叶腋内的腋芽。着生在枝条的侧面,形体较小,发育后一般形成侧枝。一般在每个叶腋内只有一个腋芽,但也有几个芽同在1个叶腋内的,如桃树的叶腋内,有的就有3个横向并列的芽,中间1个腋芽,两侧各有1个副芽。也有的植物,几个芽上下重叠而生,如紫穗槐的叶腋处纵列2~4个芽。腋芽的发育程度及生长力强弱,常受到顶芽的影响。如果顶芽生长优先,常抑制顶芽下面侧芽的发育,影响分枝的生成。实践上常采用去掉顶芽的方法, ...
变态叶的一种,某些旱生植物,如仙人掌属植物,叶已退化成针状的刺,缩小蒸腾面积,以适应干旱的环境;又如小檗属植物长枝上的叶变态成三叉状的刺,在其腋间长出短枝,生有正常叶;刺槐属复叶,基部的刺是由托叶变成的,亦属叶刺。此外,尚有叶的一部分变成叶刺的,如红花和飞廉等。
叶片上可见的脉纹,即贯穿在叶肉内的维管束。有输导水分、养料和支持叶片的作用。叶脉通过叶柄与茎内的维管束相连。叶脉按其分出的级序和粗细可分为主脉、侧脉和细脉3种。主脉较粗,最为明显;若主脉一条位于叶片中央,则称为“中脉”或“中肋”。侧脉为主脉的分枝,一般较细。细脉为侧脉的分枝,较侧脉更细,分布在整个叶片中,且常错综交织。叶脉按其排列的方式,分为平行脉、弧形脉、网状脉和叉状脉等。网状脉的特点是叶脉错综 ...
变态叶的一种。有的植物的叶,常常整个地或部分地变为纤弱、细长的须状结构,借以能攀缘在其他物体上,使植物体得以直立,充分接受阳光,这种由叶变来的须状攀附物,即为叶卷须。叶卷须的来源有所不同,有的是由小叶变成的,如豌豆的羽状复叶,先端几个小叶变为卷须;有的是由托叶变成的,如旱金莲、菝葜的托叶变为卷须。根据叶卷须生长的部位,可与茎卷须相区别。
在叶鞘与叶片接连处叶缘两侧的伸延物。常将茎杆卷抱着,末端分离,有时弯曲,多呈耳状或镰刀状。单子叶植物中,部分的禾本科植物具有叶耳,如大麦、小麦、水稻、竹等。在分类上,常根据是否有叶耳,作为区分物种的依据之一。如水稻与稗,形态较相似,但前者有叶耳,后者无,故可相区别。
叶在茎上的排列方式。由于有叶序,一方面不致使茎枝任何方向负荷过重;另方面不致使叶片相互遮盖。总之,使叶均匀而又适当地排列,有利于接受阳光,适应环境。叶序有3种基本类型,即互生、对生和轮生。在茎上每一节只生有1片叶的叫互生叶序。互生叶序的叶子成螺旋状排列在茎上,如蚕豆、桃等。茎的每一节上有两叶相互对生的,叫对生叶序,如丁香、薄荷等。在对生叶序中,上一节的对生叶常与下一节的叶交叉成垂直方向,这样两节的 ...
叶片与叶鞘交界处内侧的膜状突起。如禾本科植物水稻等具有叶舌。它可使叶片向外倾斜伸出,有利于接受阳光,同时由于它的生长部位,能防止昆虫、病菌、雨水等进入叶鞘筒内。叶舌是叶鞘的延长,其大小、形状和毛茸的有无,可作分类依据之一。禾本科的叶舌,常见的有撕裂状叶舌、二深裂叶舌、短叶舌、具睫毛叶舌和长叶舌等。某些蕨类植物营养叶和孢子叶近基部的近轴面上的片状附属物,也称为叶舌。
植物茎内连接茎与叶之间的维管束,即茎内的维管束穿过皮层,到叶柄基部为止,这一段叫做叶迹。每一叶的叶迹数目,由一个至多个,随植物种类而异,但每种植物,叶迹的数目是一定的。叶脱落后,可在叶痕上看到叶迹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