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著名植物学家恩格勒(A.Engler)和柏兰特(R.Prantl)于1897年在《植物自然分科志》一书中发表的,是分类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自然分类系统。将植物分成13门,前12门为孢子植物,第13门为种子植物门(又称有管有胚植物、显花植物),下分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亚门,其纲要如下: 种子植物门 裸子植物亚门:科得狄纲、本内苏铁纲、苏铁纲、银杏纲、松柏纲、买麻藤纲等6纲。 被子植物亚 ...
英国学者哈钦松(J.Hutchinson)于1926年和1934年先后出版《有花植物科志》的第一册和第二册,并在1959、1973年修订第二版和第三版。在书中发表了他的被子植物系统,主要特点是以真花学说为基础,认为两性花、木本、花各部分分离、不定数的为原始,而单性花、花部结合、有定数、草本为次生,花部螺旋排列比轮状排列原始。把双子叶植物分为木本和草本两大支,从木兰目演化出一支木本植物,从毛茛目 ...
美国学者克郎奎斯特(A.Cronquist)1958年发表其系统,其后于1968、1981年进行了修订。大纲如下:被子植物门包括11亚纲,83目,383科,16.5万种植物。木兰纲(即双子叶植物):包含6亚纲,64目,318科。即木兰亚纲、石竹亚纲、金缕梅亚纲、蔷薇亚纲、五桠果亚纲、菊亚纲。百合纲(即单子叶植物纲):包括5亚纲,19目,65科约6万种植物。即泽泻亚纲、槟榔亚纲、鸭跖草亚纲、姜亚 ...
用孢子进行繁殖,不开花、不产生种子的植物。旧称隐花植物(Cryptogamae)。包括种子植物以外的其他各类植物—藻类、菌类、地衣、苔藓和蕨类植物。近年来所出版的植物学著作中,孢子植物的范围多不包括菌类中的细菌和粘菌,有的甚至不包括真菌和地衣。见植物界的门类。 ...
苔藓植物孢子体顶端产生孢子的膨大部分,一般呈球形、卵形或圆柱形。藓纲植物(如葫芦藓)的孢蒴由蒴盖、蒴壶和蒴台三部分组成。蒴盖由一层细胞构成,覆盖在孢蒴顶端。蒴壶构造复杂,为孢蒴的最主要部分,其内的孢原组织产生孢子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孢子。在蒴壶口部有内外两层蒴齿存在。蒴台为孢蒴基部与蒴柄相连的部分,表皮以内有2~3层薄壁细胞和一些排列疏松并含有叶绿体的薄壁细胞,能进行光合作用。孢蒴成熟时,位 ...
生有孢子囊的叶或叶状结构。其形态与营养叶有所不同。在产生异形孢子的植物,有大、小孢子叶之分。着生大孢子囊的为大孢子叶,着生小孢子囊的为小孢子叶。蕨类植物中卷柏属的大小孢子叶集中在枝顶形成孢子叶穗。大小孢子叶的数目和在孢子叶穗中的着生位置因种而异。大小孢子囊分别单生于同一孢子叶穗上的大小孢子叶的叶腋内。裸子植物中松柏类的孢子叶聚生成球果状,称孢子叶球。其中由大孢子叶形成的称大孢子叶球(雌球花) ...
在植物世代交替的生活史中,产生孢子和具2倍数染色体的植物体。由受精卵(合子)发育而来。苔藓植物的孢蒴及其附属结构(蒴柄和基足)、蕨类和种子植物的习见植物体都是孢子体。苔藓植物的孢子体不能独立生活,寄生在配子体上。蕨类植物孢子体发达,占优势地位,配子体也能独立生活,但生活期很短。种子植物的孢子体占绝对优势,配子体非常简化,不能独立生活,寄生在孢子体上。 ...
亦称基本组织。成熟组织的一种,广泛分布在植物体内,是构成植物体的一种最基本的组织,因其细胞具有薄的初生壁而得名。茎和根的皮层及髓部,叶肉,花的各部,果实的果肉和种子的胚乳等,全部或大部由其组成。薄壁组织细胞具有活的原生质体,一般为等径多面体形,细胞间具较发达的细胞间隙,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化较少,在发育上可塑性大。故在植物体发育过程中,薄壁组织能进一步发育为特化程度更高的组织。薄壁组织有很强的 ...
苏铁类和松柏类等大多数裸子植物的孢子叶,按一定序列着生在茎枝的末端或叶腋所形成的球果状或穗状结构。其中由大孢子叶聚生形成的为大孢子叶球,又称雌球花,由小孢子叶聚生形成的为小孢子叶球,又称雄球花。松柏类的成熟的大孢子叶球习称球果。球果成熟时,珠鳞(大孢子叶)发育成种鳞。 ...
壳斗科。落叶乔木,树皮灰色,具深沟,小枝有毛。叶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边缘有刺芒状锯齿,上面绿色,有光泽,下面被灰白色毛。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成直立的穗状葇花序,花被6裂,雄蕊10~20;雌花生于雄花序基部,常3朵集生,外包针刺状总苞。坚果2~3,褐色,顶端常具短柔毛,生于总苞形成的壳斗内,成熟时总苞4裂。分布于我国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区。各 ...
大戟科。一年生草本,在南方可成小乔木。叶互生,掌状5~11裂,裂片卵状披针形至长圆形,边缘有锯齿;叶柄长,盾状着生。雌雄同株,雌雄花生同一花序上,下部为雄花,上部为雌花,无花瓣,萼片3~5裂;雄花雄蕊多数,花丝多分枝;雌花子房上位,3室,每室1胚珠,花柱3,红色,柱头2裂。蒴果球形,长1~2厘米,有软刺;种子长圆形,光滑有斑纹,子叶薄,有丰富胚乳。原产非洲。我国各地栽培。种仁含油约70%,为 ...
我国16世纪综合性本草学著作,即今日的药物学专著。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著,成书于万历六年(1578),刊行于万历十八年(1596)。共52卷,190多万字,收载药物1892种,其中除载金、元以前各家所录1518种外,新增374种,集方8160首,附图1160幅。全书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卷首部分,包括序言、凡例、编写特点以及附图。第二部分为1~4卷,1~2卷为历代本草史上有价值的41部本草著 ...
亦称泰加林(Taiga)。分布于北半球高纬度地区,由松、杉类植物形成的森林,是寒温地带性植被。群落结构简单,树冠整齐、层次分明,乔木以松、云杉、冷杉、铁杉和落叶松等属占优势,多为单优势种森林。林中典型动物有驼鹿、驯鹿、猞猁、雪兔、松鼠、松鸡等。气候寒冷,土壤有永冻层,不宜耕作,故自然面貌保存较好。分布于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北部,分布带相当宽。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和阿尔泰山。世界木材产量的一 ...
一般指藻类、苔藓、蕨类等植物和真菌所产生的、通常为单细胞的繁殖体。孢子脱离母体后,不需跟其他细胞结合,即能直接或间接发育成新的个体(配子体)。因发生来源、形态特征和遗传特点的不同而有各种各样:有的产生于孢子囊内,由原生质分裂形成,称内生孢子;有的不是在孢子囊中形成,而是由亲本细胞芽殖产生,称外生孢子;有的具鞭毛,能游动,称游动孢子;有的无鞭毛,不能游动,称不动孢子或静孢子;产生于红藻的果孢子囊 ...
裸子植物门,松杉纲的一科。常绿乔木或灌木。叶小,鳞形或刺形,在枝上交叉对生或3~4枚轮生,有时在一株树上兼有鳞叶和刺叶、称异型叶。球花单性,雌雄同株或异株,单生于枝顶或叶腋。雄球花具3~8对交叉对生的雄蕊,每雄蕊具2~6花药,花粉无气囊;雌球花有3~16枚交叉对生或3~4枚轮生的珠鳞,每珠鳞腹面有1至多枚直生胚珠,珠鳞与苞鳞完全合生。球果球形,成熟开裂或肉质合生成浆果状,发育种鳞有1至多个种子 ...
由于功能改变引起的形态和结构都发生变化的茎。茎变态是一种可以稳定遗传的变异。变态茎仍保留着茎所特有的特征:如有节和节间的区别,节上生叶和芽,或节上能开花结果。可分为地上变态茎和地下变态茎两大类。 ...
叶状枝 茎扁化变态成的绿色叶状体。叶完全退化或不发达,而由叶状枝进行光合作用。如昙花、令箭、文竹、天门冬、假叶树和竹节蓼等的茎,外形很像叶,但其上具节,节上能生叶和开花。 枝刺 由茎变态为具有保护功能的刺。如山楂和皂荚茎上的刺,都着生于叶腋,相当于侧枝发生的部位。 茎卷须 由茎变态成的具有攀援功能的卷须。如黄瓜和南瓜的茎卷须发生于叶腋,相当于腋芽的位置,而葡萄的茎卷须是由顶芽转变来的,在生 ...
由于功能改变引起的形态和结构都发生变化的根。根变态是一种可以稳定遗传的变异。主根、侧根和不定根都可以发生变态。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贮藏根 贮藏有大量营养物质的根。由于来源不同,可以分为肉质直根和块根两类: 肉质直根 主要由主根和胚轴发育而成,如萝卜、胡萝卜和甜菜的根。因此一株植物上仅有一个肥大的直根,其具有侧根的部分即为主根,不产生侧根的上部相当于胚轴的膨大。细胞内贮存了大量的养料,可供 ...
根状茎 由多年生植物的茎变态成的横卧于地下、形状似根的地下茎。根状茎上具有明显的节和节间,具有顶芽和腋芽,节上往往还有退化的鳞片状叶,呈膜状,同时节上还有不定根,营养繁殖能力很强。如竹类、鸢尾、白茅和蓟等。 块茎 由茎的侧枝变态成的短粗的肉质地下茎。呈球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的块状,贮藏组织特别发达,内贮丰富的营养物质。从发生上看,块茎是植物茎基部的腋芽伸入地下,先形成细长的侧枝,到一定长度后, ...
由于功能改变引起的形态和结构变化的叶。叶变态是一种可以稳定遗传的变异。在植物的各种器官中,叶的可塑性最大,发生的变态最多。主要类型有: 苞片和总苞 生于花下的变态叶,称苞片。一般较小,仍呈绿色,但亦有大形的并呈各种颜色的变异,如叶子花。位于花序基部的苞片,总称为总苞,如菊科植物。苞片的形状、大小和色泽,因植物种类不同而异,是鉴别植物种属的依据之一。 叶刺 由叶或托叶变成的刺状物。如仙人掌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