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管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体内,由初生韧皮部和初生木质部及其周围的机械组织所构成的束状结构。是植物体内负责水分、无机盐和有机养料输送,并有一定支持功能的复合组织。维管束有规律地分布在初生植物体的根、茎、叶、花和果实各器官中,形成彼此相连、错综复杂的维管系统。叶脉就是肉眼看得见的分布在叶片中的维管束。在幼根中,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各自独立成束。维管束所含的组织和组织中的成分,常因 ...
体内具有维管组织分化的植物类群。包括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
又名花旗参。五加科,人参属。多年生草本,主根肉质,纺锤形。茎单一,高20~60厘米。掌状复叶3~4轮生茎端;小叶通常5,有柄,倒卵状长圆形,下面一对卵形或近圆形,边缘有不整齐锯齿。伞形花序单生茎顶,着花6~20朵;花小,黄绿色;萼有5齿;花瓣5;雄蕊5;心皮2,子房下位,2室,花柱2。浆果状核果,熟时鲜红色。原产北美,我国近年有引种栽培。根含人参皂苷、人参皂草精醇及少量挥发油、树脂等。性寒,味 ...
由木质部和韧皮部组成的输导水分和营养物质,并有一定支持功能的植物组织。在有次生生长的植物(大多数裸子植物和木本双子叶植物),维管组织包括来源于原形成层的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合称初生维管组织)及来源于维管形成层的次生木质部和次生韧皮部(合称次生维管组织)。在只有初生生长的植物(大多数蕨类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维管组织只包括来源于原形成层的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植物系统学中,把体内具有维管组织的 ...
气体分子通过小孔表面扩散的速率,不是与小孔的面积成正比而是与小孔的周长成正比。这是因为气体分子由孔表面向外扩散时,存在着边缘效应。即在边缘处扩散分子的相互干扰比中间部分要小,因此边缘的扩散速率比中间部分要快。而大孔的边缘与面积的比值小,当大孔缩小时比值增大(因面积以半径的平方缩小)。故将大孔分散为等面积的若干小孔时,通过边缘扩散的量就会占较大比例。边缘效应能够表现,必须在孔之间有一定距离使扩散 ...
小脑损伤病人症状表现之一。小脑损伤患者,随意运动出现障碍:运动过度或不足、乏力、方向偏移、失去了运动的稳定性,特别是动作的开始、停止和改变方向更受到障碍,表现出一种所谓共济失调性震颤(ataxic tremor)。例如临床指鼻试验时,发生辨距过度或不足,方向发生偏移。又如令患者从鼻尖移动其手指去接触检查者的手指时,出现明显的震颤运动。如附图所示,当患者移动手指接近检查者手指时,震颤性运动表现更 ...
后脑的最大部分,也是中枢神经系统中仅次于大脑的第二大器官。略呈卵圆形,位于脑桥和延髓背侧,三者之间有一空腔即第四脑室。小脑中部狭窄,称为小脑蚓部;两侧膨大,称为小脑半球。小脑表面被一层灰质覆盖,称为小脑皮质(或小脑皮层)。皮质上具有多数横行的浅沟和较深的沟和裂,把小脑分成许多小叶。小脑内部为由神经纤维构成的白质,称为小脑髓质。髓质中心埋藏有数个灰质核团,称为小脑中央核,其中最大的一个叫齿状核。 ...
任何一种使植物内部产生伤害变化的环境因子。例如干旱、盐、热、冷袭、冻结等。 ...
由心肌收缩、心脏瓣膜关闭和血液撞击心室壁、大动脉壁等引起的振动所产生的声音。它可在胸壁一定部位用听诊器听取,也可用换能器等仪器记录心音的机械振动,称为心音图。每一心动周期可产生四个心音,一般均能听到的是第一和第二心音。第一心音发生在心缩期,标志心室收缩期的开始。于心尖搏动处(前胸壁第5肋间隙左锁骨中线内侧)听得最清楚。其音调较低(40~60赫兹),持续时间较长(0.1~0.12秒),较响。其产 ...
亦称抗逆性,简称抗性。植物能采取不同方式抵抗各种胁迫因子的能力。主要有2种方式:胁迫屏蔽(stress avoidance),植物通过在体内建立某种屏障,完全或部分的阻止胁迫因子进入其组织内部,从而避免了胁迫因子的伤害作用。例如在低温胁迫下,植物含水量减少,细胞汁液溶质增加,降低冰点,以避免低温胁迫的伤害。胁迫耐性(stress tolerance),胁迫虽然进入植物组织中,但有些植物可以消除 ...
构成被子植物雌蕊的单位。是具生殖功能的变态叶。其上着生胚珠,并将胚珠包被在其中。心皮折合形成雌蕊时的愈合处,称为腹缝线,与之相对应的部位为心皮中肋,称背缝线。仅由1个心皮折合成的雌蕊,称单雌蕊;由多个彼此分离的心皮组成的雌蕊称为离心皮雌蕊;由多个心皮互相连合形成的雌蕊称为复雌蕊或合心皮雌蕊。复雌蕊中,因心皮连合的程度不同而有子房相连,花柱、柱头皆分离的,子房相连、花柱也相连,仅柱头分离的和子房 ...
双子叶植物纲五桠果亚纲的1科,乔木或灌木,落叶或常绿。植株各部被星状毛。单叶互生。花中等大,两性,辐射对称,排列成聚伞状、总状或圆锥花序式;花萼4~5齿,多少与子房贴生;花冠4~5裂,下部合生;雄蕊与花冠裂片同数而互生或为其2倍,花丝基部与花冠管基部贴生,花药2室,内向纵裂;子房上位至半下位,通常下部分隔为3~5室,上部1室,胚珠1至多数。通常为核果,外果皮多少肉质或干燥,或为蒴果,常3瓣裂; ...
被子植物未经受精的卵或胚珠内某些细胞直接发育成胚的现象。包括:(1)孤雌生殖。卵细胞不经受精直接发育成胚的现象。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由经过减数分裂的胚囊中的含单倍染色体的卵发育成胚,这样的胚长成的植物体不能产生后代。这种类型在自然界罕见。文献中所报道的,差不多都是通过某种刺激(如冷处理、热处理、不同种花粉传粉等)诱导发生的,如曼陀罗属、小麦属等。由单倍体孤雌生殖产生的单倍体植物,经人工染色体加倍 ...
双子叶植物纲木兰亚纲八角科八角属的1种。主要产于中国广西、云南、福建南部、广东西部,是很有价值的经济树种。乔木,叶革质或厚革质,倒卵状椭圆形或倒披针形,叶面深绿色,有光泽,在阳光透视下可见密布小油点。花粉红或深红色,花被片7~12,具不明显的半透明腺点。聚合果多为八角形。很少为五或六角形。蓇葖饱满平直,先端钝或钝尖,种子棕色,有光泽。果为调味香料,叶、果可蒸芳香油,称八角茴香油,主要成分是茴香 ...
桃金娘科的大属,常统称桉树,常绿乔木,树皮粗厚而宿存,或平滑而年年脱落。叶两型,幼态叶无柄而对生,成熟叶镰形或长圆形。有挥发性芳香油。花两性,萼管钟形与子房合生;花瓣与萼片连成帽状体;雄蕊多数,花药心形或肾形、直裂或孔开;花盘存在;子房下位,2~7室,胚珠多数。蒴果藏在壶形萼管内或突出萼管外;花盘在结实时形成果缘。种子多数,只有少数几个能育。约600余种,集中分布于澳大利亚及塔斯马尼亚。 桉 ...
双子叶植物纲的1科。花瓣线形,开花时花瓣的上段常反卷,香味很浓。花小,白色或黄绿色,整齐,两性、花萼小,萼管钟形与子房合生;萼片4~10,为齿状小裂片;花瓣4~10,镊合状排列;花盘环状或褥状或现裂纹,很少不发育;雄蕊与花瓣同数而互生或为花瓣数目的2~4倍;子房下位,2室,花柱1,不分裂或2~4裂;子房每室具一胚珠。果为核果。仅有八角枫属1属,因其叶具八角而得名,事实上五裂或五角比较常见。本属 ...
单子叶植物纲姜亚纲的1科。多年生高大草本,单生不分枝,结一次果或多次果。叶螺旋状排列,有厚的中肋和多数羽状平行脉;幼叶芽时呈卷筒状。花通常为单性,偶有两性,成1或2列簇生于着色的大苞片内。花序直立,下垂或半下垂。雄花着生于上部的苞片内,雌花(偶为两性花)着生于下部的苞片内。合生花被片位于外轮,先端具5(3+2)齿或为3深裂成条形,中裂片两侧各有一个小裂片或无小裂片,外侧的齿或齿裂具附属物或无。 ...
藓纲真藓亚纲曲尾藓目白发藓科的代表属。体形中等或粗壮,色泽灰白或灰绿色,高约1~8厘米,直立或倾立,疏松丛集或呈密垫状。叶有时稍呈一侧偏曲,卵披针形或狭卵披针形,背部有时具明显细胞前角突起;叶边全缘。中肋宽阔,占叶片的大部分,厚2至多层细胞,中间具一列小形绿色细胞。叶细胞线形,具多数壁孔。雌雄异株,稀雌雄异苞同株。蒴柄纤细而呈紫红色。孢蒴卵状圆柱形,老时具8条明显的纵沟,台部腹面有瘤状突起。蒴 ...
双子叶植物纲五桠果亚纲的1科,曾被称为山柑科。草本,灌木或乔木,有时为木质藤木,无乳汁,具单叶或掌状复叶,互生,很少对生;托叶刺状,细小或不存在。花排成总状或圆锥花序,或2~10朵排成一列,腋上生,常两性,辐射对称或很少两侧对称,苞片常早落;萼片4~8,常为4片,排成2轮,等大或相似,分离或合生;花瓣4~8,常为4片,与萼片互生,分离,无柄或有柄,有时无花瓣;花托扁平或圆锥形,或常延伸成或长或 ...
兰科白及属的1种。多年生草本,高20~50厘米,叶4~5枚,基部互相套叠成茎状,中央抽出花葶。总状花序具数朵花;花紫色或淡红色,直径约5厘米,由3枚萼片、2枚花瓣和1枚特化的唇瓣组成;唇瓣3裂,上面有纵褶片;雄蕊与花柱合生而成蕊柱,蕊柱顶端有一个花药,前上方有一个柱头凹穴。地下有粗厚的根状茎,如鸡头状,富粘性,含白及胶质,即白及甘露聚糖,可供药用,有止血补肺、生肌止痛之效,也可供作糊料。中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