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科重要果蔬植物的通称。中国普遍栽培的有: 苦瓜 分布世界热带、亚热带地区,体被柔毛,叶片5~7深裂,雌雄同株,花单生,花梗中部或下部有一肾形或圆形苞片,花冠黄色,果实纺锤形,满布瘤状突起,成熟后由顶端裂;种子红色;果实味甘苦,炒食,有清热之效,根药用,能清热解毒;苦瓜广布全世界热带、亚热带。 丝瓜 原产亚洲热带;幼时全株被柔毛而老时近无毛,叶掌状5~7裂,雌花单生,雄花集成总状花序,花 ...
豆科甘草属的1种。多年生草本;茎带木质。奇数羽状复叶;小叶3~8对,卵圆形,先端尖或钝。总状花序腋生,萼钟状,有5齿;花冠紫红或紫蓝色,旗瓣卵圆形,有短柄、翼瓣和龙骨瓣均具长柄。荚果弯曲成镰刀状或环状,外面密布褐色细刺,有6~8颗种子。 甘草喜干旱,适生于砂土或砂质壤土,故又为干燥地带钙质土指示植物。甘草名出《神农本草经》。其根及根状茎粗大,圆柱形,剥去外皮呈黄色,含甘草甜素(glycyrr ...
伞菌目的1科。孢子印粉红色,肉桂粉色;孢子光滑,非拟淀粉反应;菌柄与菌盖组织容易分离。菌褶离生,其子实层髓为例两侧向。有菌托或有菌环,或两者均无。全世界分布。生在树林内外的地上,很少寄生于其他真菌。本科下分3属,光柄菇属和小包脚菇属所含种类较多。草菇是中国传统的栽培食用菌,在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马达加斯加等国也有栽培。 ...
植物根表及近根土壤中的微生物。根际一词是希尔特纳于1904年提出的,指植物的根表以及受根系直接影响的土壤区域。根际微生物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与根际以外的微生物不同。根际微生物数量常比根际以外的微生物数量高几倍至几十倍,个别的细菌群可高达上千倍(平板计数)。这两者的数量比称为根土比(R∶S),表示植物根系对微生物的影响程度,所以又称根际效应。 根际微生物以细菌为主,并且是革兰氏阴性菌占优势。常见的 ...
藻类植物的1门。单细胞,含有叶绿素a、c、c2和α、β、ε胡萝卜素及硅甲藻素、硅黄素岩藻黄素,同化产物为金藻昆布糖。细胞壁里有两片硅质壳,一大一小,象盒子一样套在一起。两片硅质壳,大的套在外面,叫上壳,较老;小的在里面,叫下壳,较年轻。约11000种。大多水生,几乎在所有的水体里都生长,只有极少数生活在陆地潮湿处。硅藻常用一分为二的繁殖方法产生。分裂之后,在原来的壳里,各产生一个新的下壳。盒面 ...
水龙骨目铁角蕨科林下石生形的1种。产东亚,是北美根叶过山蕨C.rhizophyllus的姐妹种。中国东北、华北、山东、苏北有分布,在江西、四川也有发现。根状茎直立,顶部密生狭披针形黑褐色小鳞片。叶近二型,不育叶较短,均为披针形,顶部渐尖,通常延伸成鞭状,着地生根,产生新株。叶脉网状,无内藏小脉,网眼外的小脉分离,不达叶边。孢子囊群生于靠主脉两侧网眼的外侧或相对的两侧,囊群盖短线形或长圆形,全缘 ...
藓纲真藓亚纲光藓目光藓科光藓属的唯一种,并由此建立了光藓科和光藓目。分布于日本的本州以北地区、欧洲和北美,在中国尚未发现。 在形态上,光藓具有独特长存的原丝体,对光线有折光性。叶2列,基部长下延而在基部相互融合呈蕨类叶片状;叶细胞长菱形,薄壁,内含多个叶绿体。孢蒴小球状,无蒴齿。其着生生境主要为山地洞穴,也见于岩缝和倒木根上。光藓目的系统位置现被认为介于葫芦藓目和真藓目之间。 ...
海带目海带科的1属。生活史中有孢子体和配子体两个世代,孢子体明显地分化为叶片、柄部和固着器3部分,叶片单条或深裂成掌状,无中肋,柄部圆柱形或扁平,固着器假根状或盘状。有些种类叶片和柄部都具有粘液腔道。叶片和柄部的构造大致相同,区分为表皮、皮层和髓部3种组织。居间生长,即生长区位于叶片基部、柄部上端。生活史具明显的世代交替,常见的为孢子体,藻体较大,高达数米,多年生,配子体较小,为分枝的丝状体。 ...
植物的光合器官把日光能转化成化学能的效率。由于在光合作用机理或农业与生态问题的探讨中的着重点不同,光合效率有按光量子数和按光的能量两种不同计算方式,表示的单位也不同。光合作用的机理研究,着重了解光合机构如何利用吸收到的光量子的能量分解水、释放O2、固定CO2并形成糖类或其他有机物。知道每一个光量子可以同化多少个CO2分子或释放多少个O2分子(这个数字称为量子效率或量子产额),有助于分析水的分解 ...
光合作用中碳同化(二氧化碳转化为糖或其磷酸酯)的基本途径。又称卡尔文循环、还原戊糖磷酸循环、还原戊糖磷酸途径。在绿色植物、蓝藻和多种光合细菌中普遍存在。其他碳同化途径如C4途径和CAM途径(见景天科酸代谢)所固定的CO2,最终仍须通过光合碳循环才能被还原成糖。因此它是地球上绝大部分有机物形成的必经途径。 M.卡尔文及其同事A.A.本森等从1946年开始,应用新问世的14C标记的14CO2示踪 ...
蓝藻门的一属。原植体为球形、半球形或扁平,明胶状,表面常凹凸不平,暗蓝绿色、绿色、老的呈棕黑色。幼时为实心体,老时往往中空;藻体内部丝体组成有两种形式:①许多藻丝稀松地互相交织、平卧;②由此种平卧的藻丝上发生辐射状的多少平行而直走的直立丝体。丝体分枝成倒V形,直分枝,有时为伪分枝;辐射分枝末端成毛状。藻丝外围的鞘均质,有时不明显,以后逐渐溶化于公共的胶质中。异形胞间生。段殖体在辐射分枝顶端形成 ...
在光合作用中参与吸收、传递光能或引起原初光化学反应的色素。高等植物和大部分藻类的光合色素是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在许多藻类中除叶绿素a,b外,还有叶绿素c,d和藻胆素,如藻红素和藻蓝素;在光合细菌中是细菌叶绿素等;在嗜盐菌中则是一种类似视紫质的色素11-顺-视黄醛(11-cis-retinal)。 叶绿素a,b和细菌叶绿素都由一个与镁络合的卟啉环和一个长链醇组成,它们之间仅有很小的差别。 ...
真蕨亚门厚囊蕨纲比较进化的1目。根状茎肥大、肉质,叶柄基部膨大,呈托叶状,肉质,并以关节和根状茎相连;叶片通常1~2回羽状,少为掌状,羽片或小羽片也以关节着生于叶轴戏小羽柄上,干死后常从此处脱落。叶脉分离,少为网状;孢子囊船形,具数层细胞组成的厚壁,生叶片下面的叶脉上,形成线形或长圆形的分离孢子囊群,或圆形的聚合囊群,孢子囊无环带或在观音座莲科中有不甚发育的顶生环节。本目分4科:合囊蕨科、观音 ...
光合作用中,受光激发推动的电子从H2O到辅酶Ⅱ(NADP )的传递过程。光合色素吸收光能后,把能量聚集到反应中心——一种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分子,引起电荷分离和光化学反应。一方面将水氧化,放出氧气;另一方面把电子传递给辅酶Ⅱ(NADP ),将它还原成NADPH,其间经过一系列中间(电子)载体(也称递体)。绿色植物中,光合电子传递由两个光反应系统相互配合来完成。一个是吸收远红光的特殊叶绿素a分子, ...
缨翅目的一个大科,又称皮蓟马科。腹端呈管状。前翅表面无脉和纤微毛,仅有少数基部鬃。雌虫无特殊产卵器。世界性分布。下分3个亚科:管蓟马亚科(Phlaeothripinae)、大管蓟马亚科(Megathripinae)和尾管蓟马亚科(Urothripinae)。 本科昆虫的生活方式和食性比较复杂,除植食性或肉食性外,许多种类为菌食性或腐食性。有110余种在植物叶上营虫瘿生活,虫瘿形态多样。代表种有 ...
仙菜目的1属。仅海人草1种,海产。植物体暗紫红色,干燥后变绿或灰色,直立丛生,高5~25厘米,软骨质。不规则的互生或叉状分枝。固着器盘状。枝圆柱状,顶端似狐尾,整体密被毛状小枝,但柄部因小枝早期脱落而裸露。小枝的围轴细胞8~10个。四分孢子囊位于小枝的顶端膨大部分,螺旋状排列。精子囊簇生在生殖枝的顶端。囊果卵圆形,无炳,生于小枝的上部或中央部分的侧面。长在潮下带上部的珊瑚碎块或岩石上。产于中国 ...
木兰科的单属种,星散分布于云南、广西、广东、福建、江西等省区海拔 500~1000米常绿阔叶林中。 常绿乔木,高达25米,新枝、芽、叶柄、叶下面密被褐色柔毛。叶椭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先端钝尖,基部楔形,托叶与叶柄连生,延至叶柄中部以下。花腋生,芳香,花被片淡黄色,有红色小斑点,雄蕊群超出雌蕊之上,花丝圆柱状;雌蕊9~12,覆瓦螺旋状排列,受精后全部愈合发育成肉质的聚合果,聚合果卵状椭圆形,下 ...
水龙骨目鳞毛蕨科贯众属的1种。广布于华北、西北和长江流域各省。根状茎粗短直立,连同叶柄基部密被褐棕色、具缘毛的阔卵状披针形大鳞片,叶片奇数一回羽状;羽片镰状披针形,基部不对称,上侧稍呈耳状凸出,下侧圆楔形,边缘具缺刻状矮锯齿。叶脉网状,网眼有内藏小脉。孢子囊群圆形生于内藏小脉顶端;囊群盖圆盾形,全缘。 本种的根状茎及叶柄残基为传统中药材,有清热解毒,散瘀,驱虫,预防流行病之效。但各地常习惯使用 ...
苔纲地钱目钱苔科的1种,多漂浮水面生长,广布于全世界。叶状体肉质,长5~10毫米,多次二岐分叉而成扇形或心脏形,尖部略内凹;气室大型,由单层细胞所分隔,气孔为6~8个胞壁略加厚的细胞组成。背面灰绿色或鲜绿色,中央具纵沟;腹面褐绿色,但因密被鳞片而呈紫红色。鳞片狭带状,多伸出叶状体外而下垂,边缘具紫红色单细胞的疏齿。雌雄同株。精子器及颈卵器隐生于叶状体内。多见于水稻田及静水池塘,当环境变干燥或土 ...
双壳纲海螂目海笋科海笋属中的海生软体动物。贝壳薄,两壳相等,前后端开口,白色,具淡褐色壳皮,壳面有肋、刺和生长纹;壳顶近前端,前端贝壳边缘向外卷,成为前闭壳肌和原板的附着面。有的种类贝壳的卷缘与贝壳间形成一系列的隔片。铰合部无齿,无韧带。贝壳内面壳顶下方有1个支持内脏的壳内柱。外套膜边缘除足孔和水管外全部愈合。水管极发达。两水管愈合,末端具突起或触手。足短,呈柱状,末端平,呈截形。无足丝,成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