茎的生长习性(habit of stem) 1. 直立茎(erect stem), 茎直立向上生长,如稻、麦、桃、梨等大多数植物的茎。 2. 缠绕茎(twining stem) 茎本身不能直立向上生长,必须螺旋缠绕于其它物体上才能向上生长,如长豇豆、菜豆、牵牛等的茎。 3. 攀援茎(climbing stem) 茎也不能直立向上生长,而靠特化的结构攀援在其它物体上,才能上升, ...
木本植物(woody plant) 植物体木质部发达,茎坚硬,多年生。木本植物因植株高度及分枝部位等不同,可分为: 1. 乔木(tree) 高大直立的树木,高达5米以上,主干明显,分枝部位较高,如松、杉、枫杨、樟等,它们有常绿乔木(evergreen tree)和落叶乔木(deciduous tree)之分。 2. 灌木(shrub) 比较矮小,高在5米以下的树木,主干不 ...
种虽为基本单位,但如果在种内的某些个体之间,又有差异时,可视差异的大小,再划分为亚种、变种及变型等。 亚种(Subspecies,ssp.) 是种内个体在地理和生殖上发生隔离初期所形成的群体,有一定的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区,故亦称“地理亚种”。如稻种下的籼稻和梗稻即为不同的亚种,两者除形态、生理等性状有区别外,籼稻多分布在纬度较低的高温、强光、多湿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而粳稻多分布于纬度较高、 ...
由于藻类植物的生殖方式多样,带来生活史的不同,反映在核相交替和世代交替上的不同形式。蓝藻和某些单细胞真核藻类,它们没有有性生殖过程,细胞就不存在核相交替,亦无世代交替现象。大多数真核藻类植物进行有性生殖,会出现核相交替及世代交替现象。在藻类植物中,可以看到世代交替演化的趋势是由配子体世代占优势向孢子体世代占优势发展。 粘菌门是介于动物和真菌之间的一类生物,它们的生活史中,一段是动物性的,另一 ...
双名法是指对每一种植物(或动物、微生物)的名称,都由2个拉丁词(或拉丁化形式的词)所组成,前面一个词为属名,代表该植物所从属的分类单位,第二个词为种加词(以前常称为“种名”,这种叫法欠妥)。一个完整的学名,双名的后面还应附加上命名人的姓名或姓名的缩写。例如银杏的学名为Ginkgo biloba Linn. 月季的学名为 Rosa chinesis Jacq.。属名 (Name of Genus) ...
现存地球上的植物估计约40余万种,根据植物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等可分为7大类,即藻类植物(algea)、菌类植物(fungi)、地衣(lichens)、苔藓植物(bryophyta)、蕨类植物(pteridophyta)、裸子植物(gymnosperm)和被子植物(angiosperm)。其中藻类、菌类、地衣、苔藓和蕨类植物因不开花结果,而以各种孢子(spore)进行繁殖,故称孢子植物(spore ...
分子植物学(molecular botany):是近30年随着生物大分子(核酸、蛋白质)结构以及基因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而发展起来的;指专门研究和揭示植物材料的核酸、蛋白质等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基因的结构和功能规律的科学。它是当今植物学各领域研究的前沿,其分子生物学研究使用的方法已被植物各分支学科所采用。
植物化学(Phytochemistry): 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植物代谢产物的成分、结构、分布规律的科学,与中药有效成分、植物系统分类有密切关系,如植物化学分类学就是一个交叉学科。
植物遗传学(Plant Genetics):是研究植物的遗传和变异规律性的科学。因和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密切相关,已发展出植物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
青稞是禾本科大麦属的一种禾谷类作物,别名叫裸大麦、元麦、米大麦,是藏族人民喜爱的粮食。青稞是世界上麦类作物中含β-葡聚糖最高的作物。青稞是一种单位面积产量不高的粮食作物,在全世界几乎只有在青藏高原上种植。在该地区之所以青稞是主要作物,是因为其耐寒性。青稞谷粒可以磨粉炒熟,食用时加酥油茶或清茶用手捏成坨,叫做糌粑。青稞可酿制青稞酒,一种低度米酒。 ...
高粱(Sorghum vulgare),禾本科,一年生高大草本植物,原产于非洲,喜温、抗旱、耐涝,种子有红、白、褐各种颜色,有粘性变种。按用途分有食用、帚用、糖用和草用几类。幼苗期类似玉米,但其新鲜茎、叶有毒,要用做饲料必须经过青贮阴干。 在中国的东北种植相当普遍,由于其茎高大可以藏人,高梁地又俗称“青纱帐”,在日本侵略时期,抗日游击队经常出没其间,有一时期日本侵略军曾经禁止农民种高粱。高粱其他主 ...
粟在中国北方俗称谷子,南方则称稻为谷子。经过多年人工除草的选择,谷子地里的杂草样子非常像谷子,尤其幼苗时期,叫做“莠”,成语“良莠不齐”则是由此产生。还有一种原产于非洲的御谷,也叫“珍珠粟”(Pearl millet),英语中经常和粟混淆。 小米是粟(Setaria italica)脱壳制成的粮食,因其粒小,直径1毫米左右,故名。原产于中国北方黄河流域,中国古代的主要粮食作物,所以夏代和商代 ...
网状脉序(reticular venation) 叶片上有1条或几条主脉,主脉向两侧分出许多侧脉,侧脉再分出许多细脉,相互连接成网状。双子叶植物的叶脉大多数属此类型。网状脉序又因主脉数和侧枝分支的不同,再分为羽状(网)脉(pinnate venation)和掌状(网)脉(palmate venation),前者如梨、枇杷、茶、桑、柳等的叶脉;后者如棉、南瓜、蓖麻的叶脉。 ...
许多植物的根系与土壤中的微生物建立了共生关系,在植物体上形成菌根或根瘤。某些种子植物的根与土壤真菌共生所形成的共生体,称为菌根。根据真菌对寄主皮层细胞浸染的情况,又分为两种类型:(1) 外生菌根,真菌形成一鞘层,即菌丝罩,整个包裹着幼根的外部,只有少数菌丝侵入到根皮层的细胞间隙中,如松树、栎树等。(2)内生菌根,真菌形成不明显的罩子,而大部分菌丝均侵入到根部皮层的细胞内部,如兰属、草莓等。菌根真菌 ...
肉质根 如萝卜、胡萝卜、甜菜的变态根。它们是由主根以及胚轴的上端等部分膨大形成,在肥大的主根中,薄壁组织细胞内贮存大量养料,可供植物越冬和次年生长之用。这部分也是食用的部分。 ...
最典型的例子是玉米,从茎基部的几个节上长出许多不定根,并向下伸入土中,不仅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而且此种根的机械组织发达,能起到稳固茎干的支持作用。 常春藤和凌霄花等植物的细长茎上,生有无数不定根,并以其将自身固定在墙壁或其他植物茎干上,这类变态根叫做攀缘根。 寄生生活的被子植物,如菟丝子,它的茎缠绕在寄主的茎上,并生出许多吸器,吸器伸入寄主茎的内部组织,它们的维管组织与寄主的维管组织相 ...
有些植物的根,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都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称为变态。变态是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这种特性形成后,相继遗传,成为稳定的遗传性状。
维管植物地上部分的骨干,上面着生叶、花和果实。它具有输导营养物质和水分以及支持叶、花和果实在一定空间的作用。有的茎还具有光合作用、贮藏营养物质和繁殖的功能。 茎上着生叶的位置叫节,两节之间的部分叫节间。茎顶端和节上叶腋处都生有芽,当叶子脱落后,节上留有痕迹叫做叶痕。这些茎的形态特征可与根相区别。 大多数种子植物茎的外形为圆柱形,也有少数植物的茎有其他形状,如莎草科植物的茎呈三角柱形,唇 ...
一、实验设计的意义 实验设计是科学研究计划内关于研究方法与步骤的一项内容。在医学科研工作中,无论实验室研究、临床疗效观察或现场调查,在制订研究计划时,都应根据实验的目的和条例,结合统计学的要求,针对实验的全过程,认真考虑实验设计问题。一个周密而完善的实验设计,能合理地安排各种实验因素,严格地控制实验误差,从而用较少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最大限度地获得丰富而可靠的资料。反之,如果实验设计存在着缺点, ...
1.原子光谱:原子的核外电子一般处在基态运动,当获取足够的能量后,就会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处于激发态不稳定(寿命小于10-8 s),迅速回到基态时,就要释放出多余的能量,若此能量以光的形式出显,既得到发射光谱。原子吸收光谱法(AAS)的基本原理是基于物质所产生的原子蒸气对特定谱线的吸收作用来进行定量分析。2激发电位是指从低能级到高能级需要的能量。第一激发态,又回到基态,发射出光谱线,称共振发射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