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体受致热因素作用后引起的体温调节异常,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其体温调定点较正常为高。50年代曾有人从炎症渗出物中提取出一些外源性致热原,以此注入动物体内能引起动物发热,后又在多种传染性细菌、真菌和病毒中提取到,当这些外源性致热原进入体内后,就与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及枯否氏细胞等发生作用,而产生内源性致热原,内源性致热原经血流运到下丘脑视前区和前部时,即提高了体温调定点而起发热反应。目前此 ...
排卵后由卵泡迅速转变成的富有血管的腺体样结构。如未受精形成的称月经黄体,如受精则为妊娠黄体。排卵后卵泡壁塌陷,颗粒层向内形成皱襞,伴有卵泡膜内层毛细血管出血,伤口愈后,卵泡腔封闭,腔内充满浆液性液体及血液,同时基膜崩溃,结缔组织和血管随之长入粒层,在黄体生成素作用下,颗粒细胞和卵泡膜内层细胞分裂增生,细胞成多边形,胞质内有黄色颗粒和脂滴,呈黄色,故名。黄体细胞以颗粒细胞占多数,细胞大,着色浅, ...
是分泌降钙素(calcitonin)的内分泌细胞,故名。胞体较大,呈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单个嵌在甲状腺滤泡壁上,贴近基膜,或成群散在滤泡间组织中,又称滤泡旁细胞。 ...
甲状腺C细胞分泌的多肽激素。血浆CT浓度最高为每毫升50微微克。CT主要通过抑制骨吸收而降低血钙和血磷水平。大剂量CT的作用,即刻出现破骨细胞活动减弱并抑制破骨细胞生成,几小时后,成骨细胞活动增强,由于溶骨过程减弱,成骨过程增强,因而从骨释放入血的钙、磷减少。CT降低血钙的效应只持续数日。CT的长时间效应是溶骨和成骨过程都受抑制(由于破骨细胞减少,使成骨细胞也相应减少),因而对血钙水平无明显影 ...
交感神经与肾上腺髓质同起源于外胚层。支配肾上腺髓质的内脏大神经,属交感节前纤维,它直接刺激髓质嗜铬细胞释放肾上腺素(Ad)和去甲肾上腺素(NAd),通过血液循环到全身许多组织、器官,引起类似交感神经兴奋的作用。当交感神经兴奋时,肾上腺髓质分泌增加,此时血液中的NAd主要来自交感节后纤维,Ad主要来自肾上腺髓质。NAd和Ad都作用于肾上腺素能受体,二者生理功能基本相同,并且互相补充和配合,使交 ...
负责结缔组织强度和屈曲性的胞外纤维状蛋白质。 分布和功能 胶原几乎占脊椎动物总蛋白质的1/3,是机体中最丰富的蛋白质。动物越大,胶原占蛋白质总量的比例也越大。如牛主要就靠皮革、腱、软骨和骨中坚固强韧的胶原连成一个整体。胶原不仅对细胞起到锚定和支持的作用,还为细胞的生长提供适宜的微环境,参与了细胞的迁移、分化与增殖等生理过程。 结构 胶原排列成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的纤维,后者又由在电子显微镜下 ...
B淋巴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分化增殖而形成的一种不再具有分化增殖能力的终末细胞。在分化过程中获得特有的浆细胞抗原,这是浆细胞区别于淋巴细胞的主要膜标志。浆细胞在体内的分布与淋巴细胞大致相似,主要分布在淋巴结和脾脏。B细胞接受抗原信息刺激后,最初形成体积较大的浆母细胞。在浆母细胞的细胞质内有许多平行排列的扁平状的粗面内质网。而由浆母细胞进一步分化增殖而成的浆细胞的粗面内质网内,充满细小的絮状物质,即罗 ...
又称简约眼或模型眼,是一种简化眼的折光系统而成像的模型眼。为李斯丁(Listing)首先提出。鉴于眼的折光系统太复杂,由角膜、房水、晶状体及玻璃体等组成,而这些折光物质的曲度和折光率又各不相同,因而总的折光率不易计算。李斯丁将眼的所有屈光面加在一起,当成一个透镜。这样,正常眼的光学就可以被简化,而用一个与眼的折光相同的等效光学系统来分析眼的成像原理和进行有关的计算。他假定眼球有一凸出的表面介于 ...
人体最大的内分泌腺,在成人其重量约20~40克。位于颈前部,由两个侧叶和一个峡部组成,呈“H”形。外包以结缔组织被膜,分内、外两层,内层伸入腺实质将它分为若干小叶。甲状腺的实质由大小不等、呈囊状的滤泡(直径0.1~0.5毫米)组成。滤泡之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滤泡是由单层立方上皮细胞围成的封闭性腔,滤泡腔内充满胶状物——甲状腺球蛋白。滤泡上皮细胞随甲状腺机能活动增强或减弱而呈柱状或扁平状。细胞 ...
即甲状腺细胞分泌的四碘甲腺原氨酸(T4,又称甲状腺素)和三碘甲腺原氨酸(T3)。正常人每天约分泌80~100微克甲状腺激素,T4占总分泌量的90%,在外周组织中有一部分T4转化为T3,T3的活性比T4大2~5倍,作用快;T4作用时间比T3长3~4倍。甲状腺激素主要的生物学作用是促进物质与能量代谢,促进生长和发育过程。其作用广泛,机制复杂:(1)促进新陈代谢。提高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的耗氧率,增强产 ...
又称克汀病,是以智力低下,发育迟缓,身体矮小为主要特征的先天性甲状腺机能减退的疾病。患儿出生时身长与发育基本正常,出生后3~4个月才出现症状,这段时间甲状腺激素对脑和长骨的生长与发育至关重要,神经细胞树突与轴突的形成、髓鞘与胶质细胞的生长、神经系统机能的发生与发展、脑血流供应等均有赖于适量的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缺乏,脑发育停滞,表现为智力低下,听力、语言障碍,重者还有运动机能障碍。同时,长骨 ...
发生于幼年或成年时期的甲状腺机能减退的疾病。因蛋白质合成减少,肌肉无力,而皮肤及内脏组织细胞间的粘蛋白增多,由于粘蛋白亲水性强,吸收大量水分而形成水肿。这种水肿用手指按压时没有指压痕,外观多呈苍白、腊样,与其它疾病所致的指凹性水肿不同。患者多伴有内脏器官功能障碍(如呼吸困难、消化功能紊乱或心脏扩大等)、神经系统兴奋降低、代谢率减低等(如工作能力低下、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表情淡漠、嗜唾、心率慢 ...
即将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主侧)及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次侧),分别做配血试验,观察有无凝集反应。前者称为交叉配血的主侧,后者为次侧,因为最常见的严重溶血反应,多因受血者血清中的血型抗体(凝集素)作用于输入红细胞膜上的血型抗原而引起,并非因输入血清中的血型抗体作用于受血者的红细胞所致。由于输入的血型抗体可被受血者的血浆稀释,并可被固定组织抗原中和而失效。故临床上配血,主要检查供 ...
毛发、羽毛、角、蹄等的结构(纤维状)蛋白质,有α-角蛋白和β-角蛋白两类。头发和羊毛的基本结构是α-角蛋白,稳定的β-角蛋白有蚕丝和蛛丝的丝心蛋白。α-角蛋白的氨基酸组成和序列均适合构成α-螺旋,它也富含胱氨酸残基,后者提供相邻多肽链间的二硫(—S—S—)桥,这种桥是共价键,因而非常牢固,可使α-螺旋连在一起构成凝聚强度很高的纤维。“硬”角蛋白,如龟壳的α-角蛋白有无数的二硫键。头发的α-角蛋 ...
分中心静脉压和外周静脉压,前者指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后者指各器官静脉的血压。中心静脉压约4~12厘米水柱,其高低取决于心脏射血能力和静脉回心血量之间的平衡关系,是反映心血管机能的重要指标之一。若心脏射血能力较强,能及时将回流入心脏的血液射入动脉,则中心静脉压较低;反之则中心静脉压升高。另一方面,静脉回心血量增加或静脉回流速度加快,中心静脉压也升高。中心静脉压过高可反映心功能不健全或回流量过 ...
一类具有舒血管作用的多肽类物质,参与血压及局部血流的调节。它的化学结构是以缓激肽(9肽)为基团的衍生物,如赖氨酸缓激肽(10肽),蛋氨酰胰激肽(11肽),总称激肽。激肽在体内分布很广,可分为血浆激肽系和组织激肽系,正常人体激肽含量甚微,血浆中约含30微克/毫升,但作用很强,激肽释放酶使激肽原分解为激肽,故又称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激肽原是一种α球蛋白,存在于血浆和淋巴液中。在肾、胰腺、唾液腺、 ...
月经停止,生殖器官逐渐萎缩,卵巢重量逐步下降,如 40岁时约重 14克, 50~70岁减至5克左右。绝经期早期仍有少数卵胞可发育成熟,但不排卵而退化。40岁后,卵巢主要由髓质构成,皮质成为薄而致密的纤维层,髓质也发生纤维化。 ...
将血液从全身各部位运回心脏的血管,由毛细血管汇集而成,终于右心房。在向心汇集过程中,静脉不断接受属支,管径逐渐变粗。体静脉最后汇合成上、下腔静脉和冠状窦,注入右心房。按分布,可分为深、浅两组。深静脉在体腔内和肌肉深部行走,一般与同名动脉伴行。浅静脉位于皮下,又称皮下静脉,数量较多,不与动脉伴行,汇入深静脉,管壁由内膜、中膜、外膜组成。三层膜均较薄,分界不清楚。中膜主要由胶原纤维组成,夹有少量平 ...
由特定器官分泌的特异性物质,弥散入血液,由血循环运送至远离的器官(靶器官),调节特定生理过程的速率。随着对激素传递信息的作用及传递方式的认识逐步深入,除远距分泌外,还有旁分泌和神经内分泌,传统概念已显不足。激素的广义概念为:激素是由某种特化的细胞所分泌的传递信息的高效能化学物质,经体液传送,对其它细胞发挥刺激或抑制作用,以调节被作用细胞的机能。按化学结构,激素可分为含氮类激素和类固醇激素。激素 ...
横纹肌,可分两组肌群。声门开大或缩小肌群包括:环杓后肌,起于环状软骨后面、止于杓状软骨肌突。肌纤维收缩时,两侧声带向外转,声门开大。环杓侧肌,起于环状软骨侧面,止于杓状软骨肌突,肌纤维收缩时,两侧声带向内转,声门缩小。声带紧张或松弛肌群包括:环甲肌,起于环状软骨前外侧,止于甲状软骨下缘。肌纤维收缩,声带紧张。甲杓肌,声带肌,起于甲状软骨前角内侧面,止于杓状软骨外侧面及声带突,肌纤维收缩,声带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