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循环中供给脑组织血液的另一极为重要的局部血管系统。脑的血液来自颈内动脉和椎动脉。左右两侧的椎动脉在脑桥腹部汇合成基底动脉,后者又与两侧的颈内动脉联通,形成大脑动脉环,再由此分支,分别供应脑的各部。脑的静脉先汇入位于硬膜间的静脉窦,再汇入两侧的颈内静脉,然后经上腔静脉回到右心房。脑的静脉不与动脉相伴行。脑的血液供应很丰富,脑血流量约占心输出量的13~16%。每百克脑组织的血流量为每分钟50~6 ...
人和高等脊椎动物皆有12对脑神经。按头尾侧的排列顺序,分别用罗马字码表示如下:Ⅰ嗅神经、Ⅱ视神经、Ⅲ动眼神经、Ⅳ滑车神经、Ⅴ三叉神经、Ⅵ展神经、Ⅶ面神经、Ⅷ位听神经、Ⅸ舌咽神经、Ⅹ迷走神经、Ⅺ副神经、Ⅻ舌下神经。脑神经主要分布在头面部,其中第Ⅹ对迷走神经还分布到胸、腹腔内脏器官上。在12对脑神经中,按其功能不同,可分为三类:第1类是感觉神经,包括第Ⅰ、Ⅱ、Ⅷ对脑神经;第2类是运动神经,包括第Ⅲ、Ⅳ ...
指脑和脊髓内的毛细血管与围绕神经元的组织液之间存在的物质转运的选择性、限制性。其结构基础是由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内皮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基膜以及毛细血管外的神经胶质细胞膜等构成。其内皮细胞及基膜均呈完全的连续性,内皮细胞无窗孔,内皮细胞彼此连接处为紧密连接,使血液中某些物质不易通过。脑内毛细血管基膜外覆盖着一层神经胶质细胞膜,这是星状胶质细胞的突起(或称脚板、终足)贴附于毛细血管周围,起到阻隔 ...
后脑的上部,上端承接大脑脚,末端连接延髓,与延髓之间以横沟相隔,沟内向两侧有外展神经、面神经和位听神经发出。脑桥内部除上行和下行的纵行纤维束外,并富有左右行进的横向纤维,在脑桥外侧集中起来,成为脑桥臂,进入小脑。脑桥的网状组织中,也有多数分散的神经核,主要是三叉神经核、展神经核、面神经核、上涎核、位听神经核等。 ...
中枢神经系统内的毛细血管与脑和脊髓组织周围的脑组织间液和脑脊液之间,存在一个有别于其他组织和器官的独特的物质转运途径,对各种物质的转运具有选择性和限制性(有些物质能进入脑组织和脑脊液,有的则不能),称脑屏障。它包括:血-脑屏障、血-脑脊液屏障、脑脊液-脑屏障。碘化物、青霉素、荧光素、有机酸等不能透过屏障、无机离子如OH-、H 、Na 、Ca2 、K 、Mg2 、Cl-、和HPO 等不易透过; ...
在脑和胃肠道中双重分布的肽类。1931年,恩勒(von Enler)和加德姆(Gaddum)在研究体内乙酰胆碱分布时意外发现,马脑和小肠提取物都可刺激兔肠平滑肌收缩,此作用不受阿托平阻断,证明其不是乙酰胆碱。当时命名为P物质。40年后,此物质从脑和肠中分离出来,证明其有效物质为同一分子,由1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肽。双重分布的肽类有: 从脑和胃肠道(包括胰腺)中均被分离的有P物质,神经降压素, ...
中枢神经轴中最上的最膨大的高度复杂的部分。它被脑膜覆盖并位于颅腔中。男性成人脑重约1380克,女性成人稍轻。根据脑的发生,可将人脑分为前脑、中脑、后脑(也称菱脑)三部分。前脑包括大脑半球、嗅脑与间脑;中脑包括四叠体与大脑脚;后脑包括小脑、脑桥、延髓与第四脑室。 ...
凡动物正常条件反射机能活动发生障碍,出现反常行为,造成一种高级神经活动病理状态,巴甫洛夫称之为神经症。高级神经活动正常状态的标准为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的相对均衡关系。但是,在高级神经活动的正常状态中即寓有缺乏均衡的性质,在不均衡型动物中尤其如此。如果此种相对均衡的或不均衡的正常关系遭受显著的破坏,那么高级神经活动即出现病理状态,即所谓神经症。兴奋过程的过度紧张、抑制过程的过度紧张、神经过程灵活性 ...
根据神经元的形态和机能不同而分类。 根据突起的数目分类(1)假单极神经元:突起执影迳斐龊螅省癟”字形分支:一支伸向外周的感受器称外周突;另一支伸向脑或脊髓称中枢突。外周突相当于树突,中枢突相当于轴突。此类神经元位于脊神经节和脑神经节中。(2)双极神经元:从胞体相对的两端各伸出一支突起,一支为树突,另一支为轴突。视网膜和嗅粘膜中的感觉神经元为双极神经元。(3)多极神经元:具有一支轴突和多支 ...
胞体(soma)表面有细胞膜,膜内有细胞质和细胞核。其细胞质又称神经浆(neuroplasm),除含有一般细胞器如线粒体、高尔基器、溶酶体等外,还含有尼氏体和神经原纤维等特有的细胞器。胞体是神经元代谢和营养的中心。 突起(processes)分树突(dendrite)和轴突(axon)两种。树突,大多数神经元具有多个树突,每个树突都较短,分支较多,可扩大接受信息面积。树突小分支表面有大量的细 ...
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动物个体活动的特点是由大脑皮层基本神经过程(兴奋与抑制)特征所决定的,即神经过程的强度、均衡性与灵活性。(1)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的强度(力量)。神经过程的强度或力量决定于大脑皮层细胞在兴奋和抑制方面工作能力的范围或大小。兴奋过程强度的极限为超限抑制的出现,如果超限抑制不易出现,则兴奋过程是强的表现;如果容易出现超限抑制,则兴奋过程是弱的。抑制过程强度的极限为抑制的破坏与 ...
通过神经系统而实现的调节机制,不仅使机体内部联系起来,而且使机体与其外部环境联系起来。神经调节主要通过反射来实现。反射就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发生的反应。 ...
体内的一些神经细胞,除具有一般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特征外,还有分泌激素的特性,即一种细胞兼有两种细胞特性。它能把神经信号变为由激素中介的化学信号,这类细胞叫神经内分泌细胞。过去认为在高等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内,只有少量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如下丘脑的某些细胞分泌释放或抑制激素。近年发现,神经内分泌细胞在神经系统内并不是少数。脑内有大量神经元含有肽,叫肽能神经元。在中枢神经系统不同部位、脊髓及外周交感神经 ...
分布于内脏及血管的平滑肌及腺上皮细胞等处。为较细的无髓鞘神经纤维,末梢分支呈丛状,其终末末端膨大成小结或扣环,包绕肌纤维或穿行于腺细胞之间。轴突终末的轴浆内存在许多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为去甲肾上腺素。与轴突终末相接触的肌膜或腺细胞上,有与之相适合的受体。 ...
分布到骨骼肌纤维上,与肌纤维紧密相贴,构成运动终极(motor end plate),或称神经肌肉接点,从结构与机能上看,属于突触的一种形式,故也可称之为神经肌肉突触。当运动神经纤维靠近肌纤维时,髓鞘消失,但许旺氏细胞鞘仍包裹着轴突及其终末。终末末端膨大成纽扣状或呈网状。轴突终末与肌纤维相接处呈椭圆形板状隆起,故称终板(end plate)。肌膜下富含肌浆、大量线粒体及较多细胞核。轴突终末处 ...
由中枢发出的运动神经纤维末梢,终止在骨骼肌或内脏的平滑肌及腺体,支配肌肉的活动和腺体的分泌,故亦称为效应器(effector)。又可分为躯体运动神经末梢和内脏运动神经末梢。 ...
呈纺锤形,外有结缔组织被囊。囊内含有2~12条纤细的骨骼肌纤维,叫做梭内肌纤维。此种纤维含肌原纤维较少,含线粒体较多,细胞核成串排列或集中在肌纤维中段。有髓鞘的感觉神经纤维进入肌梭时失去髓鞘,轴索分成多支,分别以环状或螺旋状末梢包绕梭内肌纤维中段的含核部分。此为肌梭的主要感觉末梢。此外,肌梭内也存在运动神经末梢分布。肌梭广泛分布于全身的骨骼肌中,四肢肌较躯干肌多。肌梭的长轴与梭外肌纤维平行, ...
由结缔组织的被囊包裹,种类较多,最常见的有触觉小体及环层小体。触觉小体(tactilecorpuscle)又称麦氏小体(Meissner′s corpuscle),分布于皮肤真皮乳头的结缔组织中,尤以触觉灵敏的口唇、指尖、颜面等处分布密度最高。小体呈圆柱形,与表皮相垂直,长约100微米,宽约30微米,有结缔组织被囊包裹在外,中心有许多横列的扁平细胞(触觉细胞)。有髓鞘神经纤维进入被囊时失去髓 ...
由较细的有髓鞘神经纤维和无髓鞘神经纤维的终末端反复分支而成。主要分布在皮肤的表皮,也分布于粘膜上皮、浆膜、肌膜及某些结缔组织等处。当有髓鞘神经纤维进入表皮或其他组织时,末梢的髓鞘消失,轴突裸露成游离的细支,广泛分布在表皮或其他组织深层的细胞之间。游离神经末梢的主要机能为感受疼痛刺激,也参与对触觉和压觉等刺激的感受。 ...
是感觉神经元外周突的末梢装置,用以接受体内、外各种刺激,并将刺激能量转变成神经冲动,再由传入神经纤维传至中枢。感觉神经末梢多种多样,有的仅由感觉神经元外周突上的游离末梢构成;有的末梢上还特化出接受特定刺激的细胞或组织。这些感觉神经末梢连同其各种特化装置一起称为感受器(receptor)。根据感觉神经末梢的形态结构,可分为游离神经末梢和被囊神经末梢二类。此外,分布到骨骼肌的感觉神经末梢有特殊的结 ...